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 延 (濟南大學美術學院 250022)
學校藝術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亓 延 (濟南大學美術學院 250022)
學校藝術教育在當今非物質文化傳承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學校藝術教育分為幼兒啟蒙藝術教育、青少年認知藝術教育、大學生能力藝術教育三個階段,分析每個階段的學生特點和教育特點,在此基礎上,探討學校藝術教育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策略和方法。
學校藝術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正在蓬勃開展,提高廣大民眾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認識對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意義。藝術教育是一種提高個人素質、修養的新興教育。隨著中國第三產業的發展,藝術教育已經逐漸占據教育體系的主要部分,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納入學校藝術教育體系,是當前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唯一出路。
幼兒時期是幼兒形象思維、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及個體性格形成和發展的時期,同時也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1讓幼兒從小接受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啟蒙教育,將為幼兒弘揚優秀傳統美德、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身心發展的需要決定了幼兒的教育目標和內容的廣泛性。我們可以通過教師組織設計相關教育教學活動使其主動的認識非遺的世界,啟迪其心智的學習內容。在幼兒園的環境設置上,我們可以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趣形象及獨特的色彩魅力從視覺感官上吸引幼兒,使其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教材是幼兒園非遺啟蒙教育的材料支撐,編寫合適的教材可以通過課本中非遺物質的形象向老師、家長及相關人群宣傳非遺的有關知識和內容,通過簡單易懂的方式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著幼兒的非遺觀念。
另外,由于幼兒教育主要以游戲為基本形式的課程形態不同于其他教育,培養幼兒動態的參與課程模式對于培育幼兒的主動性、創造性有極大優勢。而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恰巧具備一定的動態性,我們可以讓每一個幼兒和教師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這種活態傳承,只有真正走進去,進行身臨其境的體驗和感受,才能更快地在現場情境中感受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并能夠據此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育目標。
廣大中小學是目前教育的中堅力量,各級學校又是中小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陣地。只有立足中小學教育體系,在其中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種子,才能使我國中小學生普遍的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更好的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首先,我們可以在各中小學建立“非遺”教育傳承機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同時,我們還可以把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項目移入校園,輔助中小學校園教學。這樣不僅可以通過項目進一步豐富中小學校園文化內容,還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熏陶,培養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潛在意識。
其次,我們還可以以中小學為基本單位,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在此平臺上,進一步開展非遺進校園、非遺進課堂活動,如山東省高密市文化局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組建了總建筑面積為19033平方米的高密市中小學民俗民藝傳承教育基地。該基地自建成以來,每年組織高密市初一和小學五年級學生進行5至7天的傳統民藝技能傳承輪訓,每年培訓30期,每期參訓青少年達600余人。2
此外,政府也應積極鼓勵和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項目傳承人到各級中小學開展非遺展覽或動態展示活動,并通過鼓勵藝術家和民間藝人創建校園工作室,引導藝術家、非遺傳承人到中小學擔任或者兼職美術教育專業教師的形式,實現非遺等優秀傳統文化在各級中小學教育中的普及。
大學階段是一個可以提高學生自助學習和探究能力的階段,這個階段對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起著重要的作用。大學生是社會文化傳承的優秀群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面有其自身特有的群體優勢,是引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和教育工作的精英力量。
我們首先可以采取成立非遺保護社團、建立非遺傳承學生論壇的形式,通過在校園內開展宣傳活動,增強學生關于非遺相關知識的學習與普及,并通過相關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達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3
其次,高校是文化傳承、發展和創新的重要平臺,是培養全面發展、創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隨著國家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的不斷展開,各高校應積極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素質教育課程,全面培養大學生的人文和綜合素質。有一定基礎和條件的高??砷_設非遺相關專業,制定非遺教育教學體系,為非遺保護和傳承培養教育和理論人才。
另外,依托于高校這個平臺,我們還可以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機構,支持和鼓勵各高校師生積極參加國內外非遺學術交流活動,并申報關于非遺相關方面的研究課題,發揮高校體制在科研方面的強大優勢,培養非遺研究的科研和教育人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研究不斷地輸送新生力量。4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日趨緊迫的今天,學校藝術教育逐漸成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唯一出路,學校藝術教育的好壞將直接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成功與否。無論是幼兒啟蒙藝術教育、青少年認知藝術教育還是大學生能力藝術教育階段都是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手段,應根據各個階段學生和教育的特點采取相應的宣傳和教育策略去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更要時刻以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作為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遠。
注釋:
1. 李香貴, 楊惠英, 朱昌渝.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應從娃娃抓起——成都市成華區幼兒民族文化教育的探索和實踐[J]. 中華文化論壇, 2013(3): 152-155.
2.王丕琢.“非遺”在山東中小學開花結果[N].中國文化報, 2008-12-14,第002版.
3. 王一淼, 劉佳, 王凌霄, 路歌. 大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5(4): 96-97.
4. 邢衛紅. 新時期大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意義和對策探析[J]. 中國報業, 2011(10): 96-97.
亓延,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服飾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本文系山東省藝術學??蒲姓n題重點課題“藝術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編號:16AT002)、濟南大學教研項目“創意產業背景下服裝史論課程教學改革及實踐策略研究”(編號:J153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