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聰聰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610069)
美國電視劇國內傳播的多重語境分析
李聰聰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610069)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電視劇借助網絡等新興媒體在我國迅速擴大傳播范圍和影響,并培養了一大批忠實觀眾。文章在多重社會文化語境下對美國電視劇在我國的傳播現象進行考察、分析和梳理,尋求美劇跨文化傳播取得成功的深層原因,并為我國電視劇的制作和全球傳播提供一定的經驗借鑒。
美國電視劇;跨文化傳播;受眾
在美國,電視一開始就誕生于充滿競爭的土壤中,經過五十多年的成長,目前已經達到高度成熟狀態,并成為美國電視的代表。美國電視劇一開始就繼承了好萊塢類型電攝影的概念,依照類型來組織生產,并形成了眾多的劇集類型和節目輸出,成為美國文化世界影響力的重要來源。
在改革開放以前,中美文化交流基本處于停滯狀態,甚至在二十年前,人們也不懂得美劇的涵義,而被人們統稱為譯制片。在1980年五月,美國著名科幻電視劇《大西洋底來的人》作為中美建交的重要文化成果突然出現在中國的電視屏幕上。這部比美國本土滯后三年播出的電視劇揭開了西方流行文化對中國大陸的首輪沖擊。但是這一時期的美劇在影響力上遠遜于香港和日本的溫情勵志類劇作,并沒有對中國大陸的受眾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上世紀九十年代是美劇在大陸熱傳的開始,其標志為家庭題材電視劇《成長的煩惱》的熱播。這部電視劇不僅帶給中國觀眾諸多笑料,還引發了中國受眾對家庭教育的深思。伴隨著《老友記》等一系列電視劇的熱播,美劇在這一時期逐步擁有了比較廣泛的大陸“粉絲”,這不僅在客觀上促進了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甚至還引發了學習英語的熱潮。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美劇在我國的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迅猛態勢。得益于網絡傳播方式,美劇傳入之初的播放時差基本消除,美劇在本土播出后不久網絡上就會出現相應的資源。隨著《絕望的主婦》、《迷失》、《越獄》等一系列美劇逐步躥紅網絡,中國受眾對美劇也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看美劇逐步成為中國現代社會的一股時尚潮流。
語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語境是指基于書面語和口語的前后言語形成的語言環境;廣義的語境則是指言語表達的具體場合和社會環境。在跨文化傳播領域,語境是異質文化交流的社會環境,而美劇在我國的熱播具有獨特的社會傳播語境。
1.全球化語境
隨著經濟一體化和網絡信息化的迅速發展,并給全球政治、經濟、文化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全球化如今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網絡媒體的迅速進步,更是進一步推動了各個地區與國家之間的溝通,世界各民族文化正在迅速接近并相互融合。文化全球化并不代表世界文化的單一化和同質化,而是進一步多元化。在這一背景下,人們不再囿于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而是對外來異質文化持理解、包容乃至欣賞的態度,文化多元化也已成為全球性的共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劇作為一種文化、一種產業,必將夾雜著價值觀和民族文化等主管內涵走向世界。因此,全球化為美劇在我國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現實可能。
2.網絡傳播語境
可以說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徹底改變著新世紀以來人們的社會生活面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傳播也進入了高速發展期,網絡信息容量大,內容可復制,覆蓋面廣、傳播迅速,具有隱蔽性等特點。網絡傳播已經新世紀信息傳播領域極為重要的新興力量。作為一種極具廣泛性和開放性的傳播形式,網絡傳播不僅傳統傳播形式的資源與時空限制,同時也較少受到政府的行政干預。因此,現代互聯網提供了一個比傳統媒介更為開放和民主的傳播環境,從而帶動跨文化傳播進入一個新時代。年輕人是我國網民的主體,該群體思維活躍、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更愿意了解多元文化。正是基于當下的網絡語境,美劇才得以在新世紀的中國得以迅速傳播。
3.大眾文化語境
隨著我國逐步進入消費社會,大眾文化迅速崛起并發展成為一股主要潮流,日益成為中國社會多維度、多要素相互交融的復雜社會文化現象。大眾文化以其日常性、商業性、流行性和娛樂性逐漸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并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隨著大眾文化在現代都市的流行,并全方位覆蓋人們的文化消費空間,其減壓與娛樂消費功能逐步凸現出來。現代社會中的人們面對社會迅速轉型帶來的壓力和不適,美劇便依靠其淺顯、流暢、新奇的畫面和情節吸引中國觀眾,以消費和娛樂的方式排遣失意和失落。
1.我國電視劇要積極傳達國際性普世文化價值
文化是社會與政治認同的基礎,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對社會、政治的態度,而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或者沖突是中國電視劇海外傳播的最大障礙。我國電視劇的要實現海外傳播效果,就需要利用“國際化”表達來構建出中國傳統文化與全球觀眾之間的橋梁,也就是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敘事方式講述和詮釋本民族的文化景觀。這種策略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利用中國化的敘事和文化景觀實現對自身形象的詮釋和認同,也就是通過相異策略來宣傳和介紹中國文化、塑造中國形象。二是通過“文化折扣”效應,利用民族文化符碼傳達能夠為全世界觀眾所接受的普世價值,講述人類共同的追逐與渴求。總之,我國電視劇的海外傳播要秉承陌生化與共通性兩大基本原則,不要一味去迎合海外觀眾的“獵奇”心理,而是要利用民族文化景觀去講述“國際化”的故事,通過持續的、有效的意義生成,塑造積極、正面的“中國形象”。
2.重視網絡平臺,開展針對性營銷
近些年,網絡已經成為一些人尤其是年輕人看電視劇的主要平臺。在中國,廣受歡迎的美劇基本都是通過網絡傳播的。通過互聯網平臺,我國觀眾不僅可以同步收視美劇,還可以十分便捷地進行交流、探討和推薦。正是依靠互聯網的強大功能以及低廉的傳播成本,美劇才得以迅速完成在我國的跨文化輸出。對我國電視劇而言,應當積極借鑒美劇的傳播經驗,充分利用網絡傳播平臺突破傳統媒體的海外傳播僵局。
在電視劇海外網絡傳播方面,需要基于網絡特征,采取更具針對性的營銷策略。首先,找準目標是營銷成功的關鍵。針對年輕人是網絡主力軍的現實狀況,制作針對年輕群體的電視劇是網絡傳播成功的關鍵。因此,在保證文化和思想內涵的前提下,積極嘗試多元化的后現代主題作品,并以幽默、反諷等符合網絡和年輕群體特征的方式進行呈現不失為可取之策。其次,針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階層觀眾,有針對性的選擇電視劇類型,也是海外營銷成功的重要手段。例如,對文化背景差異明顯的歐美地區,應該將歷史和自然題材電視劇作為主打品牌,同時要注意適度融入中國的傳統與現代文化;而對同屬于東方文化圈的東南亞國家,則可以多投放反映國家風貌等現實意義較濃的作品。
[1]何崢崢.美國電視劇魅力探源[J].世界文化,2008(3).
[2]劉佳.美劇在中國的跨文化傳播[J].傳播與版權,2015(3).
[3]成珊娣.美國電視劇《CSI》在中國網絡熱播引發的文化思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S2).
李聰聰,碩士學歷,講師職稱。主要研究方向:電影學、影視劇創作、影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