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西藏大學藝術學院 850000)
關于區內高校美術師范專業教育發展思路
王 琳 (西藏大學藝術學院 850000)
筆者以區內西藏大學美術師范專業為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辦學特色、加強學校專業改革、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等方面進行探討,試著解析出與知識經濟時代、民族文化區域相適應的高校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教學觀念;高校美術教育
【西藏大學創新團隊項目,項目名稱:西藏宗教科研創新團隊(階段性成果)】
【西藏自治區高校青年教師創新支持計劃項目,項目名稱:拉薩區域藏式寺院建筑藝術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QCR2016-17】
1998年,江澤民同志《在會見部分院士時的講話》中指出:知識經濟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識不斷創新,高新技術迅速產業化。而要加快知識創新,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關鍵在于人才,必須有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年輕人才脫穎而出。1回顧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發展歷程,經歷了80年代高教領域的廣泛改革--教育思想的解放,而90年代以后,高校教育發展同樣是從教育思想觀念的變革開始的。“從高校教育改革歷史經驗證明,高校任何改革都要以教育思想觀念為指導,并以教育思想觀念變革為先導”2。
筆者結合多年來在西藏大學對美術專業的學習及美術師范專業的教學實際經歷,發現在對美術師范專業學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問題,可能也是其他高校存在的部分問題。
(一)美術師范生的整體專業水平較弱
西藏大學美術師范生在入學時整體專業水平較弱,主要是由五方面原因形成:其一,西藏大學由于其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多以本地生源為主,而在藏區中小學美術課程相對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無法激起學生對美術發自內心的興趣,極少有學生是因為興趣或熱愛美術而選擇美術師范,更多學生是臨近高考前將美術藝考作為跨入高校大門的一把鑰匙;其二,區內許多中學為提高升學率在藝考前為學生進行公式化的專業培訓,致使學生在進入高校后對美術的興趣度不高;其三,由于農牧區地處偏遠,許多家庭均是低保戶或貧困戶,為不增加家里負擔而選擇不用繳學費的美術師范生;其四,由于西藏大學本身所處的地理條件較為惡劣,許多真正熱愛美術的高考學子或家長在填報志愿時為此卻步;其五,西藏大學作為211高校,由于師資等多方面原因,每年僅招收約15-20名左右美術師范生,其中以區內生源為主,部分省市僅有一至二個名額,部分省市沒有名額,為了高考不落榜,而放棄報考西藏大學美術師范專業。
(二)美術師范生的實踐能力有待提升
近年來,西藏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的大力推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理論水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問題:其一,學生普遍的理論水平較弱,實踐能相差懸殊;其二,學生自覺性不強,無法將專業能力與實踐項目有效地結合,達到理想的效果。
當然,這不僅僅應該是大創項目可以解決的,而是應該由學校、社會創造一個大環境,如:實踐能力中心的建設、加大學生項目的支持力度、工作室的增設及開放等,在教師引導積極有效的引導下,讓學生的實踐能力能有所提升。
(三)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方面相對匱乏
經過多年的積累,西藏大學在美術師范專業中培養出了一批有思想的畫家、有探索精神的學者,在教育教學方面也頗有建樹,但是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其一,近年來,出版的能運用美術師范專業教學的教材、專著較少,僅有丹巴熱單、阿旺晉美編著的《西藏美術史略》、格桑次旦編著的《西藏繪畫》等。其二,隨著互聯網的滲入,學生已不再局限于圖書館的閱讀或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更多的是隨時隨地可以學習的網絡培訓、“互聯網+時代”mooc、微課、學科前沿講座等,而在此方面的制作與運用,西藏大學美術師范專業是滯后的,應該說整個學校都是滯后的。其三,在師資隊伍培養方面,雖全力在做梯隊建設工作,但相對其他高校仍顯不足,特別是教師赴區內外學習交流機會較少,對學科前沿數據庫信息更新較晚,無法與其他211高校的美術師范專業建設持平。
(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重技輕理論現象嚴重
美術教育的宗旨在于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培養方案上也同樣進行了修訂,但是學生在部分教師或身處環境的影響下,認為理論課與技法課相比無關緊要,致使理論考試或寫作不甚理想,在畢業論文的撰寫中也是錯漏百出,抄襲嚴重。這種重技輕理論的現象變成了一個突出的問題。
(五)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
教學工作作為培養人才的最主要手段,是區內高等學校的中心工作。現如今,許多高校都存在各種會議、活動致使教學單位無法做到從思想上、行為上統一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整個工作內容都得以教學為第一要務,其他為輔,應該從思想上、行為上做到以教學工作為中心,和其他部處通力合作,為教學工作創造最優條件。
西藏大學由于其地理氣候、民族文化等特點,美術師范專業在對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根據其特點就以下幾方面進行調整。
(一)嚴抓專業特色
西藏大學作為教育部指定的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試點高校,在培養方案的設置上遵從教育部下發的課程設置要求,同時突出了區域性民族藝術特點,設置了唐卡、西藏美術史、西藏民間美術等藝術課程,適當地突出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民族藝術和民間美術作為實施美術教育的主要途徑和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有利于學生繼承優秀的民族藝術傳統,提高其綜合素質,加強其知識結構的多元化。
(二)開拓學生視野,與區內外藝術接軌
為了開拓學生的視野,學校、學院在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專業能力提升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區內外各類展覽或舉辦個展。2014年,邀請國美師生與西藏大學美術師范生聯合舉辦了一次繪畫作品展;2015年,部分美術師范生作品入選由西藏美協主辦的首屆油畫展及研討會;部分學生舉辦個人作品展;2016年,由教師帶十余名唐卡專業學生赴區外參加唐卡技法大賽,并取得優異成績;教師帶隊學生赴敦煌等地考察學習。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推行、唐卡藝術中心的建立、壁畫工作室與綜合實驗室的籌建,進一步為學生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創立了一個有效平臺。
(三)師資培養與教材、數據庫建設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建筑師,其知識體系的完善與重構,對整個教育過程至關重要。近年來,多位教師獲得博士、碩士學歷,多次參加區內外展覽、學術研討會、交流學習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師業務水平;同時,積極申報課題,出版專著、畫冊、教材等;藏族美術影像數據庫的有序籌建。
縱觀近年來區內高校美術師范專業建設的發展,雖已取得部分成效,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在面臨巨大機遇的同時也面臨了很多挑戰。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同民族地區文化傳承的和諧統一,是區內高校美術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與前進方向。
注釋:
1.江澤民.《在會見部分院士時的講話》.人民日報,1998年6月2日.
2.陳傳林.深化高校教學改革必須以散育思想現念改革為先導.《黑龍江高教研究》,1999(2):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