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沫 (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130021)
美聲唱法在音樂劇中的運用研究
那 沫 (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130021)
音樂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舞臺表演形式,其將多種藝術形式融合在一起,使得表演更加立體、豐滿。本文將首先簡單介紹美聲唱法與音樂劇的一些基本情況;接著將以兩部音樂劇為例,對其中美聲唱法應用進行深入的分析;最后闡述美聲唱法在音樂劇中的新發展。
美聲唱法;音樂劇;西區故事;歌劇魅影;新發展
隨著音樂劇的不斷發展和迅速普及,其唱法也在與時俱進,而美聲唱法具有清晰的吐字、優美的音色、良好的聲音共鳴效果等優點。因此將美聲唱法與音樂劇相結合將會使得這種表演形式更加豐富、受眾更加廣泛。對美聲唱法在音樂劇之中的運用進行研究有助于將這兩種藝術形式進一步的優化,創造出更精彩的藝術財富。
(一)美聲唱法的一般特征
美聲唱法起源于17世紀的西歐古典聲樂的傳統唱法,經過漫長的發展,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聲樂藝術,下面是它的一些特點的簡單介紹:
1.氣息:唱歌的基礎是氣息,美聲唱法十分注重氣息的運用,要求每個聲音必須有氣息的支持,對氣息通暢自如的掌控可以讓聲音更加洪亮、更有爆發力。
2.吐字:因為美聲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其吐字與意大利語的發音特點息息相關,意大利語有節奏感且發音清晰,單詞常以元音結尾,因而美聲唱法也要求吐字清楚,發音圓潤而渾厚。
3.聲區:美聲唱法區別于其他唱法的最大特點就在于混聲唱法,利用各個腔體混合共鳴。它要求歌唱者能夠在高低音進行沒有痕跡的轉換,且音域至少要達到兩至三個八度左右。
4.音色:美聲唱法要求歌唱者的聲音要有金屬般的穿透力,且高、中、低音區音色要達到統一,聲音連貫,這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達到這樣的要求,不通過任何擴音設備把最優美原聲傳遞給觀眾,讓歌聲直達聽眾的靈魂。
(二)音樂劇的起源與發展
音樂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舞臺表演形式,它是在歌劇的基礎上進一步演化產生的。在音樂劇產生后的100多年里,其不斷吸收各種各樣的流行因素而變得更加富有現代化氣息,內容和風格也變得更加靈活多樣,視聽、燈光、舞臺效果更是趨于完美。
(三)音樂劇的聲樂演唱特征
雖然音樂劇是一門多元化的藝術表演形式,但歌唱還是它最基本、最核心的組成。由于音樂劇起源于歌劇,所以在唱法上還是與歌劇有很多相似之處。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劇的表演風格越來越多樣化,融入了更多的演唱方法和時代流行元素,給人帶來豐富多變的視聽享受。
《歌劇魅影》和《西區故事》是美聲唱法在音樂劇中運用的兩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這兩部作品中含有非常多的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唱段,音域跨度大,演唱風格復雜和演唱技巧的多變,要求演唱者須具有扎實的聲樂功底。下面就來分析一下美聲唱法在這兩部作品中的具體表現。
(一)《歌劇魅影》
《歌劇魅影》最大的特征就是片段性的歌劇演出,因為其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在法國巴黎歌劇院中,因而各種古典大歌劇都穿插其中,篇幅長且音區寬,所以總體上演唱技術難度非常大,這就要求演唱者的聲音有張力、爆發力的同時有深厚美聲功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唱段是歌唱家沙拉?布萊曼演唱的《Think of me》,這是一首速度較快的歌曲,但在演唱過程中不能出現搶拍的現象,演唱者在演唱這首歌時采用了較多的美聲唱法,例如將喉頭穩住、氣息下沉、打開腔體、高位置共鳴等,這樣的發聲方法更能將歌曲演唱得流暢、輕盈、立體。
(二)《西區故事》
《西區故事》是20世紀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伯恩斯坦的作品,它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的一對情侶因卷入幫派斗爭而導致悲劇的愛情故事。在這部作品中,大部分的唱法都是偏重于美聲唱法,并且采用了傳統的“豎唱法”,比如女主角的《Tonight》,還有后半場與阿尼塔的對唱《I have a love》。
這部作品中節奏豐富多變,時而舒緩、時而輕快。這更突顯出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的結合的重要性。在演唱節奏較快或音域較低的部分時,若使用美聲唱法演唱并想做到吐字自然而清晰是一件困難的事,也算是美聲唱法中“豎唱法”的一個缺陷。因而在以后的音樂劇發展中,逐步加入了通俗唱法--“橫唱法”,這種唱法更加自然、具有傾訴感,從而貼近生活并極大地消除了距離感,與現代觀眾產生共鳴。而在節奏較慢或音域較高的部分里,美聲唱法就展現出了它的優勢:它加強了聲音的共鳴度和厚度,拓展了更寬廣的音域,從而把劇情的曲折和主人公性格展現的淋漓盡致。
從誕生到現在的1個多世紀的時間里,音樂劇受到時代流行元素和市場因素的影響,其創作風格越來越多元化,而美聲唱法在音樂劇中的運用方式也隨之不斷變化發展,使得這兩者更好得融合。下面就簡要介紹美聲唱法在音樂劇中一些新的發展方向。
(一)“橫唱法”被廣泛運用
美聲唱法強調的是豎直狀態的演唱方式,而這種演唱方式容易導致英語發音的不清晰,這就需要一種新的演唱方式來彌補這個缺陷,于是“橫唱法”就應運而生。橫唱法使得音樂劇的吐字更加清晰,使得觀眾更容易去傾聽,給人一種親切的感受,進而讓各個階層的聽眾都能夠感受到音樂劇的魅力。
(二)美聲唱法的歌唱技巧的應用有所降低
最初的歌劇追求的是高超華麗的演唱技巧,這使得歌劇成為“陽春白雪”只有少部分人觸及。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各階層聽眾范圍的不斷擴大,以及音樂劇商業性的特征都促使音樂劇不斷減少復雜的美聲唱法的歌唱技巧的運用。另外美聲唱法嚴格地歌唱技巧也限制了音樂劇在結構、旋律方面的多樣化,所以要想音樂劇能夠符合廣大群眾的審美和精神需求,就必須美通結合,適當降低美聲唱法在音樂劇中的運用。
(三)音樂劇中美聲唱法演唱方式有所改變
在美聲唱法誕生之初,歌劇演員只能憑借方法和技巧來讓觀眾聽到歌唱者的聲音,所以那個時候高音和音量就成了最直接的衡量一個歌唱演員的標準,而這種對高音與高音量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音樂劇的發展。隨著工業化的發展,麥克風的出現使得音樂劇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有了麥克風,演員不再是只能依靠他們自身的嗓音,即使氣聲、耳語也能讓觀眾聽到。現代設備的出現,就必須要調整和完善美聲唱法在音樂劇中的運用,從而適應音樂、劇情及聽眾的需求。
[1]劉雅丹.從音樂劇的演唱特征論美聲唱法在音樂劇中的運用.江西師范大學,2015.3.
[2]王蓓.音樂劇演唱中的美聲因素探析——以音樂劇《巴黎圣母院》中《大教堂時代》唱段為例.音樂創作,2014.3.
[3]吳園園.古典也流行——從《歌劇魅影》看美聲唱法在音樂劇中的傳承與發展.文化藝術,2015.4.
[4]李云.美聲唱法在音樂劇中的應用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