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為民 (重慶師范大學 400000)
淺論現代濱水景觀設計的多元化格局
張為民 (重慶師范大學 400000)
城市濱水景觀主要指對位于城市范圍內的較大型水體區域進行規劃設計所形成的優美風景。現代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在整個景觀學設計中是最綜合、最復雜,也是最富有挑戰性的一類,也正因為這些復雜性和各地人們對現代濱水景觀設計的實際需求和審美意象各異,這也為現代濱水景觀設計的多元化提供了科學發展依據和可能。現代濱水景觀設計的多元化格局著重體現在生態化的西方發達國家濱水景觀設計、功能化的日本濱水景觀設計以及人文化的中國濱水景觀設計等幾個方面。
多元化;西方發達國家濱水景觀設計;日本濱水景觀設計;中國濱水景觀設計
“長江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大詩人李白面對著悠悠長江發出這樣的豪邁贊歌。水來自廣袤無垠的大自然,她帶來動的喧囂,靜的平和、韻致無窮的倒影。水體是自然界中極為生動的景致,易于形成開敞的空間,“計白當黑”就是傳統中國畫對于水的這一特性的獨特發揮。“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自古以來,人們對水就有著天生的親近感,有著超乎客觀之外的特殊感情。
城市濱水(waterfront)景觀指的是在城市范圍內,在水域與陸地相連接的一定范圍區域內的濱水區內進行的景觀設計,它大致可分為濱河、濱江、濱湖和濱海景觀。城市濱水景觀主要指對位于城市范圍內的較大型水體區域進行規劃設計所形成的優美風景。陸上濱水景觀具體組成包括軟質景觀和硬質景觀兩類。軟質景觀以植物配置與種植布局為主要內容,硬質景觀包括地坪、地面鋪裝、鼻塞年會綠色走廊和環境小品設施等。此外,便是對水域的的規劃,包括水域平面形式、深淺、水質、水生植物的設置、水面的人類活動等要素。過渡區域景觀指的是岸邊水位變動范圍內的濕地、護坡、臨水平臺以及防洪堤壩等。通過這些設計來營造出生態化、景觀化、宜人化和舒適化的物質環境以及和睦、親近,具有活力的社會文化環境。
20世紀70至90年代,歐美國家掀起了對濱水區再開發的熱潮,引起了學者、規劃師們的興趣。1988年,霍依爾等主編了《濱水區更新》一書,首次對這一現象進行全面分析,收錄了地理學家、經濟學家和城市規劃師撰寫的文章,對這種熱潮的驅動因素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概括,收入了若干詳細的案例分析。1996年出版的《全球城市濱水區開發的成功案例》一書收錄了39個詳盡案例,還介紹了其他91個在建項目,將不同案例進行對照后進行分析。
19世紀后半期,經過設計的公共濱水區已經出現,如有美國景觀設計學之父之名的Olmsted就設計了波士頓城市公園系統中的翡翠項鏈、芝加哥博覽會等。這些自然主義的形式和美化城市的理念一直沿用到了“二戰”時期。二戰后,隨著美國公路運輸的高速發展,水運被取代,公園等陸上公共空間取代了濱水區。而歐洲國家進行的濱水區設計向美國傳達了對濱水區的喜愛,于是,越來越多的海邊城市、湖邊社區、河邊城鎮濱水區被用作公共空間,提供居住、休閑、商業、辦公等功能。1969年,圣安東尼奧舉行“半球展覽”,使美國注意到該市的Paseo del Rio河道;1979年密西根州弗林特的河岸公園中的重要組成物是按照阿基米德原理建城的幾何雕塑型渠道;在奧克拉瑪州,Athena Tacha1982年設計的Blair噴泉用燈光和水創造出水壩、瀑布和雕塑。90年代以后濱水區設計成為設計創新、歷史特質維護和公共空間文化價值的載體,成為設計的重點。
日本與西方幾乎同時掀起了對濱水區開發的熱潮,所不同的是日本的開發主要與該國的狹窄土地及港口建設有關。日本土木規劃研究委員會水濱景觀研究分會1988年出版了《濱水景觀計劃》一書,對城市濱水區的規劃、設計、施工進行了比較全面和詳細的描述。
日本的景觀藝術作為東方的一個代表,對自然和人工環境有著東方式的獨特理解。“既不是原始自然也不是純粹藝術”,是“介于藝術與自然之間的事物的典型實例,也是人工物與自然物的集合與混合的典范實例”。因此,日本在進行濱水區設計規劃時有著歐美所沒有的更和諧的解決方式。
在對東京的兩個海灣區新城中心的開發規劃是基于下面的兩個理由:第一是提出了適合21世紀的新城市形態及生活方式;第二是提出了東京現有問題的解決方法。
東京因為它的先進科學技術聞名于世。為了強調這個優點,一些先進的技術工藝,例如,信息技術、風險投資及會議功能等,在海灣區新城中心開發規劃中就要突出展示。此外,東京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城市中心過盛的人口及集中的企業、噪音、缺乏充足的綠地等環境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該規劃建議調整人口密度,并且設置合理的住宅區和企業布局,增加綠地面積。
此外,該規劃為了滿足未來繼續增長的需要,引入一些新概念,例如,在小區的設計中更多地為老人著想并開發了多戶型住宅,滿足不同年齡層次的需求。而且,向阪神淡路大地震借鑒經驗,引入有抵抗自然災難能力的城市概念。
中國城市濱水景觀的恢復大致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北京、上海、杭州、大連、青島、南京、武漢、廈門等城市紛紛開始對濱水區進行整治和美化,修造出了長河、黃浦江外灘、西湖、秦淮河、武漢江灘和東湖以及沿海濱海海景景觀。這都改善了城市的水環境,為濱水空間營造出良好的氛圍,而且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影響力,部分景觀設計成為該市的文化傳播符號,吸引了游客和觀光者,促進了城市就業和城市發展。這使得城市旅游在自然風景旅游的基礎上擴大到了人文景觀范疇,為城市注入了文化的內涵和魅力。
合肥、沈陽、濟南等城市結合換成河規劃建設了環城公園;太原市在對汾河城區段的美化過程中探出了一套城市濱合整治的生態規劃方法;成都市在規劃設計府南河環城段時,在全面綠化的基礎上,利用濱河綠帶和再塑蓉城風貌,建成了環城三十四景;西安的環城公園較好的保護了古墻,護城河園林綠化帶達200m~300m,較好地突出了古都風貌;北京在對南池子大街的治理中突出了對護城河的水脈延續和保護,營造出良好的休閑場所。
目前,隨著現代城市理念在國內的推廣,我國的城市濱水區設計在許多大城市尤其是沿海、濱河城市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國內城市濱水區景觀設計的重視主要是從提升環境質量、提高城市形象等方面入手。其目的是為了發展旅游業,塑造城市特色,增強城市魅力,提升城市的競爭力,吸引投資,因此缺乏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耐心。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回歸自然產生了強烈渴望,對環境生態化高度重視,現代旅游與水景更是密不可分。好的景觀規劃設計不僅可以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還可衍生無可估量的社會綜合效益,尤其在涉及旅游景區、城市房地產等諸多方面,而濱水景觀規劃設計又是重中之重。現代城市濱水帶景觀設計在整個景觀學設計中是最綜合、最復雜,也是最富有挑戰性的一類,因為它涉及的內容廣泛,包括陸地上和水里的,還有水陸交接地帶和瀕河(湖)濕地類,這樣與“景觀場地規劃”與“生態景觀學”關系就非常密切,也正因為這些復雜性,才為現代濱水景觀設計的多元化提供了科學發展依據和可能。另外,現代濱水景觀設計成為城市規劃的進一步深化,因為地域不同和文化背景各異,人們對現代濱水景觀設計的實際需求和審美意象各異,設計師們為了滿足這種現狀,也實實在在推動和形成了現代濱水景觀設計的多元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