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瑩 (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132011)
“白與白之間”
——日本傳統美學中的“白”與中國式“留白”的對比
白雪瑩 (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132011)
白色做為顏色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在不同的國家也有不同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內涵?!鞍住弊鳛橐环N藝術表現形式,也被不同文化的民族表現的淋漓盡致。本文就“白”在日本美學和中國式“留白”中運用進行闡釋和對比,說明其相同點與不同點,呈現“白”的不同魅力。
“白”;日本美學;留白
白色是日本人最崇敬和尊重的色彩,就好比中國人對于傳統“中國紅”的偏愛。在日本人的心中白色象征一切的美好,象征著生命力、光明、尊貴等神圣不可侵犯的光芒,值得日本人傳承和尊重,同時“白”也可以給日本人們帶來一個光明的世界,所以成就了“白”的力量,使“白”成為了日本審美思想中色彩觀念的表征,也形成了一種日本民族普遍的文化心理現象。
日本從平安時代就展現了對“白”的偏愛之情。在古代日本的《衣服令》中通過服裝的顏色來體現社會等級,白色象征著最高級別。把“白”的地位廣泛傳播并且體現極致的最具代表性就是日本的國旗“日之丸 ”旗。由此可見,白色在日本美學中體現的尤為重要。
中華民族在遠古時期就有了“五色”起源,“白色”在這個色彩體系中就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人把白色在五行中視為正色,象征光明,有吉祥之意。在中國經典的黑白太極圖的中的白色和《易經》中的白色都是象征著陽,象征著生命的原色,同時也是中國思想律中光明的代表。
提到“白”,在我國西藏以及佛教界把白象、白牛、白色的針織物等作為吉祥神圣的物品。在中國的詩歌、戲劇表現和繪畫方面均有一種對“白”的表現,這種文學和藝術的表現形式稱之為“留白”。由此可見,白色無論在文化層面和精神層面還有物質層面都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刻而重要的影響。
日本傳統美學中的“白”與中國式“留白”的相同點在于二者都是根據各自民族的意識形態所產生的精神文化的產物,它們之間在繪畫上對意境上都有共通的地方,有著相似的追求,在其他方面的表現卻各不相同。原研哉在《白》一書中提到了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畫家長谷川等伯(1539-1610)的屏風畫《松柏圖》(被日本譽為一級國寶,現藏于東京國立博物館),畫者運用粗獷的畫風卻使得畫面上的松柏盡顯“真實”。在整個畫面中松柏之間有留有大量的空間,這種空間即體現了松柏之間的空間感,又給畫面增添了無限的空間想象,很有意境美感。這幅畫面的空即是白的體現,大大的強烈了白的延伸感覺。
長谷川等伯的這幅《松柏圖》借鑒和模仿了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畫家梁楷(1210-1610)的畫風及筆法。梁楷的《雪景山水圖》是南宋山水畫的經典作品,這幅作品以簇點畫密林,山體的筆法較少,以淡墨渲染天空的映襯下,給人以白雪皚皚的感覺,充分體現了荒涼蕭瑟的氛圍,而且以雪山為背景體現了巨大的山水空間。 他的畫被日本畫家推崇,同時畫風也被繼承和沿襲。通過中國和日本的兩位著名畫家的繪畫可以看出,在繪畫的意境上兩個國家有相似的追求和體悟。中國人注重這種意境的闡釋,日本人也是高度尊重繪畫藝術中這種對空的似是而非的表現。同樣的美,被兩國不同的文化所沿襲和傳承之后,就形成了不同的感覺。
在古代,日本人們的精神世界中白就是一種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寄托,在顏色中更是被作為一種傳統色彩被廣泛應用,并被賦予很多種象征意義,這是一種民族情結。而中國式繪畫中的“留白”則是不用任何色彩,巧妙地留出畫面的空白部分,使其成為畫面中的絕妙之處。中國山水畫中的留白結合了中國傳統的儒家、道家的哲學思想與當代審美意識,符合當代人們的審美韻味,根據畫面需求,留白也會隨之變化,留白之處恰到好處充分體現出了中國畫的氣韻和章法。這兩種對于“白”的詮釋都是具有獨特民族性的,獨立客觀的存在的,都無法被復制和代替。
日本傳統美學中的“白”與中國式“留白”的本質區別在于其理念各具特色,這是不同國家的文化心理想象對不同審美產生的影響。日本所應用的“白”是本民族根深蒂固的傳承色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深刻內涵,這種色彩經過不斷的傳承與演變形成了日本傳統的美學觀,受人們膜拜也經得起歷史的考驗與推敲。“白”的應用展現在日本生活的諸多方面,日本的設計更是把“白”體現的多元化,像著名的日本設計大師田中一光、原研哉等有諸多平面海報作品對“白”均有不同的詮釋和表達。
中國式的“留白”則是極具典型的中國特色,由于受到中國哲學與傳統文化的影響,“留白”這種在無意識下產生的藝術表現形態被中國應用于繪畫、詩歌、音樂、戲曲等多個方面,在此我僅探討其在繪畫方面的應用,因為“留白”在中式繪畫被沿用得最為巧妙,并成為了中國繪畫的精髓。
中國繪畫中的“留白”是指書畫藝術創作中為使整個作品畫面、章法更為協調精美而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讓畫面留有想像的空間。其表現手法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留白可以刺激觀者的視覺,激發觀者想象力,有種“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例如,南宋的馬遠《寒江獨酌圖》一舟,一漁翁,無水。這樣“留白”的畫面讓人有無限回味之感,也嘆起畫法之巧妙。
不同的“白”,各有各的含義,各有各的韻味。其實藝術,有的時候不拘泥于其表現形式,重要的是情感的表達與傳遞。無論是在日本美學中還是在中國的美學中,“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相信這種簡單到極致卻又具張力的藝術表現手法一定會有更深更遠更多元的發展。
吳海燕.知白守黑—論平面設計中的白色設計[D].西安美術學院,2010.
白雪瑩,作者單位: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公共藝術專業教師,中國設計師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