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年茂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理論與方法探索
民族教育視野下邊疆地區高校民族體育課堂教學改革與反思
黎年茂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民族體育課堂教學改革,符合民族地區體育教學條件的實際情況,也充分考慮民族地區團結教育的特殊性,為邊疆地區高校大學生繼承發揚本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引導各民族學生間的交流創造更好的條件。在民族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突出民族特色,融入民族情感;滿足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應答關系,形成良好的情感應答氛圍;注重民族文化傳承、休閑娛樂,與培養現代應用型人才創新機制相吻合;加強開展民族體育課外活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個性需求,實現民族教育和民族體育文化傳承互補和共贏。
民族教育;課外體育活動;民族體育;教學改革
1.1 學生體質狀況下降,民族體育課堂教學惡性循環
學生對民族體育功能和價值的認識和重視不夠,甚至夸大了技能影響參與民族體育活動的外部因素,這種心理阻礙了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健康生活方式的積極性。對民族體育健身認識心理誤區,也是學校對學生身體健康教育的缺失。學生個人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著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和積極性,學生體質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心里自然產生對參與體育鍛煉的自我抵觸情緒,最終決定了個體的具體行動。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與參與體育活動有密切關系。所以,學校體育教學部門承載著巨大的外界壓力,民族體育教學計劃和大綱逐漸側重到學生素質練習和運動強度上來,忽略了學生個體因素,挫傷學生體育課堂的積極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與民族體育教學之間是互相依賴又互相排斥的關系,無法統一就會出現惡性循環。
1.2 民族體育教學改革,忽略課外體育活動和競賽
針對課外體育活動,邊疆地區高校在運動隊的課外訓練和競賽方面相對重視,部分項目有校外比賽,基本能保持課外訓練。但對以身體鍛煉和引導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方面投入和關注仍然不夠,場地器材缺乏,民族體育教學改革局限于課時內教學,忽視對學生體育健康意識教育環節,弱化了課外體育活動提高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重要性,使得體育教學改革未取得預期的效果。部分學生雖然對體育健康有一定的認識,課外偶爾會參與體育鍛煉,這種興之所至的鍛煉行為很難從根本上改變個人的體質健康狀況。學生對課余參與體育鍛煉的生活方式認識不夠深入是影響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邊疆地區高校開展民族體育課外活動項目的更是少之又少,絕大多數學校即使課外舉行民族體育競賽或其他活動,也只不過是完成硬性教學任務,忽略課外民族體育活動和競賽在促進身體健康、傳播民族文化及促進民族團結方面的重要意義。其存在的主要因素總結如下:開展項目少,運動氛圍不夠濃厚;民族特色不夠突出,缺乏吸引力;時間短,不具普遍性和延續性;功利性強,與課外體育活動和競賽的宗旨相違背;對民族體育文化宣傳教育缺失;缺乏必要的輔導和監督。
1.3 傳授技能為主,民族特色文化缺乏
技術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關系也是辯證的,文化教學需要技術來充實、飽滿,而非空洞地說教或者純粹的理論講授;技術教學需要文化來提高、升華,而不單是淺層次的技術方法傳授或技術效度的評判。在對民族體育課堂教學改革現狀調查研究中,開展民族體育課堂教學主要目的仍局限于豐富體育課程內容設置,缺乏民族文化的宣傳和交流。不難發現,對民族體育教學的價值定位偏差,認為民族體育趨于簡單化、競賽性,過多強調技術學習和掌握,忽視民族文化知識的學習,被簡單擱淺于體育課范疇。在運動推廣和普及過程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技術推廣,文化先行,民族體育也不例外,民族體育發展注重的是技術和文化和諧發展。
1.4 民族體育課堂情感教育缺失,填鴨式教學
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通過中介成分的一種共同活動,只有積極的有導向性的情感運動,才能使教學活動具有傳遞人類民族文化的功能,而且成為培養個性精神的過程。在“以人為本,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作用下,邊疆地區高校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調整了教學模式,基本實現學生自主選課模式。目前,很多學生對民族體育了解少之又少,對民族體育課堂教學內容練習方法更模糊不清,這就需要教師在選課及課堂采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引導和激發學習興趣。但大多數教師在民族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仍然延續著傳統的教學方法,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學基本以教師為主,部分教師自我意識過強,服務意識淡薄,急于在學生當中樹立威信,淡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伸出教師主導、學生無條件服從的機械化課堂教學,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貫徹落實與實際教學環節有很大差距。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常常以期末技術考核來衡量學生,淡化了學習過程的認可,導致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容易出現成績稍差的學生對體育課堂的消極或者說排斥,對體育教師的課堂不配合,不能完成學生的共同發展的目標。
2.1 尋求體質健康和休閑娛樂共同發展的新途徑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提出:休閑是一切事物圍繞的中心。最早在中國提出休閑體育一詞應為于光遠先生,休閑本身與娛樂密不可分,而體育本身就有“玩”的特性。因此,高校體育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應理解為高校民族體育教學應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和技能,樹立樂觀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人積極樂觀的性格,在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增強體質的同時,促進學生個體社會化有著重要意義。而傳統的教學內容要求對技術學習較為嚴格,有一定難度,使得學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選擇感興趣的體育健身活動,往往缺乏學習動力、不感興趣。以往民族體育技術教學模式,更側重于對學生有關民族體育基本知識、技術、技能的學習培養,以技術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培養普通青年學生,逐漸與當今社會對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的需求不相適應。隨著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下青年學生更需要、更渴望的是實現個體社會和個性化發展的過程。民族地區青年學子正處于個性發展凸顯和生理情感成熟復雜階段,急需正確引導和教育,民族體育教學具有培養民族學生個性情緒外化和情感內化的育人功能,學生參與民族體育活動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娛樂性質,是民族情感體驗的過程,是對原始社會民族休閑文化內涵的理解,充分發揮民族體育教學這一平臺,教師的教學模式脫離簡單的服從適應,教學過程融入民族情感和休閑文化元素,讓學生情出于心地認同,積極參與,實現體質健康和身心愉悅同發展,利于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
2.2 淡化競技成分,拓展民族體育課外活動新領域
邊疆地區高校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課余生活習慣的重要途徑就是參與課外體育活動,因針對邊疆地區及本校的實際情況,不斷拓展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和領域,豐富活動形式,把指導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納入教學計劃范疇,統籌安排。例如,開設和舉行一些民族類的課外體育活動,滿足青年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彌補部分因對現代運動項目技能掌握一般而不敢參與鍛煉的學生,加強教師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指導和監督。通過這些群體性的民族體育活動,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開放健身鍛煉場館和器材室,注重隱性課程資源開發,創造良好的運動環境運動氛圍,引導學生參與課外體育健身鍛煉習慣。
2.3 明確民族體育技術教學文化先行的理念
邊疆地區根據本校實際情況選擇開展適合的民族體育項目,具體實施途徑應不斷向課外延伸,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簡單易學,普適性強。在民族體育教學過程中,應重點強調民族體育項目的民族性、趣味性、地域性、群眾性、對抗性和健身性特點,遵循民族體育技術教學文化先行的原則,過分強調競技性和競技化改造,會使民族特色淡化,抹殺了民族體育多元一體的根本屬性,無法充分體現深厚文化內涵和社會功能,阻礙民族體育項目發展和民族文化的傳承。傳統的民族體育教學方法上過于偏重技術的教和學,忽略了民族文化層面的傳播。高校作為傳授知識文化和技能的主要平臺,應主張文化多元化發展,在民族體育教學方面不能局限于同其他體育項目技術文化學習,還需增加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的培養。具體途徑應不斷向課外、校外延伸,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傳播作用,實現互聯網加課外民族體育文化,促進民族體育教學改革創新發展。
2.4 創新評價機制,凸顯以人為本人性化教學模式
所謂的民族體育教學以人為本指的是使技術文化和人的關系和諧發展,以人的需求來從事技術文化教育活動,整個過程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來進行設計內容、方法、理念和模式。充分展現人的內在需求和主動精神,挖掘人的潛能。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營造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形成平等交流、相互理解的教學共同體,注重學生興趣愛好培養,重視學生個體差異,利于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形成。高校體育教學的空間將由傳統的固定場地走向自然,創新評價機制,改變重技術考核、輕學習過程的傳統教學理念,營造多樣化的學習評價形式,注重學習過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民族團結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邊疆地區高校作為國家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基地,民族體育課堂教學改革直接影響到少數民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及和諧校園文化建設,關系民族團結和社會的穩定發展,培育民族信仰,增強民族文化認同。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和促進社會穩定發展是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教育的特殊使命和任務。隨著社會發展和進步,民族體育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代表逐漸被人們所認識,許多學者正在從人類學、民族學、文化學等視角,挖掘其健身娛樂以外的價值,如民族思想教育、倫理教化、行為修正、生態環保、民族團結、和諧社會關系等多元功能。結合邊疆地區高校的實際情況,明確培養目標,創新教學模式,挖掘整理特色教學資源,制訂相應的特色教學計劃和大綱,加強開展民族體育課外活動,為引導特色文化學習提供了支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個性需求,實現民族教育和民族體育文化傳承互補和共贏和諧的新型教學模式。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傳承民族文化,培養應用型人才,體育教師同樣責義兼備。
[ 1 ]邱丕相.武術文化傳承與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74.
[ 2 ]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 3 ]舒宗禮,王華倬.生命教育視閾中我國體育教學現狀的思考[ 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4(3).
[ 4 ]黃敏,陳英軍,李亞莉.人性化視野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現狀與展望[ J ].體育學刊,2011(9):18.
[ 5 ]劉泉.基于課外體育活動的高職體育教學改革探討[ J ].中國成人教育,2009(11).
G807.4
A
1674-151X(2016)11-100-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1.053
投稿日期:2016-09-17
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5JGB46):民族教育視野下邊疆地區高校民族體育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廣西高??茖W技術研究項目(KY2015LX571)階段性成果。
黎年茂(1985—),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民族體育、體育教學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