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亞東 (鄭州工程技術學院 450044)
基于民族文化的影視動畫題材創作與藝術風格塑造
范亞東 (鄭州工程技術學院 450044)
本文從中國影視動畫的發展現狀入手,分析了民族文化與影視動畫題材及藝術風格的關系,進而探討將中國民族文化融入影視動畫作品的現實意義,并提出通過挖掘中國傳統文學與藝術作品和呈現民族地域文化特點的具體路徑。
影視動畫;題材;風格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歷史活動中所形成的享有共同地域、共同信仰、共同生活習慣等心理穩定共同體,產生不同的思維觀念和價值觀念。它是一個設計師創造設計語言的出發點,也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續發展的動力。影視動畫作品是民族文化的象征符號,影視動畫作品在創作表現中融入具有中國民族氣息文化元素,展現出中國的民族特點,貼近本民族的審美情趣,可以首先獲得本土受眾的認可。將中國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現代影視動畫作品的創作表現中對增強影視動畫作品的審美情趣,提升影視動畫作品質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因此,加強我國民族文化的研究,將中國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影視動畫作品的創作之中,是實現影視動畫作品質量提升目標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法。
影視動畫本身是一種設計文化,它對人文學、符號學、傳播學都進行著交叉與融合,不同時代的影視動畫作品可以尋求背后的社會背景和文化根源,反映出人們處在當時社會的思想觀念和文化特征。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文化的力量將愈加突出,對影視動畫的影響日益增強,影視動畫中文化內涵表現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影視動畫作品質量的優劣。首先,影視動畫是文化的一種創造和載體。影視動畫在特定的社會歷史下,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特有的文化表現手段,是各種社會文化形態相互作用的產物,受到特定社會文化的制約。影視動畫作品必須與社會歷史文化相順應,沒有文化的支撐,再好的作品也會顯得膚淺和平庸。其次,影視動畫作品反映文化信息。影視動畫作為文化的載體,包涵豐富的文化信息,通過電視等媒介將文化信息得到傳播和擴散。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影視動畫應該避免內容單一、呆板的形式,努力提升文化品位和質量,進而提升本身的質量,完成其作為文化載體所賦予的傳播人文精神的功能。
我國在一段時期內動漫作品的民族文化表現水平低下,很多作品只講故事,沒有文化內涵的支撐,無法得到觀眾認可。如《魔比斯環》這部作品,無論是資金支持還是在制作團隊,都是一流的,作品空有炫目的畫面,卻忽視民族文化精神的表現,最終以失敗而告終。近年來,隨著觀眾對動漫作品質量提升的呼聲越來越高,不少企業和制作團隊日益重視動漫作品的民族文化創作,通過提高民族文化在作品中的表現獲得成功。如《兔俠傳奇》,作品人物取材于京津地區中秋時節常見的兒童玩偶“兔兒爺”,片中的中國功夫和誠信精神也體現了中國民族文化,不僅獲得了“華表”、“金雞”、“五個一工程”等眾多獎項,得到中國觀眾的認可,而且還在法國、馬來西亞、意大利、韓國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使中國動漫在世界贏得尊重。從以上實例可以看出當前很多企業和制作團隊已經開始重視民族文化在動漫中的開發和應用,也有在動漫作品中通過融入中國民族文化元素獲得質量的提升進而取得成功的案例,但是成功的案例不多,依然有很多作品僅僅依賴單純的技術制作,忽略民族文化導致作品空洞乏味、質量低下的情況。
我國的影視動畫產業正在逐漸興起,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和發展潛力。在發展分的過程中,需要逐漸樹立起中國影視動畫的藝術風格。中國民族文化講究“以人為本”“天人合一”“貴和尚中”,獨具特色,是很好的創作平臺。怎樣使外界更好的領略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使中國影視動畫作品引起足夠的重視呢?筆者認為融入中國民族文化的影視動畫作品是一個很好的媒介,我們要對民族文化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進一步挖掘并弘揚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其融入到創作的影視動畫作品當中,塑造新時代的藝術形象。重視民族文化影視動畫形象的設計,走民族化的道路,繼承和發揚老一輩動畫先驅所開創的“中國學派”,同時運用現代設計理念和技術使其更加具有時代感。通過在影視動畫作品中融入中國民族文化,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提升整個影視動畫產業的發展層次,提高中國影視動畫在國內外的認可度和知名度,具有不可忽視的市場價值和文化價值。
1.“效用說”
休謨認為,引起快感的原因,除了對象的性質之外,還在于對象與它的所有者以及它的效用。他說“美有很大一部分起于便利和效用的觀念”。他舉例說,一片荊棘叢生的平原,就它本身來說,可能和一座栽滿葡萄和橄欖的山崗一樣美,盡管對熟悉這兩類果木價值的人來說,他們就不會是一樣的美。這種“利益的美”主要來自財富的效用。1
首先,設計為消費提供對象,促進設計產品消費。在當前,國內影視動畫作品絕大多數都盲目模仿國外的設計風格,無論是從《變形金剛》演化過來的《百變機獸》,還是從《蠟筆小新》演化而來的《大嘴巴嘟嘟》,創作出來作品無論是角色還是其他方面都單一地充斥著外來的氣息,帶有本土文化理念的影視動畫作品少之又少,不能滿足當前國內的市場需求。融入中國民族文化的影視動畫作品為此提供了新的消費對象,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對消費群體產生新的消費刺激,從而獲取經濟利益。
其次,設計產品在消費者身上引起消費需要,促進設計品經濟效益的產生。消費者在決定購買一件商品之前,首先會經歷一個“想要”與“不想要”的心里決斷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設計產品的“有用”與“無用”就成為了這個決斷的尺度。從目前我國的消費價值取向來看,帶有民族風格的設計作品往往更能引起消費者的青睞,這不僅是今年來流行的趨勢,同時也與中國整體實力的提高所帶來的民族主義高漲有關。所以說,民族風格的設計品可以更好的滿足消費者的心里需求。
2.“抽象說”
在影視動畫作品中融入中國文化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傳播和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影視動畫作品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的藝術符號,承擔著文化傳播的功能。人們接受、模仿,乃至“師法”萬物生長之“道”,領受萬物所給予的情,從而獲得孽孽“新情”。“新情”所得愈多,德性愈高,境界愈高,人之性也就能夠不斷地完善與成就。2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融入中國文化的影視動畫作品將會在更為廣闊的平臺上展示中國的民族氣質和內涵,通過影視動畫作品中的中國文化元素的應用,讓世界更加認知中國深厚的文化積淀,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是通過影視動畫的形式,對整個社會的倫理和審美進行指導。中國民族文化講究“仁愛”和“道義”,這對凈化人們心靈,提高社會文化素養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兩方面的統一形成了隱性的民族文化品牌,在競爭激烈的商品經濟時代,這種無形財富可以使得在競爭中獲得無形的優勢和更好的發展空間。
中國影視動畫的發展潛力巨大,中國的民族文化也獨具特色,在影視動畫作品中融入中國民族文化是提升影視動畫作品質量的良好措施和必然道路。因此必須要加大力度對影視動畫中中國民族文化的研究開發。從當前中國影視動畫行業發展的情況來看,中國民族文化的應用不如人意,所以要盡快改變這種狀況,使中國民族文化更好的融入到影視動畫作品中去,提高影視動畫作品的質量,推進影視動畫產業發展。
1.挖掘民族文化寶庫,增強影視動畫題材認知度
影視動畫題材的選取是決定一部影視動畫作品成功與否的重要條件,借助合適的文學題材,整個作品的創作風格才能更好地展現出來。不同地域歷史文化造就了大量文學作品,歷經時空的變換依然深受人們的青睞。比如美國的《國王與我》這部作品,它原本是英國小說家所寫的膾炙人口的小說作品《安娜與國王》,后來百老匯將其改變為歌舞劇《國王與我》,之后再由同名電影拍成動畫版的《國王與我》,該影片一經拍出立刻引起世人的關注,不僅因為作品拍攝的成功,還在于這部作品本身題材的優越,經典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經過再次演繹之后更加煥發出新的色彩。
原創是一種能力,表現為創造性想象和創造性思維;又是一種精神,體現在創新意識和創新個性。原創性的根本是能夠發現創作源泉,而創作源泉是創作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即在厚重的文化環境和文化素養當中,理應發揮出動畫式的想象力和創造力。3在我國影視動畫題材的選取上,我們應該立足本民族文化特點,在具有明顯特征的民族風格題材上尋找突破口,以人們熟知的文化作品對其重塑,使之展現出新的生機。同時也使我們的影視動畫作品具有原創性。如我國的唐詩宋詞可經過改編的形式對其進行再創作,唐詩宋詞中有著眾多的題材資源,無論是表現與愛人分隔的相思之痛還是描寫對故鄉的離別之情,都有著廣泛認知度。又如我國家喻戶曉的英雄故事《隋唐英雄傳》,故事中文韜武略的英雄人物,氣勢恢弘的戰爭畫卷,都是非常優秀的創作源泉。如果能將這些寶貴的資源利用到影視動畫的創作之中,就會顯著增項影視動畫題材的認知度,進而顯著提升影視動畫作品的質量。
2.在創作中展現民族文化內涵
影視動畫的文化內涵是指影視動畫作品的文化品格或文化品味,它是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產物。一件影視動畫作品的整體質量想要得到提升就必須得到文化的有力支撐,對中國影視動畫來說,就要在影視動畫作品中反映出中國民族文化的特點,將中國民族文化內涵展現出來。謙虛忍讓、寬宏包容、拼搏進取、仁愛道義、團結合作等都是中國民族文化內涵的精髓所在,尤其是拼搏進取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更是與當代經濟生活所要求的價值觀不謀而合,更能使影視動畫作品顯得貼近現實生活。這些民族文化精神可以通過故事的形式予以講述,也可以在影片中通過人物的描繪使其顯現。影視動畫的設計創作者應該對中國民族文化進行深入且細致的研究,將民族文化內涵在影視動畫作品中展現出來,提高影視動畫作品的質量。
總之,影視動畫作品要以時代和民族的文化特點為創作根基,重視在影視動畫創作中民族文化的呈現,只有深刻認識文化對于影視動畫創作重要性,對中國民族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并且將中國民族文化內涵合理融入影視動畫的創作設計之中,才能使影視動畫作品質量得到提升,贏得受眾的認可。
注釋:
1.大云.略論休謨的美學思想[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2).
2.貢華南.論中西“移情說”之形上基礎——以“感-情”與“移-情”為中心的考察[J].文史哲,2008(8).
3.孫立軍.關于動畫創作中的原創性[J].藝術評論,2008(5).
范亞東,碩士,任教于鄭州工程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數字媒體動畫及設計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