溫秀瓊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說: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寥寥數語,形象深刻地說明了“聽”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聽”排在“說、讀、寫”之前,也充分說明傾聽應該得到必要的重視!只有養成了傾聽習慣,才能進行有效的學習。而真正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在課堂上能認真傾聽——傾聽老師講課、傾聽同學的發言。所以,教會學生傾聽,成了課堂改革的新問題。那么,如何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呢?
一、明白傾聽的重要性
(一)明白傾聽很重要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的真諦就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習更是注重培養學生傾聽的良好習慣。因為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是學生學會求知的重要途徑。
(二)采用角色轉換法,讓學生明白傾聽的重要
課堂上,筆者經常采用“角色轉換法”讓學生認真傾聽。如在一次班會課上,筆者以“理想”為主題,讓學生談談長大了想做什么。此時的學生情緒高漲,課堂氣氛活躍,每位同學都積極發言,有學生站起來陳述,其他學生依舊舉著手,而且舉得很高,眼睛注視著我,希望給他們機會,這時的他們已經無心去聽那位同學的發言了。于是,我叫了一位學生問:“你聽到剛才那位同學說的是什么嗎?”“沒有。”“你想讓全班同學都知道你的理想嗎?”“想!”“如果你在談理想的時候,有些同學不聽你說,你會有什么感受?”“嗯……嗯……,我會不開心。”“那你沒聽剛才的同學發言,她也會不開心的呀!”他邊笑邊點了點頭。抓住這個機會,讓學生明白自己講話的時候希望其他同學能認真聽,那么別人講的時候自己也要認真傾聽,我的話音剛落,教室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二、采用多種手段,進行傾聽訓練
1. 讓學生“注目”傾聽。有研究表明,人往往在被關注的氛圍下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發言者從傾聽者的注目中,感受到聽眾的存在和自己發言的價值,從而得到鼓勵,使潛能得到發揮,思維更加活躍,發言的質量不言而喻。關注與被關注,傾聽與被傾聽,不只是為了討論和解決學習的問題,更是一種情感的溝通和交流。
2. 教給傾聽的方法。由于年齡的限制,小學生普遍存在著喜歡別人聽自己說而不喜歡自己聽別人說的心理。我就告訴他們:善聽者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學生,要養成善聽、傾聽的好習慣。
3. 樹立“傾聽”的榜樣。小學生的向師性強,老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帶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老師首先要做一個耐心、專心、悉心的傾聽者,學生的每一句話,教師都要用心去聽,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發言;再者,學生在回答問題或發表自己看法時,教師可以邊聽邊稍稍點頭,并用眼神鼓勵他們說下去,讓學生知道老師在認真聽他講,是他忠實的聽眾。
4. 激發傾聽的欲望。小學生具有好奇的天性,最容易受情感因素的感染。課堂枯燥乏味,學生的注意力肯定容易分散,那么傾聽也就無從談起。因此,教師要順應兒童的心理,在日常教學中充分利用兒童的這分天性,善于創設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傾聽的欲望。
5. 用評價促進傾聽。充分發揮評價機制對促進學生傾聽習慣的養成有很大幫助。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不要只停留在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形成,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與態度,有意識地將學生的優異表現給予的夸獎,鼓勵與褒獎中學生一定能夠養成傾聽的好習慣。
6. 在競爭中養成傾聽。我經常采用通過學生競爭,輪流當班長、當小老師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因為同學們都想顯示一下自己,積極性馬上被調動起來,對學習有了興趣,課堂效率高了,傾聽習慣也就養成了。
總之,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傾聽能力,對他們的人生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效果,還會對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適時引導、點撥,使我們的學生學會傾聽,并在傾聽中學會學習,學會尊重別人,學會真誠處事,學會與他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