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穎 (商洛學院藝術學院 726000)
淺談宋代花鳥畫
葛 穎 (商洛學院藝術學院 726000)
花鳥畫是中國繪畫三大畫科之一,具有輝煌而悠久的歷史,從中唐直到現當代,傳承了千余年,其樣式與風貌在各代繪畫大師手中演變多端,美不勝收,是中國繪畫藝術的瑰寶。花鳥畫是宋代宮廷畫院繪畫的重要類別,在藝術上大大超越了唐代。宋代宮廷花鳥畫家極重視對動植物形象情狀的觀察研究,他們筆下的花果草木,務求生動逼真,合情合理,一絲不茍。其表現精工細麗,設色濃重典雅,造型周密端莊,反映出宋代宮廷貴族的審美特征。宋代院體花鳥畫之所以能夠在傳神方面達到很高的境界,在于能夠從自然萬物中直接取得,生意趣味濃厚是其重要的特征。
宋代花鳥畫;代表作品;技法;科學性;意境;影響
中國繪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技法形式上可分為工筆、寫意等手法,從題材范圍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工筆花鳥畫又稱院體花鳥畫,是花鳥畫的一個分支,與寫意花鳥畫相對。工筆花鳥畫與花鳥畫兩者的表現題材是一致的。花鳥畫是中國傳統繪畫題材范圍所涉及的一種表現形態,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花鳥畫是指描繪自然界的花花鳥鳥來表達畫家的思想感情,給人以美的感受;廣義的花鳥畫的題材廣泛而豐富,可以說除了人物、山水外都可以是它描摹的對象。所以花木與禽鳥及草蟲魚蝦、水果蔬菜,乃至走獸家畜,都是它描繪的對象。中國畫發展到今天,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從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帛畫,我們就已經看到了中國畫的雛形,而中國花鳥畫,由一開始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到形成一個獨立的畫科,中國花鳥畫正式產生并形成獨立的畫科應始于中唐以后,五代時期是中國花鳥畫逐步發展時期,宋代是花鳥畫的鼎盛時期。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到了宋代,花鳥畫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那么從什么角度來看待宋代花鳥畫呢?
宋代花鳥畫有很高的藝術性,這種藝術性在繪畫中的體現,通過一幅幅宋代花鳥我們就能感受到。當我們打開宋代畫冊時,我們會為每一幅作品栩栩如生的氣魄所感染!就算是一幅小品,也大氣磅礴,動靜有序,一支花,一叢葉,都充滿了自然的靈氣。所刻畫蜻蜓鳥蟲,無不活靈活現,楚楚動人,有振翅欲飛的感覺,如果說現代畫家對于生活的觀察,可借助于照相機,能夠以高速快門拍下禽鳥飛動的瞬間。但是在宋代,沒有照相機,全靠畫家細心的觀察和領悟,才能把鳥畫得活靈活現。
就花鳥畫而言,五代兩宋三百余年可說是這一畫種臻趨高度成熟、名家薈萃的繁盛時期。特別是五代花鳥畫的兩大宗師:黃筌和徐熙對花鳥畫不同表現形式的形成發展具有很大影響。以徐熙和黃筌為代表的兩大流派爭鳴于南唐和西蜀,他們同為后世花鳥畫鼻祖。由于他們或以師徒父子的形式相傳;或以朋輩之間相互競爭、影響,把花鳥畫推到了一個高峰,成為風范后世的楷模。“黃家富貴,徐熙野逸”說的就是兩人不同的藝術風格。
歷史進入了北宋,皇家畫院的花鳥畫以黃體為標準。黃居寀,黃筌幼子,畫史上與其父齊名,畫藝甚至超越其父,是北宋院體花鳥畫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繼承了黃筌工細寫生的勾勒賦彩法,現藏《山鷓棘雀圖》是他藝術風格的體現。蜀滅之后,黃居寀隨父歸宋,深得宋太宗的禮遇,委以搜訪前代名畫之任,鑒定品目。北宋初黃體獨盛的時候,徐熙之孫徐崇嗣初畫花鳥,卓有祖風,但世多趨好,也被迫改變畫風,只以色墨塑造形象,創“沒骨”法。徐崇嗣的沒骨法主要是受黃家畫“殆不見墨跡”的啟發,進而省去墨骨,直用彩色,后經發展,成為花鳥畫的一種重要法式。至此徐黃走向融合,打破黃家獨盛局面。
中國工筆花鳥畫也被稱為“帝王藝術”,兩宋是工筆花鳥畫的黃金時代。當時涌現出了很多有名的畫家,可謂人才輩出。宋代以來不斷完善畫院體制,提高畫家地位,按職位設立畫學士、藝學、待詔、祗候、供奮等名目。宋徽宗時設立畫學,正式成為科舉考試制度的一部分。徽宗朝興“畫學”,在封建社會里是空前絕后之舉,因為此前和此后繪畫都沒有被列入國家科舉制,它培養了許多畫家,提高了畫家繪畫能力和文化修養,促進了繪畫的發展。
在宋代花鳥史上,宋徽宗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北宋后期工筆花鳥畫的領導者。徽宗趙佶,北宋末代皇帝,書畫家。政治上昏庸無能,藝術上卻是一個真正的行家,對宋代書畫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徽宗登基之后,大力經營畫院,推動了宮廷繪畫的發展。趙佶一生創作了數量可觀的藝術作品,如《五色鸚鵡圖》《芙蓉錦雞圖》《瑞鶴圖》等都是他的經典之作。
在工筆花鳥畫繁盛的兩宋時期,還有很多重要的工筆花鳥畫畫家,如趙昌、崔白、文同等。他們以自然為師,以寫生為宗,具有精細不茍的寫實精神。中國花鳥畫向來注重寫生,以寫生作為創作的基礎。這種寫生不是對現實花卉禽鳥的簡單模仿,而是在真實描繪客觀對象的同時,表現出花鳥各不相同的特征和生命力,不以外部的形似為目的,而更重視傳神。就是這些優秀的藝術家把整個宋代院體花鳥畫推向了高峰。
宋代花鳥畫對后世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因為其嚴謹的作畫態度為歷代繪畫繼承者所傳頌和繼承,還因其細致、工整精妙的畫面效果贏得了眾人的喜愛,以及其自然的題材極能寄托人的情感。當代許多高校對工筆花鳥畫的學習,往往也是通過對宋代作品的臨摹,從而領會和體悟傳統工筆花鳥畫的內蘊,學習中國工筆花鳥畫的技法,并以此指導提高自身的創作和審美的能力。
總而言之,通過對了宋代花鳥畫的題材表現、代表畫家的作品所反映出來的特征以及對后世的影響進行分析和研究,從而使我們年輕的一代學習者深刻地體悟到中國“帝王藝術”的藝術美,及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對宋代繁盛時期的工筆花鳥畫的發展脈絡和藝術特點等方面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為今后繼續研究中華民族傳統繪畫奠定了理論基礎。
[1]鄭朝,藍鐵.中國畫的藝術與技巧[M].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
[2]薛永年,趙力,尚剛.中國美術.五代至宋元[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10).
葛穎,女,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講師,任職于商洛學院藝術學院,現就讀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研究生,主攻花鳥畫創作與研究。
宋代院體花鳥畫對后世影響致深。通過對兩宋院體花鳥畫的學習和研究讓我們對中國傳統工筆花鳥畫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并為更好地繼承和發展工筆花鳥畫藝術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