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瓊瑤 (福建師范大學 350000)
從清初四僧看當代海峽兩岸佛門書畫交流
許瓊瑤 (福建師范大學 350000)
清初,政權更替,社會動蕩,對藝術造成的影響,尤以眾多僧侶畫家出現,成為藝術史上特殊的現象。這些僧侶畫家以出世修道之人所作之畫,有別于“人文畫”“士大夫畫”等,從內容上看,更加注重對佛法的宣揚和傳播;在具體繪畫表現上,佛門以般若為智慧,離世求菩提,重視佛學和修養,追求繪畫意境。清初四位出家入僧的畫家弘仁、髡殘、八大山人和石濤,他們都擅書法、詩文、山水畫,各有風格,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
以下列舉清代四僧與佛教的因緣,進入佛門蕩滌俗塵,用筆墨怡情養性。
弘仁,號漸江、又號梅花老衲;本為杭州秀才,事母至孝,明亡后由儒家轉入佛門,出家為僧,師從古航禪師,工詩文、書法,擅畫梅、畫山水,久居黃山,常年游覽山中,作《黃山圖》60幅,每一幅皆是黃山實景,給人空靈的意境,且含藏禪宗思想與藝術美學,是“新安派四大家”之首。他的代表作品有《喬松羽土圖》《松石圖》《黃山蟠龍松》《梅屋松泉圖》《黃海松石圖》等。
髡殘,湖廣、武陵人,因喜好研究佛學,放棄科考,于明末出家為僧。習“元四家”中的王蒙及巨然。多次游黃山,從自然中獲得啟發,擺脫古人技法的束縛,筆下表達出心中的景象,比如看是黃山而非黃山的《山高水長圖》。甚至于將“三遠法”運用一起,《報恩寺圖》中,展現了“墨分五色”的卓越技法。
石濤,又號大滌子、苦瓜和尚。從學于本月佛學,習顏真卿書法,擅書畫、詩文,崇尚大自然,多次游歷黃山,并且對景寫生,經過仔細觀察山峰的形勢,心中有所領悟,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方法,相當有特色,不拘泥于古人的傳統技法,開創“我自有我法”的獨特僧畫風格。又經游歷洞庭湖后,著作《人物山水花卉冊》,平生擅于山水、蘭、竹。受旅庵禪學思想,根據佛法的有無論,在《石濤畫語錄》中提出(一畫論)之說:“無”不是沒有,而是不同于原本的想象空間,這樣一筆畫的絕創,成為禪畫最佳的寫照。石濤著《苦瓜和尚語錄》,提倡“借古以開今、筆墨當隨時代”的理論,主張大膽創新、突破傳統。中年在北京時期,創作了重要的畫作《搜盡奇峰打草稿》。他的山水畫有一種特別的技能,將近景畫得虛,遠景畫得實。合乎現代科學的透視法,而又包含美學。晚年定居揚州,所提倡的觀點深深影響后世的揚州八怪、海派等,有石濤開“揚州一派”的說法。
朱耷(八大山人),八歲能詩、天資聰慧,二十三歲棄俗為僧,追求禪學和繪畫相結合的意境,著有《書畫同源冊》他還有一種特殊的圖式,從魚、鳥、鴨圖中出現表情豐富又夸張的大白眼,或方形鳥眼、倒豎呈八字的貓眼,無論是畫魚、畫花鳥,皆頻繁地流露出內心的孤獨情感。也因為長時間的觀察入微,能由繁入簡,簡單構圖用筆的技法,甚至形神兼備、言簡意賅。
上述僧侶畫家身在明末清初,朝代更換之時,在佛門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皈依處,傾向煩惱解脫,以書畫詩詞,揮灑翰墨,尋求心靈上的平靜。
海峽兩岸開放交往至今已有20余年,由于兩岸地緣相近,語言相通,且海上和空中交通較為便利,故福建閩南一帶與臺灣的往來特別密切,其中文化交流更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廈門自2007年開始舉辦海峽兩岸佛門書畫展,至今已經舉辦10屆,該展覽為當代兩岸僧侶開辟了一條文化交流的新道路,展覽作品以書法、水墨畫為主,展出者都是現今當代出家眾比丘、比丘尼,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及佛教藝術文化的積極一面,過去名僧畫史以比丘畫僧為重,而現今有少數比丘尼畫僧參展,不但增添了一道佛門的意趣,而且顯示了現階段兩岸佛門交往與交流的密切。
兩岸僧侶畫家的題材內容以中國山水、花鳥、佛像畫為主,以工筆及寫意法表現;從第一屆書畫展開始,只有二十幾位出家僧侶參加,近幾年來有趨向增加,人數超過五十位法師,國內以比丘居多,比丘尼相對較少,比丘尼寫書法的三位,作畫的一位,另外有三位參加者來自臺灣。僧侶書法作品以佛經、法語詩偈、佛號、表達佛法妙處,筆法涵蓋有篆體、草書、隸書、楷體。創作目的為弘法教化社會或為表現個人創作風格。
除現代僧侶作品之外,現場更有弘一大師墨寶展出,眾所周知弘一大師集詩書琴畫于一身多才多藝相當出色,是一位杰出的近代教育家,為“律宗第十一代祖師”,弘一大師認為僧侶懂佛法比寫書法更重要,若能寫對子、中堂送人,作弘法之工具,則為可以為傳播佛法錦上添花,但僧侶假如只會寫字,而沒學問、沒佛法,則是無法行得通的。另一方面,某些僧侶書法水平并不高,但如果人品道德行儀高尚,那么他的書法作品就很珍貴,而某些僧侶對佛法不研究,不學習,道德品行不高,縱然字體寫得很好,這樣的僧侶亦不足為道。弘一法師認為習字應當“由博而約”,先由篆字開始,并且研讀“說文”了解字的來源,再學隸書、楷書、行書之后專寫一體,弘一法師關于書法藝術的觀點影響深遠,時至今日,仍為許多僧侶書家以及世俗書家所推崇。
中國書法史上多有僧侶擅長書法者,根據《宣和書譜》《書史會要》《書林藻鑒》等記載,從隋至明清年代共有二百位優秀僧侶書法家,書體以草書作品為居多。
中國書法藝術流傳深遠,佛教自東漢時期開始傳入中國,因佛經需靠紙墨抄寫翻譯流傳,并且抄經有收攝身心之道,對于修行具有積極的影響力;抄經所需的書法技藝便成為僧侶自我修行、修智慧、由靜入定,及消災祈福的重要手段和一般修養。
在當前社會環境下,現代書寫工具已代替了毛筆,計算機的應用使寫字與制圖的方式和表現形式均發生顛覆性變化,使現代人對傳統書法及繪畫藝術的態度產生某些消極的影響,研習這些傳統藝術門類的人不斷減少,而僧侶書畫家本身受佛法影響,若能將佛教精神注入筆墨中,用藝術的方式保存中國傳統歷史、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優秀成果,將具有特別的意義與價值。
許瓊瑤,現為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