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悠然 包伊玲 (寧波大學 潘天壽藝術設計學院 315211)
基于綠色廊道的寧波大學校園生態景觀優化設計研究
周悠然 包伊玲 (寧波大學 潘天壽藝術設計學院 315211)
寧波大學校園景觀優化設計基于綠色廊道之生態理念,從綠廊的特性、分類和價值等方面展開研究,實現校園各功能空間在景觀系統中的交疊與統一,物盡其責。
生態景觀 ;綠色廊道;優化設計
綠色廊道降污生境,提供物物交換的場所,其對于構建景觀的生態系統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基于此,我們合理運用景觀設計的多重手法,確保寧波大學校園自然景觀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加強綠地間的聯系,有效提升校園環境健康運作的能力。
生態景觀強調人類與環境間的和諧、系統結構與功能的耦合、過去和現在乃至未來發展的關聯,其不僅包含生態、景觀兩大方面,同時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時空、心理和歷史等多元因素。大學校園景觀蘊含獨有的人文與地域特色,并隨著時空遷徙而產生豐富變化。高校校園的生態景觀建設起到美化校園、調節環境的作用,從而利于師生高效地學習、工作,進一步促進高校文化軟實力的建設。
廊道是指不同于兩側基質的呈線狀或帶狀鑲嵌的狹長地帶,兼具連接與分割的特性。1綠色廊道則泛指連接綠色開放空間的具有較強自然特征的,且具一定寬度的帶狀空間。我們按綠廊的兩種類型對寧波大學的校園景觀進行分析。
第一種是綠帶廊道:綠帶廊道面積通常較大,也較為寬闊,主要用于區域劃分、防止區域盲目擴展或與其余區域連成一片。2綠帶廊道在寧波大學校園景觀建設中兼具區域劃分、美化、生境和物質交換的作用。如行政樓與運動場的綠色景觀帶,教學樓與校園邊界的小樹林,尤其是吸引大量白鷺的白鷺林已成為寧波大學綠帶廊道建設的優秀典型。整體來講,寧波大學在綠帶廊道的規劃與建設上仍有優化設計的空間。
一是校園的草坪面積過大,其規劃布局空洞且乏味,冬季綠草凋敝時更加明顯。所以應加強其層次的劃分:適當栽種適宜寧波氣候且易于打理、形象美觀的植物,如夾竹桃、大葉黃楊、梔子花、桂花等;在草坪的內部增設幾條碎石道路,這樣既可打破單調之感,又可增加大草坪的實際使用率。二是寧波大學的綠帶廊道雖然覆蓋面積較大,但各個區域間相對獨立,聯系性不強,綜合使用效率有所折扣。因此在完善各個區域綠帶廊道的同時,適當增強綠帶廊道過渡區的建設,如運用同類植物或景觀元素的延伸,加深聯系與交換,使生態運作更高效,景觀感受更優美。
第二種是綠色道路廊道:綠色道路廊道的結構與其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實際應用中又可以分為休閑游憩和道路綠化兩類用途。
休閑游憩的綠色道路廊道與機動車道分離,不具備快速便捷的交通功能,主要為休閑的林蔭道路:高大的喬木與低矮的灌木、花草地相結合,提供一種視線通透、風景獨特的景觀綠化帶,起到美化環境、清新空氣、減噪、遮陰和引導人流等作用。寧波大學校園環境在此類綠色道路廊道的建設上較為欠缺,集中表現在:校園內的主要道路多為功能復合型,既提供給行人徒步,也用于機動車輛的通行,其中專為師生及工作人員開辟的休閑游憩型道路較少。如新落成的甬江公寓:公寓內部通向各個公寓樓的道路交通相對復雜,綠道建設的缺失造成道路間的過渡較為突兀;如果在公寓樓前,沿著道路延伸方向適當的增加綠色道路廊道設施,可以實現公寓樓與功能道路的緊密銜接與視覺過渡,有效的改善這一問題;同時,公寓樓周邊因缺乏有效的減噪、過濾和引流的景觀設施,使公寓與周邊環境相互雜糅,大大降低了公寓住宿原有的實用性及舒適性;所以適當的加強這一類景觀設施,可大幅提升甬江公寓樓區域的整體環境及生態功能。第二類綠色道路廊道則多為區域間的既寬又長的交通樞紐,行駛的多為速度較快的機動車輛:道路兩旁會盡量避免人員密集的、生活與工作的公共建筑或住宅建筑;完善建設此類綠道不但可以增強道路的視覺美感及生物多樣性,而且能確保發揮降噪、清潔、防污及釋污的生態作用。寧波大學在此類綠色道路廊道建設上相對成熟,其中以白鷺林路及周邊道路為典型代表:道路兩側種植的香樟樹四季常青,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高低錯落的多層植物極大豐富了生物的多樣性,同時保證了弱化噪音、降低風速、稀釋粉塵和防擴尾氣等功能。
雖然高校校園環境建設在不同的城市有具體的發展模式,我們理應區別對待,但仍需遵循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和實際應用的策略。
1.生態性原則和效法自然策略。校園景觀的規劃需尊重自然,與周圍的環境相融,在宏觀布局和發揮綠色廊道生態功能的前提下:處理好校園的地形地貌,景觀與建筑間的相互關系;創建校園綠色廊道子系統,提升景觀的自然性和物種的多樣性;與城市的綠色廊道系統自然連接,形成完善的網絡體系。
2.文脈性原則和時代轉化策略。每所高校都有其獨特的文脈傳統,校園景觀應成為構筑高校歷史文脈與時代發展的橋梁:綠廊所營造的景致首要符合造型、功能美學的要求;將歷史文脈在當下合理、恰當的轉化;集中體現校園的文化傳統和時代特征。
3.地域性原則和因地制宜策略。深入調研高校所處位置的地理條件和環境質量,全面分析場所的特質與優劣,因地制宜的實施合理開發與改建完善策略:利用原有場所特質,少動土方;選擇本土植物為主,恰當增補外來品種等。
4.整體性原則和統籌規劃策略。高校景觀建設應從校園的整體性角度出發,統籌規劃:讓校園內每個綠色廊道都能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共筑相互依存的生態系統;與校區周邊的環境融為一體,成為城市生態景觀的一部分;整體性原則的基礎上凸顯地方特色,避免盲目跟風。
高校校園環境是一個要求完整性、穩定性和統一性高度相融的場所,具備藝術及獨有的文化氛圍。基于綠色廊道的高校校園生態景觀優化設計:應營造出自然且充滿人文氣息的校園空間;創建一個戶外學習、休息、思考、交流和集會等適應師生要求的活動場所;實現潤澤師生天性、培養創新精神的理想目標。
注釋:
1.陶鋒.基于綠色廊道的寧波城市社區生態景觀優化設計[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28(4):129-132.
2.孟亞凡.綠色通道及其規劃原則[J].中國園林,2004,20(5):14-18.
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新苗人才計劃)項目(2015R405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