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晏雯 尹 昕 (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430070)
淺析傳統手工藝扎染的活化價值
商晏雯 尹 昕 (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430070)
扎染是傳承了千年的民間手工藝技藝,它的價值已不僅僅是一塊布料就能完全包含與展現的,扎染是多元的,它承載著歷史、文化、藝術審美、勞動者的智慧等等方面,每一件扎染都不可能完全雷同。每一幅扎染也都是絕無僅有的手作之物,在現代大工業的進程下,越來越多的傳統手工藝遭到了忽視,其原因不在于它自身不夠優秀不夠精粹不夠傳統,而在于它自身沒有嘗試轉型與革新的可能性,沒有賦予傳統新的生命力與增長點。同時如何活化傳統手工藝值得我們去思考研究,它不僅僅局限于扎染,更可以運用于更多類似的手工藝,活化不僅僅是為了得到一個結果,更可貴的是在于那個探索、發掘、反思、創新重新賦予生命力的一個過程。
扎染;傳統手工藝;活化
對于社會長足進步發展的今天,我們經常忽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在從小到大的學習中,我們對于優秀傳統文化踐行方式也僅僅是紙上談兵。我們適應大規模機器生產,適應社會快節奏,適應智能取代人工。扎染這項傳統工藝,絕大多數人對于扎染也僅僅是聽說過或知道。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打破現階段的窘境,使人們更愿意接受,更愿意消費這種傳統工藝才是我們需要探索與解決的。
傳統扎染是中華民族先祖遺留給我們的一門手藝更是一筆文化財富。扎染古稱絞纈、夾纈、扎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傳統手工藝。部分結扎會使織物在染色時出現留白,這種依靠針線捆扎保留布匹原色,不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是中國古代織染傳統的有心發明。通過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后進行染色。演變至今,古代扎制手法與現代工具的創意性結合造就了許多新型扎染圖形,這種獨特的藝術效果與不規則的浸染效果,是機械印染工藝難以達到與仿制的。從扎圖案演化過程中,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創造力,以及審美水平不斷探索與提高。一塊布承載著許多,一池染料蘊藏著許多,它是人類智慧文明的有力證明,也是人類工藝審美進步的有力見證。布,抽絲撥繭,在腳踏板聲中,是一絲絲汗水的凝聚,是熟能生巧的結晶,一塊布,它是造物,也是載體。一池染料,收割釀造,流淌的是祖先的智慧與創造,是植物與空氣都歷練發酵,也是水與布的矯揉融合。它有著深深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審美與制造的進程的見證者,也見證了文明的興盛與衰落。
扎染不僅僅是一門手藝,一世傳承,也是一種體驗,一次洗滌,它是時間、空氣、陽光、所沉積下的一種色彩,強求不得。正如古文有言:小滿,麥穗飽滿,尚未成熟,萬物生長稍得盈滿,尚未全滿。正如萬事萬物都存在并把握著一個度,這個“度”字看似從容實難把握。過與不及也常有出現,正如扎染,一塊好的染料,需要時間的打磨,急不得。一塊靛藍的方巾,需要空氣的氧化,少不了。大自然育人育萬物,人育物造物,萬事萬物現存于今都有它在度上的把控,也必定走過一條質量互變的探索發現之路。
扎染的圖樣,也可以看出其深刻的哲學思想,例如審美上圖案的對稱性,扎染紋樣間的留白,這些虛與實的觀念深刻的反映了古人的審美與價值觀念。在方形的布上扎染出圓形紋樣、對稱圖形的運用,天圓地方的藝術審美,都無疑展現了扎染技藝的深層含義。
陰陽五行觀念形成了民間藝術中的十字對稱結構也很好的詮釋于扎染之中,可以說五行是我國祖先在生存斗爭實踐發展過程中對事物物質元素的分類與概括。始終被賦予了相生相克的序列關系和周而復始輪回的性質,其實扎染很好的詮釋了陰陽五行,藍草取之于木生長于土,扎染浸沒于水氧化于日,金木水火土中五行可謂是占盡了四行。而青色,在五行中也有對應的象征意義,青,生也,象征生時之色也,白,啟,如冰啟時之色也,青與白都象征著生機與初始。原始的天人合以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是造人造物的過程,更是人類自適應自然過程的精神力量。
扎染所采用的材料全都來源于大自然。工具十分簡單,幾乎沒有稱得上機器設備,在這些傳統工匠那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工具雖然少,但是,他們的手和身體,本身就是一種工具。是身體里深深烙印著的記憶,也是雙手百年來延續著的傳統。但隨著隨著大工業化的批量生產的今天,我們造就了舊了就扔壞了就扔的消費觀念,從前那種珍視每一種工具,每一件物品的生活態度也沒有了。扎染制品所具備的天然性正是大工業機械批量生產下化學染制所不具備的,扎染自身所具備的環保價值也是十分可貴的,反復的染制,反復使用既天然又環保,染料不僅純天然而且通過天然染料染制的衣物更為結實耐用。
在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任何事物改變與發展都希望謀求一定的價值回報,在傳統工藝日益淡去的今天,任何的嘗試與突破都有可能改變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見解。扎染文化之所以能相傳千年,一定是有它自己的獨到之處,如何發揚它獨到之處,使它能更好迎合大眾審美需求,帶動大眾愿意為文化發展與傳承買單,轉化為切實經濟增長點,帶動產業發展文化繁榮.扎染傳統工藝的背后,蘊藏著巨大的商業利益與可能性.文化與商業在當今時代大潮流下只能休戚與共,正如商業電影更早好更賣座一樣。脫離商業運營的文化保護與傳播是不長遠也是不現實的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