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才 (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678400)
中國畫思維簡論
馬永才 (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678400)
中國畫思維是一種以寫意為核心的意象辯證思維。運用意象觀察法和意象造型觀,通過隨“意”經營的構圖組織法,以生機、氣韻為審美標準,以意境創造為終極追求的創作理念。
中國畫思維;寫意;意象造型觀排;意境
中國畫的藝術形式、藝術語言,包括構造作品的構造規則和評價作品的審美標準都是國人的宇宙觀念、辯證思維和審美追求的結果。而國人的這些思維和觀念則是中國詩歌、哲學、 美學等中國文化影響下的產物。國人不求甚解、似乎有一種天然的概括能力,常運用對立統一規律,建構藝術形式、創建藝術語言;國人喜歡用充滿詩意的眼光看世界,追求詩意化的生活,對世界滿是憧憬和聯想;國人俯仰天地又收視返聽,重視“悟”和直覺,在道與理、心與物之間悠游邁步,尋覓自我。這是國人的思維特點,也是中國畫家的創作思維特點。中國畫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國文化的優秀代表。我們把中國畫創作理念和審美主張稱之為中國畫思維。中國畫思維是一種以寫意為核心的意象辯證思維,運用意象觀察法和意象造型觀,通過隨“意”經營的構圖組織法,以生機、氣韻為審美標準,以意境創造為終極追求的創作理念。
“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個世界從哪里來又將去哪里?”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的追問,是我們對自身生命來源與世界本源奧秘的追問,是少年初生的生命意識和宇宙意識!人類的早期文明因各種原因在后來大都痕跡不顯,但其精華和基本觀念還留存于各種神話傳說之中。中國盤古開天地的遠古傳說蘊含著國人的宇宙觀念:人和天地自然都誕生于混沌(宇宙初生時的氣化狀態),混沌乃萬物之母。這種觀念后來衍化為中國古代的“氣”論哲學。老子首次提出“道”的哲學概念,認為“道”是萬物的本體和源頭,是宇宙的創化規律與運行法則,是自然生命成滅的內在原因和規律,并可由此觀照社會、人生,指導治國和修身。解析、明悟“造化”規律,是中國畫創作的內在要求。從哲學高度對宇宙創化規律和運行法則進行闡述的道家學說自然成為中國畫創作理念的重要來源,莊老學說的辯證思維和陰陽觀念也成為中國畫創作的重要指導思想,中國畫家由此生出了一個求“道”的情結和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在“道”與“理”中求索、心與物中印證,在黑與白中經營、有與無中琢磨。中國畫家對宇宙的探索,對天道的叩問,對自然生命成滅的體悟都濃縮在一幅幅圖畫之中。
繪畫的觀察方法主要有兩種,分別是定點和運動觀察法。焦點透視是一種定點觀察法,重視眼睛的視網膜所見,重視客體形色等外觀特征,是西畫常用的方法。此法有利于物象的再現,但觀察點不能移動,對畫者的限制極大。中國畫家講究意在筆先,繪畫的過程是人的主動表達過程,這種主體性和主動性首先表現在自由的觀察方法和觀物取象中。在觀物取象上中國畫以移動的觀察方法為主,王伯敏先生將之歸納為“七觀法”:“步步看、面面觀、專一看、推遠看、拉近看、取視移、合六遠”,1采用拿來主義,按自身的意愿拾取物象。同時,還提倡既觀物又觀我的認識方法。中國畫的觀物強調對表現對象本質的認識與洞察,強調對結構規律的把握與運用。與此同時,通過對物的洞察建立物我對話的可能和途徑,并借此內觀自我內心和性情,盡可能的發現自身在某些方面與物的相似性和相通點,尋找物我溝通的途徑,進而追求物我同構、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國畫的觀物,其實質是借俯仰天地而自省己身,發現內在的真我,為內心體悟和內心世界無形無序的情感在外界尋找和匹配有形有序的載體。載體的選定或是基于情感需要,或是象征、隱喻的需要、或純粹是某種認識、理念的需要。在外界若找不到合適或完美的載體,就進行合目的、合心意的主觀改造,以己之意、立物之態,借藝之象而傳我之情。因為立“象”的目的是為了表情達意,所以中國畫的造型既不強調具象和抽象,也不排斥具象和抽象,只要能“盡意”即可。故而中國畫的造型既不過于具象,也不完全走向抽象,而是主張“似而不似”的意象造型觀。使具象之形有抽象意味、抽象之形又有具象的聯想,相互協調生發,在似與不似之間表情達意,完成藝術形象的塑造。
為了表達作者的審美觀念和審美理想,中國畫對物象的取舍與剪裁是自由隨“意”的,主張意象觀察法和意象造型觀。為了表達對自然宇宙和人生終極之“道”的體悟以及在生命體驗過程中所形成的情感與達到的境界,實現“道”的顯化,中國畫的創作還須完成內容到形式的轉化,轉化的方法即是構圖組織法。構圖時,主要是通過對意象的位置和走勢進行調度,確定主次、虛實、呼應,布景成局,一氣貫之,實現創作的意圖。換言之,意象的走勢和位置的確定,以及主次、虛實、呼應原則的運用都以“意”而定,根據表“意”的需要進行靈活的調整與合目的的安排。
中國畫是創作者受自然宇宙的啟發,模擬“道”的創化規律,按照自身的意愿和審美理想而創造的虛擬小宇宙。通過小宇宙的結構構造、場景、環境等“境象”進行“道”的展示和“意”的表達。中國畫創作一貫講究“意在筆先”,“意”即立意,是畫家的創作意圖。作為意識形態的“意”來源于創作者對自然、宇宙和社會、人生的理解、感受與體悟,以及由此形成的審美觀念。因為物我同構、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和濃郁的求“道”情結,中國畫家在既觀物又觀我的認知、體驗方式中,自然而然地將天地萬物定位為對話的伙伴,物我關系是和睦親密的;萬物在中國畫家的眼中是有生命的、是富有生機和靈性的;萬物在與人的互動中是有情感的。中國畫家理解、感受、體悟到的這些“意”及審美主張在中國畫中通過自成一界的景與“境”充分的展現出來。這種以“境”表“意”和以“意”造“境”的方式稱之為意境表現法。意境,簡單的說,就是“意”中之“境”和“境”中之“意”,意境是中國藝術創作的共同追求。中國畫創作的“意”,其核心內容是為了表現“道”,“道”的實質則是宇宙的形成規律和生命的創化法則。中國“氣”論哲學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生命原質,是萬物的本源,在“道”的作用下化生萬物。因此,意境的審美本質上是一種生命美學,是“氣”的陰陽和合生成宇宙和“氣”化萬物過程中所展現的生命節奏與生機、活力之美。生機、靈性、生命節奏成為中國畫意境創造的核心內容,因此,形成了以“體認宇宙萬物的生機活力和深層生命內涵為核心的”“氣之審美”2,經顧愷之和謝赫的總結、推廣,“氣韻生動”成為中國畫標程千古的審美標準。生機、靈性和情感的表現成為中國畫創作的一貫追求,講究氣韻、追求意境也成為中國畫最基本的創作理念。
注釋:
1.韓瑋. 中國畫構圖藝術[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22.
2.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22.
馬永才,美術學碩士,德宏師專藝術系講師,從事中國畫方面的創作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