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飛 (平涼職業技術學院 744000)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故事講述技能訓練策略
杜曉飛 (平涼職業技術學院 744000)
故事講述是幼兒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為了更好地適應幼教崗位的實際需要,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應當有針對性地開展故事講述技能的訓練,能用有聲語言和恰當的勢態語生動形象地講述故事內容增強故事的可聽性。筆者從口語課程的教學實踐出發探索故事講述的訓練策略,提高學生的故事講述技能。
學前教育;故事講述;技能訓練;策略
故事講述是幼兒非常喜歡的語言活動形式,也是幼兒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它是它是教師用有聲語言生動形象地向幼兒傳達故事內容,是幼兒學習講述的榜樣。在故事講述中我們應該應該從興趣培養,理解作品內容把握故事角色特征,注重方法技巧的訓練塑造聲音形象,講演結合等方面培養學生的技能提高講故事的能力。
莎士比亞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讓學生對講故事產生興趣,課堂教學中的理論說教是不夠的。筆者在教學中采用聽、看、示范的方法,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培養講故事的興趣。“看”往屆優秀學生的故事講述視屏,“聽”名人講故事的VCD或MP3,“示范”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堅持有表情、繪聲繪色地給學生示范講述,在上口語訓練課時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模仿區別老虎、猴子、小白兔和小烏龜的聲音,區別《驕傲的公雞》中狐貍和公雞的聲音。讓學生初步直觀從看、聽模仿的基礎上,學習講故事的一些技巧,從而產生表演的欲望,愛上講故事,表演故事。
要講好故事,離不開文學作品,文學作品常用書面語進行表達,幼兒不容易理解,講故事是一種口頭文學,講故事時,我們要盡量避免過于書面化的語言,應該改為通俗易懂、生活化的口語使幼兒樂于接受。對故事文本進行加工處理,變文稿為講稿。修改故事時,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使之口語化、兒童化。如故事《猴吃西瓜》中猴王召集來大家說“我要考驗一下你們的智慧,看你們誰能說出這個西瓜的吃法”。幼兒很難理解“智慧”的意思,把“智慧”可以改成“看誰最聰明能想出辦法來”;此外,在修改故事文本時要注意多用短句,把長句改為短句更容易講;多用動詞、形容詞、擬聲詞、嘆氣詞等,使聲音具體化,形象化,增加“動感”,如大風“呼呼”的吹,雷聲“轟隆隆”的響,小雞的“嘰嘰”叫,小狗的“汪汪”叫等,運用這些象聲詞更能使故事形象生動。
故事內容側重于事件過程的描述,強調的是人物的形象性和情節的連貫性、生動性。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我們要做到把人物形象、事件過程和環境氛圍立體地呈現在聽眾面前,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才能吸引觀眾,使之受到感染,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加強技巧訓練,使學生掌握聲音和勢態語相結合的方法,能達到生動形象的講述故事。
(一)訓練聲音表演技巧
聲音也是有表情的,各種各樣的聲音傳遞著不同的信息,聲音表情實質上就是語氣、語調、語速的變化來表達的人物不同的情緒、情感,用不同的音色代表的人物不同的形象特征。在教學中從以下方面進行訓練。
首先,處理好敘述性語言和角色語言,塑造聲音形象。講故事時注意區別故事中作者的敘述語言和角色語言,敘述語言,既要體現講故事者作為旁觀者的客觀性,用聲自然、平穩,又要體現講故事者的感情、態度、語氣、語速、節奏、音量等隨著情節的發展而起伏變化,并注意二者間的互換。
其次,把握故事人物的“角色感”,做到“聲如其人”。如何通過聲音的變化來表現人物的個性,揭示人物復雜細微、豐富多彩的心理活動?首先要抓住故事中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動的語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從人物的性格特點中挖掘角色的口氣與語調,學會變換音色,用不同的聲音、語調來塑造角色形象,根據人物個性和情節的發展把握節奏的快慢。如動物故事中的常見形象,猴子機靈,說話聲音高而細,吐字靠前,語速較快,小熊憨厚老實,說話聲音低而粗,吐字靠后,語速較慢;性格剛強的人物說話聲音厚實,吐字飽滿有力,性格懦弱的人物說話聲音半虛半實,吐字輕緩。創設一些情境,模擬各種年齡、性別、性格的人或其他動物的腔調,表現熱情、快樂,緊張、悲傷等語氣或描摹自然界的其他聲響,這樣通過變換音色的訓練,是其產生不同的聲音效果,這樣學生就能通過聲音區分出角色和劇情的變化,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覺激發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二)設計恰當的勢態語講演結合
態勢語是一種無聲語言,是有聲語言的輔助手段,與有聲語言恰當的結合在一起能使故事中人物的形象更生動逼真,從而增強故事的表現力。運用勢態語一定要貼切自然,要隨著故事內容的發展而變化,在講演結合時要注意:一是面部表情要明確,可略帶夸張,眼睛要有神,要能于觀眾真誠交流,眼神能隨著故事情節變化而變化;二是手勢要適度,動作要大方得體,不能一字一動,一詞一比劃,讓人看上去不自然,僵硬做作,又或是手勢與內容不一致,為了手勢而手勢,這樣的手勢還不如不要。態勢語用得好,講演結合恰到好處,可以令故事精彩感人,用的不好,就會事倍功半。例如我們在講《沒牙齒的大老虎》這個故事時,一定要注意變換音色,用不同的聲音和語調,并配合恰當的表情動作來展現老虎,小兔、狐貍的形象特點。狐貍,很狡猾,可以用尖細的聲音去模擬她的說話,老虎很兇猛,可以用粗厚的聲音模擬他們的說話;同時要注意狐貍眼神表情的變化,在其他小動物面前夸口時的驕傲自信,設計仰著頭拍著胸脯的動作,到老虎大王跟前時恭敬獻媚時設計彎著腰雙手捧著禮物敬獻的動作。讓學生反復講演結合的練習,聲音表情越來越豐富,動作越來越準確,表演故事的能力會逐步提高,達到講演結合,讓聽眾感到生動有趣。
要講好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系統的訓練,通過技巧方法的指導不斷地欣賞、分析、練習從聲音、表情、動作能夠做到講演結合,生動形象地表演故事,逐步學生提高講故事的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