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妍 (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 210000)
?
當代藝術展覽中的新異性媒介
張文妍(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210000)
摘要:當代藝術展覽中支配權漸高的受眾與媒介的雙向關系催生了展覽中的新異性媒介。他們或被策展方用于詮釋藝術作品,或被用于裝點展區,或經由藝術家的綜合運用而構成作品本身。從藝術家、策展方到受眾,從原初作品、呈現方式到藝術展覽內涵與價值,當代藝術展覽中的方方面面都與新異性媒介相關。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受眾;新媒體應用
“新異性”一詞源出文學研究領域,意為初始的、原創的以及獨特的。當代藝術展覽憑借展覽空間內的各類傳統媒介及新媒介以豐富的形式向受眾呈現藝術作品內容,引導受眾理解其內涵,衡量其價值。在展陳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除去已被人們不斷完善定義的“新舊媒介”,展覽中還涌現出一批將實物布置與視聽播映內容相結合的新異性媒介,它們或被用于展示藝術作品本身,或被用于闡釋背景內涵,或被用于裝飾展區空間,在當代藝術展覽中發揮著多方面的作用。
通過展品的呈現及相關文本的梳理,讓受眾真切、全面地感知藝術家及其作品寓意同生活的聯系,享有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并創造出使受眾在特定時空看見特定作品時可以體會到自己已經有了新發現的條件,是藝術展覽由古至今一以貫之的宗旨。新異性媒介可以為當代藝術展覽提供這樣的助力。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藝術家與策展方應用新異性媒介來構建作品與展覽的嘗試一直延續著。
2015年9月在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舉辦的群展“世界走向波普”的展區中,藝術家Nicola L的《Red Coat(紅外套)》(1973年)請十一名高度合作的人共同穿起一件合成材料衣時的狀態作為自己的作品。有血有肉的十一個人和這件紅色防雨衣本身的組合就是表達藝術家思想的新異性媒介,而且只要換一批人,變一下姿態,就可以衍生新的形象和含義,是一件不會老的藝術作品。盡管該作品創作于四十余年前,今天看來卻仍舊引人振奮。Nicola L可謂完成了使用新異性媒介投身藝術實踐的創舉。
2015年10月在江蘇省現代美術館展出的卡羅琳·塔培奴個人展現場,由多層聚酯薄膜裁切成的反射鏡面以細線懸于墻壁上的畫作前,在空氣流動時搖擺、旋轉,印證主題“光影的想象”的同時,也起到了強化個人風格和吸引觀眾的作用。
南京博物院數字館的藝術常設展展區內則多點布置了一類由燈光、半透明屏幕和實物組合的新異性媒介,部分用于講述展品故事,部分用于受眾的手動交互,還有部分用在觀影區的坐席下面,起到照明和裝飾的作用,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當代藝術展覽中的新異性媒介多為新舊媒介的組合形式,構成廣泛而豐富,現概括其特征如下。
1.當代藝術展覽中新異性媒介的主要特征
(1)藝術家原創性。部分新異性媒介被藝術家視作其作品的構成要素。媒介內容中含有藝術家注入的創作思想、個人風格理念、情緒情感、觀念信仰或行為意圖。
(2)展覽主題相關性。由策展方生產并使用在具體展覽中的新異性媒介具有與特定展覽主題緊密關聯的特征,它們或被用于承載敘述特定展覽的主題背景及作品或藝術家訊息,或被用于妝點修飾展區。
(3)多種材料、設計與呈現樣式融合。由藝術家或策展方將多種結構與質地的材料綜合用于生產,設計上注意緊密聚集與適度留白結合,呈現樣式上則多為實物與屏幕組合,比使用全屏幕呈現的方式更能節約投入成本。
(4)階段性與延續性。現階段實物與各類屏幕(或為視聽雙通道播映)組合的形式或將存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或許將被其他形式所取代(沒有屏幕的時代)。任何新異性媒介都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2.受眾的共性心理
當代藝術展覽的受眾群體龐大,受眾構成多樣,但參展受眾的心理具有如下共性:
(1)對展覽內容存有依賴感,即希望借由觀展習得知識;
(2)對展覽媒介懷有好奇心,即希望接觸到新鮮刺激、與別不同的媒介及其內容;
(3)對展品及展覽的內涵抱有解讀及闡釋需求,即希望以既有知識經驗及情感體驗闡釋其義。
由受眾的三種共性心理出發,當代藝術展覽中新異性媒介的使用效果可歸為如下三種:
1.迎合或剝奪受眾的依賴感
對成長于新媒體時代,具有觀展常識及敏感度的群體而言,對新異性媒介的適應幾乎不需要時間。但對慣于接受的群體而言,他們期待藝術家和策展方把一切都準備好。這類受眾因知識經驗或適應能力的限制,常因交互式觀展過程中自身行為的遲緩笨拙而感覺到局促、懊惱及不知所措。以上海電影博物館三樓的電影“夢之河”展區為例,感應識別投影區內應左右揮手播放電影,然而許多年長者并不能體味展區設計者的用心,有的直接錯過了播映,有的在嘗試無果后黯然離開。這并非特例,它提示策展方在藝術展覽中為傳統媒介留一定余地,或為新異性媒介的使用作出引導與解釋。
2.滿足受眾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驅使人行為變更的重要因素。新異性媒介能夠第一時間吸引到受眾的注意,激發受眾的貪新欲,再由新體驗催生受眾的好奇心,最后以媒介本身來滿足他們。以廣州藝術博物院一樓的中心展廳為例,濃墨重彩的巨幅珍品繪畫被排列于展廳兩側,而中心區域卻不設任何畫作,將場地空出,用垂直于地面的投影儀打出一片襟波搖漾的動態荷塘畫景,畫中動植物形態逼真,畫景邊緣則布置大小實物石塊,引人舉步向前一探究竟。識別到強度不一的的動作,腳底的“水面”、植物和動物的位置和動作也會發生相應變化。其實這是院方特設觀展項目,須利用受眾完成交互。
3.促進受眾的闡釋力
新異性媒介的使用可以使許多經典大師的經典作品由令人難以賞鑒或厭于賞鑒的單一紙本躍然于屏幕,或由靜態轉變為動態但保留其宗,得到展陳形式的擴充,促進受眾理解和闡釋。以南京博物院內動態曲屏上的“韓熙載夜宴圖”為例,為原本做了動態拼貼并配樂,仿佛在墻上演繹一部頗具生命力的古風動畫。輔以文本介紹,受眾便能很容易地再現出畫中的場景,解讀創作背景。
當代藝術的展覽現場是藝術文化在特定時空的租界,而不是新異性媒介的實驗田。再新再獨特,也不可濫用媒介,須知使受眾意識到藝術家與策展方的思想理念及溝通意圖已注入展覽,并以新異性媒介為改善型渠道,建立起一種在這些藝術作品的創造者心目中都不曾有過的聯系應為當代藝術展覽之宗旨。
參考文獻:
大衛?卡里爾著,丁寧譯.博物館懷疑論:公共美術館中的藝術展覽史[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張文妍,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