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學峰 (吉林藝術學院 130000)
運用情感理念與自由手法進行創作的啟示
艾學峰 (吉林藝術學院 130000)
世界萬物均有情感,要學會與它們交流,體會它們的內在感情,并且用自由的手法加以體現,使創作的藝術作品精神化。本文研究的是以情感的理念及自由的手法去創作的啟示,通過大量心靈、情感、精神的史實,證明藝術家應從大自然中去提煉情感,把藝術家的感情流露在藝術作品中,從而流露給人們,給人們以震撼的心靈,并且強化作品的靈魂,強化在當今形式多變時代里走出自己的道路,是使作品發揮淋漓盡致的重要創作環節,讓作品富有很強的生命力,能夠去孕育未來。
情感理念 ;強化心靈;自由手法
一切藝術的表現,都應當是由藝術家的情感中、精神中涌現而出的,所以能“自然布列于心中”,然后能“不覺見之于筆下”。畫家應首重情感與精神的陶養,再以自由舒暢的手法加以體現,方能使藝術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凝聚力。因此,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更應該注重藝術精神與自由抒發的表現能力。
每個時期的文明必然產生出它特有的藝術,因而時代在一定的程度上決定和影響著藝術作品。有人說藝術是時代的產兒,可是被時代所支配的藝術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藝術作品的生命力,這些作品僅僅是充當藝術的產兒,只被時代所支配而忽略情感,那樣的藝術作品將是短暫的,無法孕育未來。從而說明的是這樣的藝術作品不會給觀眾帶來精神的共鳴。隨之而來畫面情感的傳遞也必將變為時代所反應的派系、競爭等物質報酬,環境一旦改變,情感的思緒隨著而變,藝術作品的精神則走到了極點。
藝術作品是有生命的,自然也是情感在里面做的文章,藝術家的情感與作品是相聯系的,是靈魂的象征,情感它是一座橋梁,正是有了這樣的媒介,才使藝術家通過情感創造藝術作品,再由藝術作品所流露的情感傳遞給觀眾。這樣的傳遞如同交響樂的節奏,是緊緊相連的,缺少則一塌糊涂,成不了有氣勢、有韻律的藝術作品。對于對象的藝術性發現,全系于人能具有與某對象相適應之心靈,并且鑒賞的觀眾之心靈和創造者的心靈應當是一致的。只有把握情感才能以自由抒發的手法去進行創造,才能使創造的作品引起觀眾們精神上的共鳴,才能使藝術升華。
(一)從康定斯基的內在與外在進行分析
在阿瑟?耶魯姆?艾蒂的一段譯文里對本質和外表的關系做過較好的闡述,偉大的抽象藝術家康定斯基也深受影響,對內在及外在的因素也作了很大的文章,“內在因素,即是情感,它必須存在;否則藝術作品就變成了贗品。內在因素決定藝術作品的形式”。 這里所只的內在也就是情感,外在的形式也就是表現手段,藝術作品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在的情感。
(二)從郭熙內外相養中進行分析
上面所闡述的都是對內在精神,外在表現手段的強化,進而強化了作品在這樣的境界下所發揮出精神的光芒。對此方面,北宋畫家畫論家郭熙對內外相養也作了相應的陳述,也是先有內在的精神修養,然后才能對山水作美的觀照。他在寫到過“凡一景之畫,不以大小多少,必須注精以一之,不精則神不專;必神與俱成之,神不與俱成則精不明;必嚴重以肅之,不嚴則思不深”。 所謂“注精以一之”,是指精神完全集中于作畫之上的狀態而言,精神專注集中,則醞釀易成熟;醞釀易成熟,則精神自專注。精神專注,則心力聚注于筆墨之上,能使其淋漓酣暢。所謂“神與俱成之”,是指胸中歷歷分明,隨筆墨而俱成于紙之上。如此,則精神徹于筆墨之上,無昏暗猥瑣之弊。以上兩項,正是情感精神與手法的闡述,要凝集情感精神再自由抒發的合而為之,即要達到他在《畫意》中所謂“境界已熟,新手相應,方始縱橫中度,左右逢源”。郭熙把精神由內向外一氣貫穿下來,不難看出精神化、情感化及自由的手法相互相映對其藝術作品創作的重要性。從而使作品能夠在精神的支柱下,加以手法的再現,去激發人們的心靈,并強化了藝術作品的情感境界。
在這樣的時代里,人們很容易在粗糙的材料中尋找內容,因為還不太清楚有比這更好的東西,這樣的藝術家還是存在的,在他們中間多數都在尋求新奇的風格,較強的畫面沖擊力,生產的作品是平平淡淡的,他們的情感一旦不存在了,靈魂也就處于冬眠的狀態了。
唐代畫家張燥,在繪畫創造時有“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論述。“造化”一詞原指宇宙萬物,也指自然,后來指一切客觀事物。“外師造化”要求畫家認真觀察自然,掌握其規律,從中吸取創作的原料。“中得心源”指的是在外師造化的基礎上,對所表現的事物進行分析、探索,結合自己的藝術知識進行取舍和再創造。相信每位藝術家都深有體會,在自己的創作中認真體會萬物,與它們交流感情,促使本身的情感加深,讓自己能充分的表現出作品的精神力量,體會得越深作品的生命力就越強。
在時代的影響下,藝術的自由可能會受到阻擊,即使偉大的藝術家也不會超越這一自由的界限,但每一時代的藝術家們都會盡力去達到自由的極致,也許情感、精神、自由手法就是奔向這一自由的路線。有了情感的傳遞,藝術家都會想怎樣把情感通過美妙的語言體現在畫面上,有時為此頭痛,有時為此著迷,有的為此不知所措。其實手段并不是主要的,只要心松到極點,能聽見星空在奏樂,樹在發光,細胞在舞動,用自由舒展的手法表現出來即可,這樣不必再為頭痛的手而煩惱。因為藝術有時就是在和你作怪,你越是設計好它的路線,它就越不會為你說話,有時你隨著情感的理念自由的在畫面上走勢,不知不覺它會給你引導,把你的作品發揮的淋漓盡致,并且充滿生機。
作為藝術家,應該首重情感、精神的陶養,因為一切藝術的表現都應該由藝術家的情感中、精神中涌現而出的。對于對象的藝術性的發現,全系于人能具有與某對象相適應之心靈,并且鑒賞的觀眾心靈和創作者的心靈應當是一致的。只要在心靈上做文章,把對萬物情感體現在畫面上,并能夠自由的將這情感發揮到極致,這才是最關鍵的。內在與外在的理念已經給予我們很多的水源,內在即是心靈與情感,外在即是自由的表現形式,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將這水源開發利用,這樣才能使自己不再口渴,并且喝到了那甜蜜的飲料。世界萬物本身就是有情感、有表情的,它們有哭、有笑、有的在舞蹈、有的在奏樂,我們必須與他們交流情感,這樣我們所表現的作品才會是充滿感情的,表現的作品才能給人們精神上的震撼。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更應該注重藝術精神與自由的表現能力,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孕育未來。
[1] 康定斯基.《康定斯基文論與作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 .
[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3] 孫敘倫.《藝術界》.藝術界雜志社, 2003年3月、4月版
[4]陸揚.《精神分析文論》.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8 .
[5]申荷永.《榮格與分析心理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