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寧 (新沂市柳琴劇團 221400)
柳琴戲的傳承與發展小探
王 寧 (新沂市柳琴劇團 221400)
柳琴戲于2006年被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柳琴戲最初發軔于清代,迄今已經走過二百多年的發展歷程,興盛于江蘇和魯南交界處,據《柳琴戲志》一書記載,該戲種脫胎于蘇北地區太平歌和獵戶腔。太平歌乃是農人歡慶莊稼豐收而即興演唱的民間小調。獵戶腔乃是獵人在獵捕閑暇之余用于抒發情感的小調。那么柳琴戲有何價值,其當下發展遇到哪些問題,又該如何傳承與發展呢?本文將作出探究。
柳琴戲;資金籌措;宣傳推廣;人才培養
在新媒體時代,柳琴戲等傳統劇種的發展遇到了很多的問題,其傳承與發展現狀堪憂。為此,本文將對柳琴戲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策略展開研究,希望能為柳琴戲的傳承發展做出微薄的貢獻。
作為柳琴戲而言,其彰顯出獨特的藝術魅力,通過對這一戲種的深入研究,能夠豐富國內地方戲目的素材。從柳琴戲所涵蓋的劇目來看,其承載著特定時代的文化氣息,因而依托對該戲種的研究,將推動國內民俗研究的進程,從柳琴戲的唱腔形式來看,早期的柳琴戲以女性氣息濃重的“姑娘腔”為主,而當代的柳琴戲唱腔歷經多年的發展,板腔體成為其唱腔形式。對于該戲種唱腔形式轉變的內因進行深入、全面地剖析,亦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在國民經濟發展以及公眾生活水準逐步提升的當下,受生活節奏變快地影響,公眾在文化的選擇與接受方面表現出對快餐式文化的認同和推崇趨勢,在這一趨勢影響之下,傳統的曲藝文化藝術空間被大幅壓縮,表現為傳統曲藝文化的喜好人群萎縮,進而使得曲藝文化的傳承面臨了較大困難。而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還在于一些曲藝文化在藝術表演形式方面未能進行創新,因而同現今大眾的審美旨趣相背離,進一步割裂了大眾同傳統曲藝文化之間的距離。如被譽為中華藝術國粹的京劇藝術,現今也益發曲高和寡,觀者寥寥。審視柳琴戲在當今社會發展舉步維艱的原因能夠發現,下述因素是造成柳琴戲在新時代發展困頓的主因所在:首先,一些從事柳琴戲表演的專業演出團體,受市場化的沖擊,被迫改弦易張。而柳琴戲自身的特質亦影響到其發展,如柳琴戲最初發軔于鄉間,其表演所面向的受眾群體多為鄉民,隨著我國城鄉差距的縮小,以往作為柳琴戲藝術發源地的鄉村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之下,原有的柳琴戲觀眾開始流失,而年輕的鄉村居民在娛樂文化的選擇上,更親近于城市文化,進而造成了柳琴戲的沒落局面,受此種影響,專業的柳琴戲演出團體依憑該戲種的表演已經無以為繼,進而紛紛尋求轉型;其次,基層政府未能給予柳琴戲這一地方戲種以足夠的支持。具體表現為欠缺專項資金投入、政策保障力度不足、演出場地不足等問題,從而導致了絕大多數從事柳琴戲表演的專業演出團體只能自謀生路,為求得自身生存而被迫放棄該戲種的表演;最后,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柳琴戲同樣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
在柳琴戲的傳承中,政府方面應該積極進行資金籌措,扶持柳琴戲;同時柳琴劇團本身也應該不斷加大柳琴戲宣傳力度,并且注重人才的培養,使得柳琴戲得以傳承和發展。
1.資金籌措
作為各地基層政府而言,應當給予柳琴戲這一戲種以大力扶持,具體的扶持方式可以通過專項扶持資金投入、設立柳琴戲基金等方式。以民政部門登記的非公募基金會為例,促進藝術發展的只有3家,分別為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田漢基金會、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占總數的7.7%。鑒于創辦人看重活動的成效,因此會選擇比較容易見效的領域。當下,基金會的成立,可以使得劇團演出在一定程度上有經濟保障。政府可考慮將社會資金引向藝術發展,引導劇團與企業合作,合理引進民間資本,一來解決了不少藝術院團的資金問題,二來可以使資金得到更好的利用,避免了一些重復投資和投資不平衡的現象。
2.加大柳琴戲宣傳推廣力度
為使柳琴戲這一優秀地方戲種得以傳承,各地基層政府應當引導柳琴戲專業表演團體走上市場化發展之路,如基層政府應當為柳琴戲專業表演團體搭建同企業合作的契機,使專業表演團體通過與企業的合作,獲得商演的契機。這樣一來,不但使柳琴戲專業表演團體能夠獲得足夠的資金,更能夠使其參與商演的過程中擴大市場影響力。此外,柳琴戲專業表演團體應當積極參與公益性演出,從而既能夠為社會獻出一份愛心,同時亦能夠提升自身影響力。還有就是,柳琴戲專業表演團體應當效仿東北“二人轉”近年來的發展趨勢,即將以往以鄉村為中心的表演區域轉向以城市為中心的表演區域,如此能夠使柳琴戲這一戲種收獲新的擁躉。
柳琴戲作為傳統地方戲曲形式,不應墨守成規,而應當進行大膽的藝術形式創新,如應當壓縮以往單場演出時間,增加演出頻次,將西洋樂器應用于音樂伴奏之中,從而加強表演的時代感。
3.樹立人才意識,注重人才培養
人才是第一資源。所以說,我們必須樹立人才意識,注重人才的培養,實施人才興文戰略,構筑人才高地,培養出一批業務精、素質強的柳琴戲演職員隊伍;培養出一批懂藝術善經營的管理人才,努力改變藝術人才短缺,特別是“高、精、尖”人才短缺的狀況。而這種人才的培養,一要有本錢,二要有途徑,三要有政策。培養人才不舍得花錢是不行的,這是物質上的保證。有了這種保證,再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參加各類專門學習班,研討會的培訓深造,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出一批專門人才,行家里手。同時要有愛才之心,惜才之道,用人之法,護才之策,創造條件招聘人才,留住人才,保護人才和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為他們提供用武之地,讓他們心情舒暢地投入工作。
柳琴戲是民間傳統文化的精華瑰寶,集藝術、文化、實用、經濟價值于一體。它是以民族傳統的文化背景為根底,發展中積淀了社會經濟價值,同時又不是純客觀地、機械地描摹現實社會,而是對現實社會高度的凝練與升華,從而使其具有高度的實用價值和審美意義。我們相信,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日漸關注,一定會為傳統藝術的承傳和發展帶來契機。研究、學習柳琴戲可以使這一古老而優秀的民間劇種得到很好的開發和發展,期待柳琴戲日益走向繁榮。
[1]王麗華.發展是最有效的保護——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談柳琴戲的保護[J].棗莊學院學報,2008(3).
[2]伊莉娜.淺談柳琴戲的傳承價值和未來發展[J].文學界(理論版),2011(6).
[3]孔文.江蘇省徐州地區柳琴戲的形成過程[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4]王艷玲,顏冬青.拉魂的柳琴戲——淺談柳琴戲的歷史演進進程及其藝術特色[J].藝術教育,2009(10).
[5]薛雷.徐州柳琴戲的生存現狀與對策[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6]王麗華.發展是最有效的保護——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談柳琴戲的保護[J].棗莊學院學報,2008(3).
[7]高宏菊.江蘇柳琴戲傳承模式的考察與文化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9.
[8]楊楠.魯南柳琴戲聲腔系統及音樂多元化分析[D].山東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