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與人們觀念的更新,傳統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經濟發展模式理念已逐漸被人們放棄,追求經濟發展效益,實現經濟社會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循環發展成為了當今時代世界各國經濟建設的主題。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傳統的只重視經濟利益而忽略環境代價的評價模式已不再適合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理念,實行新的績效評價成為了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分析了循環經濟下企業績效評價的原則,介紹了其構成要素,并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循環經濟;企業績效評價;研究
自工業文明以來,世界經濟便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人們對財富的追求愈加強烈,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的過程中,一味追求經濟利益,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尤其是在上世紀50年后,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均不同程度的爆發了大規模的環境污染問題,這些血的代價使人們逐漸意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逐漸普及并被人們所接受。時至今日,環境問題已演變成了國際社會的共同問題。循環經濟在尊重經濟發展規律的情況下,充分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是實現經濟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如何做好循環經濟下企業績效評價工作成為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循環經濟下企業績效評價的原則
1.全面性
在循環經濟下,企業要避免唯經濟效益是圖的績效評價方案,應充分考慮企業投資回報、客戶滿意程度、員工認可度、產品技術創興、環保技術開發以及資源回收利用等因素,進行綜合績效評價。做到既重視財務評價又重視非財務評價,全方位對企業的發展狀況作出客觀評估,實現企業健康發展。
2.重要性
企業在績效評價過程中,應做到主次有序,重點突出,對企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因素進行重點評價。在循環經濟下,節能減排、環境治理和資源利用是全社會共同的目標,因此,企業在績效評價時,可以此為核心,進行重點考核。在企業生產過程中,逐步落實,從而提升企業生產效益和技術水平,對企業實現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3.溝通性
良好的溝通有利于企業進行更加科學的績效評價,企業在績效評價前,應主動與各部門進行溝通,掌握各部門對3R的執行情況,即Reduction(減化量)、Recycling(資源化)、Reuse(再利用)。從而根據其在環境保護方面措施的執行情況和任務完成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內容和范圍,然后再進行實施。最后根據各部門的反饋結果,綜合整理意見,找出不足,不斷完善評價體系,強化績評效果。
二、循環經濟下企業績效評價的構成要素
1.評價主體
顧名思義,評價主體即是進行評價的個體。在傳統的企業績效評價中,評價主體往往由投資者擔任,并決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和獎懲規定。然而,在循環經濟下,投資者不再是唯一的評價主體,作為社會環境的共同利益攸關方,社會公眾、政府部門以及客戶的自身利益都與企業利益有著緊密的聯系。
首先,政府部門作為環境污染治理、保持生態平衡的領導者,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經濟稅收政策以及其他考核標準實現對企業污染的治理和限制,確保企業生產符合政府環保要求。與此同時,企業對相關規定的執行力度和政府的監管力度都將決定最終的效果。因此,企業利益與政府利益息息相關。
其次,客戶是企業直接的服務對象,與企業發展有著最為直接的利益關系。隨著人們生活理念的不斷提升,環保生態已成了消費者的主流觀念,因此,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應當積極調整企業發展思路,進行技術個性,開發出更多更環保的產品滿足客戶心理需求,從而占據市場主動權。因此客戶的評價也成為企業績效的重要標準之一。
最后,社會公眾。近年來,我國環境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當地人民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企業與社會公眾均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企業違規排放廢水、廢氣、廢渣,將直接對周邊環境造成巨大污染,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損失,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日益強烈,社會企業環保要求呼聲的日益高漲,社會公眾的態度對企業的生存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2.評價客體
評價客體即是評價的對象,由評價主體的需要進行決定。傳統的評價中,評價客體以企業財務為主,評價主體多對企業盈利能力、資產營運水平以及債務償還能力進行評價。但在循環經濟模式下,評價客體涉及范圍更廣,例如:員工工作環境、環保衛生措施、環保課程的完成情況、經營者的環境管理能力等都將納入評價客體中。這些轉變,使得對企業更加注重對綜合因素的考量,更符合現代企業發展的要求。
3.評價內容
評價內容是指評價時的具體細化指標。在循環經濟模式下,評價客體由最初的財務為主轉向了財務、客戶、環境、員工、政府的綜合評價。所以其具體內容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財務績效:財務效益、債務償還能力、資產運營狀況、應對風險能力和發展潛能等。(2)客戶績效:客戶滿意度、市場占有率、老客戶保持情況等。(3)員工績效:員工薪酬、福利保障、員工滿意度、員工培訓質量等。(4)環境績效:企業單產能耗、企業環保實施情況、生態技術的研制與開發等。(5)管理績效:領導者的綜合素質、環保策略的制訂和實施等。(6)政府績效:稅收繳納、企業提供就業情況等。
三、循環經濟下企業績效評價的建議
1.建立健全評價體系
建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評價體系。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企業績效考評體系。新中國成立初,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建立起以“生產產量”為核心的績效評價體系。改革開放初期,利潤最大化成為了企業發展的目標,這一時期,我國逐漸形成了以利潤、成本、產值為核心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90年代以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逐步確立,我國引入了“企業績效評價”模式,評價指標更為廣泛合理。進入21世紀后,以3R原則為核心的循環經濟發展理念逐步成為社會共識,企業績效評價也從單一的財務效益評價體系轉變成以經濟、社會、環境、創新為核心的全方位評價體系。在循環經濟下,企業發展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更應注重企業經濟效益發展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循環經濟下,要充分考慮各利益相關方,全方位、多角度建立健全評價體系。
2.引入會計信息披露,體現評價的公正性
首先,完善會計核算體系。在現有會計核算體系上,實施環境會計,將生態、資源等納入會計體系。增加循環經濟資產收支項目,反應企業在環境波保護和污染治理中的經濟投入。會計人員在制作財務報表時,計入環境成本和資源利用情況,向社會和有關部門公布企業節能減排進展、資源循環利用狀況,環保工藝研發等情況。從而利于政府和社會更加全面了解企業,實現企業得健康發展。
其次,提升責任意識。明確單位負責人主體責任范圍,職責權限,恪守職責。會計人員應嚴格遵守會計制度,不得擅自篡改會計信息。強化法律意識,用法律約束自己。單位負責人要提升環保意思,履行環保責任,嚴格按照相關環保規定進行生產。
最后,加大監督力度。稅務、銀行等部門應加大監督力度,嚴格按照相關規章制度進行,對存在的違規違法現象,一律嚴懲。嚴格審查企業借環保名義虛報賬目,偷稅漏稅行為。對存在的違排、超排現象,一律限期整改、嚴肅處理。
3.評價目標要結合定量與定性評價
定量評價易于量化,能夠直觀反應企業經濟成果,可操作性強,主要以財務報表的形式體現。但其缺點是時間滯后,不能準確反映企業當前的經濟狀況和企業內部的生產環節的情況,不利于企業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定性評價具有開放性和動態性,能綜合考量企業日常生產的各方面因素,但缺點在于沒有完善的理論體系,容易造成部門間指標重合,產生矛盾。因此,在評價時,應充分借鑒這兩種方法的優點,利用定量評價得出基本結果,再由定性評價進行驗證,實現互補。
四、結束語
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這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企業在循環經濟模式下,要充分考慮各方因素,科學合理進行績效評價,對企業經濟狀況作出正確研判,實現企業健康運營,促進經濟協調、綠色、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彭秋晨.循環經濟下的企業績效評價問題探討[D].江西財經大學,2013.
[2]陳麗萍.基于循環經濟的企業績效評價研究[D].河海大學,2011.
[3]李健等.面向循環經濟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04:123-127.
[4]駱毓燕等.循環經濟下企業績效評價研究[J].財會通訊,2011,02:41-42.
作者簡介:鄒振銘(1990- ),男,漢,籍貫:山東德州,吉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會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