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
(大連市金州區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遼寧 大連 116100)
?
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144例分析
王 斌
(大連市金州區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遼寧 大連 116100)
【摘要】目的 通過常規治療組與溶栓治療組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前后療效比較,論證靜脈溶栓在急性腦梗死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144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治療)與溶栓組,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病情改善例數、病情無變化例數、病情惡化或死亡例數,用χ2檢驗比較兩組患者三類轉歸比率是否存在差異;用t檢驗比較兩組治療前后NIHSS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結果 溶栓組病情改善比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病情無變化比率低于對照組(P<0.05);病情惡化或死亡比率在兩組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間治療前NIHSS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相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溶栓組NIHSS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結論 適應證選擇適當,靜脈溶栓治療具有良好的效果,安全有效,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靜脈溶栓;急性;腦梗死;分析
腦梗死是神經內科最常見的急癥,由于發病急,預后差異大,從完全恢復到遺留偏癱,臥床,植物狀態,甚至死亡。部分患者病程反復,中風進展,無論家屬,還是患者均比較迷茫。無疑,腦梗死后遺癥會增加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探索新的治療手段,改善患者預后,減輕家庭及社會的負擔,是神經內科醫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筆者在臨床工作中應用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治療急性腦梗死,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明顯改善患者預后,同傳統治療方法比較,出血的風險亦未見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差異。現將2010年初至2013年底診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44例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以我院2010初至2013年底的14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9例,女65例,年齡最小30歲,最大78歲,平均年齡67歲。所有患者均為急性起病,CT除外腦出血,均無腦梗死早期征象,大部分行頭部MRI檢查,彌散加權像顯示均勻高信號,診斷明確。其中腦葉梗死24例,基底節區梗死95例,小腦梗死11例,腦干梗死14例。所選患者發病時間均<4.5 h,80%患者發病時間<3 h。醫院對所有患者開放綠色通道,就診后即刻行頭CT檢查,同時查血常規,血型,生化,凝血四項,為靜脈溶栓做準備。具備溶栓條件者,急診室給予建立靜脈通道,血壓高于180/110 mm Hg者,給予降壓藥靜點,同時和神經內科值班醫師電話交接。入院后即刻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應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對患者進行評分。對患者進行靜脈溶栓適應證篩選,篩選標準參照第六版神經內科學[1]。
1.2 研究方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70例,實驗組74例。兩組間年齡,性別,病情輕重分布均勻。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方法,包括抗血小板、補液、改善微循環,調脂,控制血糖,血壓,對癥等治療。實驗組除應用補液、改善微循環,調脂,控制血糖,血壓,對癥等治療措施外,均給予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為德國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生產,商品名為愛通立,總量為0.9 mg/kg,總量的10%靜脈注射,余下的90%溶于生理鹽水中,0.5 h內靜脈滴注。溶栓過程中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單純皮膚黏膜出血,在密切觀察情況下,不中斷溶栓治療。如出現深部出血,如咯血,嘔血,泌尿生殖系出血,立即終止溶栓治療,給予局部止血治療,如正腎冰鹽水口服后胃管注入,血凝酶局部應用止血,一般不給予全身性止血治療,以免腦梗死病情加重。溶栓24 h后常規給予阿司匹林100 mg口服,高齡,糖尿病,危險因素多的患者加用氯吡格雷75 mg口服,以防病情進展。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病情改善、不變、惡化或死亡的病例數,進行組間三類轉歸比率比較;記錄兩組治療前后NIHSS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進行治療前后組間比較。
1.3 統計學處理:兩組間率的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為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隨機分配,性別、年齡、病情輕重相似,具有可比性。溶栓組病情改善比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病情無變化比率低于對照組(P<0.05);病情惡化或死亡比率在兩組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間治療前NIHSS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相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溶栓組NIHSS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溶栓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臨床療效比較
表2 溶栓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NIHSS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

表2 溶栓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NIHSS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
*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1
治療后NIHSS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溶栓組 74 15.22±4.81* 6.29±2.71#對照組 70 14.51±4.75 9.05±3.42組別 例數治療前NIHSS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急性腦梗死是神經內科最常見的急診。腦組織血流量極為豐富,為代謝活躍器官,對缺血,缺氧高度敏感。腦血管發生急性閉塞后,由于缺乏足夠的側支循環,腦組織將發生不同程度的壞死,而梗死周圍區域由于部分側支循環代償,尚有大量存活神經元,為缺血半暗帶。及時挽救此部分腦組織為改善預后的關鍵,也是靜脈溶栓治療的基礎。如果應用核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DWI)及灌注成像(PWI)技術界定超早期腦梗死缺血半暗帶,指導溶栓治療,則更有臨床意義[2]。治療時間窗在靜脈溶栓中極為關鍵,急性腦梗死發病6 h內,溶栓成功率高,超過6 h,由于自由基大量生成及細胞內鈣超載等因素,再灌注損傷及出血的并發癥均明顯增加[3]。本研究選擇病例均為發病4.5 h內,大部分為發病3 h以內,病情改善率高,病情惡化及病死率低。
溶栓最嚴重的并發癥為腦出血,尤其是梗死面積較大的患者,由于梗死周圍腦組織水腫滲出,有自發點狀出血傾向,溶栓后,可能引發大面積出血。這類患者,無論是否接受溶栓治療,預后均不理想。溶栓后腦出血的危險因素包括高齡,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高血壓,高血糖等[4]。對于溶栓治療后引起腦出血,目前沒有好的治療方法,預后差,所以慎重選擇適應證,盡量減少腦出血并發癥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賈建平.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82.
[2] 樊雙義,王天昊,何寶明,等. 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rt-PA靜脈溶栓治療超早期腦梗死[J].解放軍軍醫雜志,2009,34(4):189-190.
[3] 魏金香,劉麗媛,周建偉,等. 探討腦梗死急性期大劑量尿激酶合并舒血寧溶栓治療臨床療效及凝血指標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08,6(19):163-164.
[4] 郭義坤,李焰生.急性腦梗死患者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靜脈溶栓后腦出血[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2,18(2):113-117.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2-0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