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忠 (南京工程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 210000)
以文化景觀遺產為導向的景觀設計教學改革探究
吳 忠 (南京工程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 210000)
在景觀設計教學中引入文化景觀遺產概念,探索教學改革的方法,增強了教育的文化性與特色性。本文通過景觀設計專業背景和教育困境的分析,進一步論述文化景觀遺產在景觀設計教學改革中的運用策略。
景觀設計;教學改革;文化景觀遺產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南京民國文化景觀遺產的傳承與創新利用研究”(項目編號:2016SJD760018)和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課題(課題編號:16SYC-228)的階段性成果。
本文所探討的范疇限定在藝術類院?;蚓C合院校藝術類院系下設的環境設計專業。2012年9月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中將存在于中國藝術教育界二十年之久的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廢除,更名為環境設計專業,景觀設計脫胎于環境設計專業,是其一個方向,我們將研究的范圍局限于環境設計專業的方向之一——景觀設計,以區別于內涵與外延非常廣闊的環境設計。景觀設計的概念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景觀設計特指各類景觀空間的規劃設計,如:庭院景觀、居住區景觀、城鄉公共空間以及景觀要素的設計。廣義的景觀設計包括景觀藝術、視覺環境設計、室內空間、建筑景觀、城市規劃、鄉村規劃以及各種微觀的環境藝術。因此,狹義的景觀設計指向比較明確,而廣義的景觀設計概念更接近與環境設計。筆者認為將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研究限定在景觀設計專業方向的概念上,可以更好地理清關系、科學分析與指導發展。
藝術類景觀設計專業教育有一定的特色,它存在于藝術教育的教學環境與話語背景中,提倡藝術審美與藝術表現。但從學科發展的角度說,這種特色并不明顯,反而具有很多缺陷,發展過程中面臨很多困境。
1.過于強調表現與審美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的發展,審美并不局限于藝術院系的教師和學生所獨有,在一些著名的建筑院校或風景園林類院系中,工科背景設計專業的學生既不缺乏審美趣味,也不缺乏藝術性強的表現能力。景觀設計本科四年的教育假如僅僅只是教學生畫的美,那是對這個學科專業的莫大諷刺。
2.缺乏實踐精神和能力
藝術類景觀設計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沒有太多的實踐機會,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對于材料、施工工藝、技術、工程經濟與商業規則都是空白,更嚴重的是學生不能理解真實的設計環境,真正的專業精神,以為很美好,認為是那樣,然而,走向工作崗位,發現并不如此,開始怨天尤人,甚至改弦更張。
3.對文化的認知流于表面
藝術類景觀設計專業并不缺乏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但仔細研究會發現,這些設計教學思路或是一些傳統文化元素的直接借用和表現,或是宣講空洞教條的藝術理論,亦或是一些故弄玄虛的說辭,都是對傳統文化表面化、元素化與形式化的運用。
以文化景觀遺產的學習研究為抓手,可以對景觀設計專業進行特色化的教學改革。文化景觀遺產是文化遺產的新型門類,它和景觀設計專業關系密切。文化景觀遺產不僅包括建筑遺產;而且還包括與建筑有機相關的景觀環境;同時還包括與建筑景觀相關聯的人居環境理念、生產生活方式與文化意義等。如前所述,景觀設計專業教育必須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積淀,這是學生核心競爭能力的力量來源。通過文化景觀遺產推動景觀設計專業教學改革,是一個新的改革方向,也使得景觀設計教育更加具有特色性與文化性。
1.注重理論研究,創新教學方法
文化景觀遺產的學習研究可以和景觀設計專業教育進行結合,教師的研究課題、學生科技創新項目以及教師和學生聯合研究課題等,都是文化景觀遺產研究的重要手段。景觀歷史、文化與美學等理論課程的教學是前提條件。同時,應當創新教學方法,避免空洞和枯燥。例如,對景觀歷史的教學,可以結合學生的古典園林建筑渲染練習,通過水彩或水墨渲染作業讓學生體會古典園林建筑的比例關系、構造細部以及背后的文化故事,再串聯園林建筑歷史,著名建筑家的名人軼事,最后,對繪圖作品進行集中評圖。采用這種“學院派”建筑教育方法和手段,讓學生感受古典園林建筑的魅力,切身體會前輩建筑大師的心路歷程。
2.倡導感知體驗,提高分析能力、
僅僅依靠課堂理論教學與繪圖練習是不夠的,應當提倡“圣地之旅”式的學習方式,即倡導教師與學生進行行走感知體驗式的實踐教學,在真實的文化景觀環境中感知與體驗文化遺產的魅力。這種教學方法應當避免走馬觀花考察式的弊端,可以通過測繪教學的方式,讓學生用現代測繪工具對文化景觀遺產進行現場測量,對遺產進行現場學習,在真實的文化環境中分析文化景觀遺產的歷史、文化、形式、空間尺度與比例關系等,將測量成果帶回學校復尺,進行文化景觀遺產的尺規繪圖、手繪表現與計算機繪圖等作業,最后形成完整規范嚴謹的圖紙成果,不僅深入學習研究了文化景觀遺產,而且鍛煉了學生圖紙繪制、空間表達與元素構造表現等的專業能力。
3.加強操作訓練,熟悉真實環境
在文化景觀遺產理論學習與設計分析鍛煉的基礎上,在高年級開設專題設計訓練課程,設定一系列設計專題,引導學生將以往積累的傳統文化素養應用于景觀專題設計,將文化景觀遺產應用于各類現代景觀設計項目,弘揚傳統文化,積累核心競爭能力。設計專題訓練應當注重新的設計方法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用新手段、新方法與新媒介來實現文化景觀遺產在現代設計中的創新利用。有了一定的文化專題性,就可以吸引一些社會上的設計單位或設計項目,將設計教學與真實的設計項目相結合,模擬或者嵌入真實的設計環境中,訓練構思、概念、方案、匯報、施工圖與后期服務。在這個真實的設計循環與工作環境中,感受設計成功帶來的成就感、文化傳承產生的使命感以及從項目協作中領悟的專業精神。
4.內聚文化底蘊,拓展專業視野
本文在第一部分提出景觀設計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前述三點都是在狹義景觀設計范疇,景觀設計教學改革須將專業概念適當延伸至廣義范圍,將文化景觀遺產引入景觀設計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文化景觀遺產的精髓,并且將這些學習研究成果轉化為自身文化底蘊,將文化景觀遺產擴展至文化遺產或者傳統文化的高度,延展景觀文化至傳統文化精神的境界。結合廣義景觀設計的專業范圍,使得景觀設計上升到文化設計的高度,不僅可以從事一般類型的景觀設計工作,也可以從事其他藝術設計、策劃、管理與文化創意等復合型的工作。提高了學生的眼界,使學生更能適合未來復雜多學科交叉的學習工作環境。拓展了學生的專業范疇,使得學生有更強的專業適應性,打造創新型、綜合型與文化型的設計人才。
[1]單霽翔.走進文化景觀遺產的世界[M].天津大學出版社,2010.
[2]馬建梅.“地域景觀”概念在景觀設計課程教學實踐中的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