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媛 (西安培華學院傳媒學院 710105)
論近年來韓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要素
郭麗媛 (西安培華學院傳媒學院 710105)
中國與韓國同屬東亞國家,在文化上可以說是一脈相承,但在電影事業的發展與開拓上,我們逐漸走向了兩個不同的方向。特別是近十年,韓國某些題材的電影總是能夠讓人眼前一亮,這其中有很多讓我們深思的地方。韓國自新千年以后的這十幾年間,電影工業發展速度之迅猛是有目共睹的,甚至可以說是亞洲之牛耳,大步超越了傳統功力深厚的中國與日本。甚至在某些具體的影片上,已經與歐美不相上下。在同樣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電影的發展面臨著不同的誘導因素,不同的誘導因素又導致了不同的類型發展。在這種發展的背后,我們值得關注的問題又有很多。
電影;產業;人才;院線
韓國在近十年的電影工業發展過程當中,現實類、社會類,特別是由真人事件改編的電影大放異彩。以《殺人回憶》為例,在這部敘事平淡的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令人震驚的張力。對于節奏的把控、對于矛盾的設置、演員對角色的詮釋,都令人十分震驚。這部影片毫無疑問是一部優秀的影片,在這部影片的背后,有很多值得我們探究的地方。
電影始終是現代人對于歷史的思考,所以在這部影片中,電影毫不避諱的展現了八十年代韓國在軍政府統治下的真實的生活狀態。其中小鎮警察的辦案辦事的方法更是赤裸裸的展示在我們面前,并沒有做出任何的修飾。首先,正視,是他們對于犯過的錯誤的態度。一個民族,只有直面自己曾經走過的彎路,才能在未來里更加堅定自己的方向。而這種正視的態度,也改變了韓國對于現實的態度,他們不會美化過去來粉飾現世。而是把這種丑惡解剖并展示。反觀我國的電影產業,只有極個別的導演,把目光投向這些有深度有意義的話題,更多是向票房妥協。很多人把原因歸結于電影審查制度,但是更多的原因是中國導演中缺少真正有面對歷史,審視歷史態度的人。主流電影對于歷史截然不同的態度,先反映了我國電影產業對于規避風險,追求票房的價值觀的放縱。而現在飽受詬病的演員片酬問題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主流電影市場中輕意義重票房的風氣。這種風氣更像是一種惡性循環,一次又一次的以快餐式的制作方式,取得所謂的“票房成功”,追求金錢成為了一國電影產業的直接目的,越來越多的電影從業者失去了追求藝術的最初之心。當更多的人把電影當做產品而不是藝術的時候,那就對于藝術的追求,就無從談起了。
中國的電影產業,由最開始的國家計劃經濟的一部分,發展到現在獨立的自由的市場經濟也走過了幾十個年頭。但是我們在擁有大量編制人員的基礎上,卻還是無法走出中國走向國際。這一點,與韓國的對比也是十分明顯的。
在韓國,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韓國電影自1987年市場開放之后,也進入了從政治宣傳工具到藝術產業轉化的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政府對于韓國電影產業的扶持。進入90年代后,金泳三政府提出了電影振興政策,金大中政府倡導“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基干產業”,盧武鉉政府繼續推進電影產業振興計劃等。由此可看出,韓國電影由衰而盛以及迅速崛起,始終都沒有離開過政府對電影政策的強力支持,但是韓國電影產業并沒有因為政府的支持而由政府主導,而是由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全面主導。韓國主要采取了政府文化部門監督調控、行業機構自律相結合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有利于協調和處理好電影藝術和電影產業之間的平衡,有助于建立產業政策引導與電影市場競爭相互作用的運行機制。
電影人才的儲備性,也是左右一國電影產業發展的重要條件。韓國長久以來在高校開設了電影專業,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儲備。而電影產業,是一個長時間持續性的需要人才投入的產業。只有大量人才的進入,才會讓產業更加完備。而同樣的,大量人才進入電影產業,也會反向刺激創作的積極性,大量作品的產生,使得電影產業更加繁榮。人才得到鍛煉之后,水平的提升,同時也帶動了電影產業的發展。電影產業教育人才,人才進入產業鏈,反哺產業鏈,讓產業鏈更加完備,質量更加提高,這也是韓國電影近年來發展迅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韓國,每年都會涌現一批新導演,這不僅在中國,在其他電影產業發達的國家也是不可想象的。大量新興人才的進入,讓韓國電影得以接觸最新的技術和最新的思想。技術和思想的快速新陳代謝,也更加促進電影產業的良性發展。這種發展使得韓國電影產業敢于啟用新導演和新演員,讓更多年輕人才有了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這種良性的氛圍也使得韓國的電影產業更具包容性,可以容納更多題材和更多類型的創作。在中國,新興導演大都走的是獨立制片的道路,而這種道路,在根本上就決定了無法大規模的與觀眾見面。因此,也直接導致了高成本高質量的制作不敢于啟用新興導演。有想法的年輕導演走不出去,有資本的投資商怕高風險只能走商業片路線,必然是一個惡性循環。
在韓國,院線敢于去選擇本國出產的“高風險”影片,而韓國民眾,也更加支持本國的電影。院線在排片的時候以本國電影為主,甚至會主動選擇意義深遠刻畫現實的高質量影片。排片率的重要性對于一部電影的影響不言而喻,所以才會產生韓國票房排行中前五,四部都是韓國電影的現象。而這四部電影,更是讓人產生思考。《鳴梁海戰》、《國際市場》、《老手》、《漢江怪物》,在這四部電影當中,如果以中國的票房規律加以衡量的話,我相信能夠進入前五的寥寥無幾。在韓國,現實類和歷史類的電影,能夠占據大部分榜單,甚至說是高居榜首。市場的選擇,讓我們不得不懷疑國內一部分導演所言,是否迎合觀眾的電影,是一個電影產業人應該做出的選擇。在國內,由于體量巨大,我們無法直接與韓國相提并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我們的一部分受眾在進入電影院,滿眼都是“粉絲電影”、“青春電影”的時候無從選擇。電影產業的內部,一直在討論我們是否應該設置藝術院線,專門放映小眾的或者是不能為全年齡階層所接受的電影。“老少咸宜”不是我們唯一的標準,我們也應該給一部分觀眾,一部分導演,做出自己選擇的機會。
師夷長技以制夷,這是我們民族在百年之前提出的口號。如今,我們是否可以向我們的近鄰學習,讓我們的電影產業更加健康,更加完備的發展,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究的問題。
郭麗媛,學歷:碩士,職稱:助教。主要方向:電影學。工作單位:西安培華學院傳媒學院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