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紅
(遼寧省普蘭店市中心醫院,遼寧 普蘭店 116200)
?
不同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剖宮產的影響
劉君紅
(遼寧省普蘭店市中心醫院,遼寧 普蘭店 116200)
【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剖宮產術式對在此剖宮產的影響。方法 抽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剖宮產的120例產婦進行臨床分析,將曾接受改良橫切剖宮產的60例產婦作為觀察組,曾接受傳統縱切剖宮產的60例產婦作為對照組,觀察比對兩組產婦再次剖宮產后的恢復情況。結果 觀察比對,治療組產婦的恢復情況、二次剖宮產盆腔粘連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比較兩組間的產后切口感染率,無明顯差別(P>0.05)。結論 改良橫式剖宮產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恢復快、粘連少、并發癥少、對再次剖宮產影響較小的特點,可在臨床中廣泛推廣。
【關鍵詞】剖宮產;剖宮產術式;再次剖宮產;改良橫式剖宮產
剖宮產是現在臨床上為搶救異常分娩和高危妊娠的一種分娩手段[1],一般為孕周在28周以上的孕婦采用經腹子宮切開術將嬰兒和附屬物取出的手術方法。近年來,我國剖宮產的人數在不斷上長,并且剖宮產手術的術式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新的手術方法出現[2],因此各個術式的利弊就需要人們研究。本文為探究不同剖宮產術式對在此剖宮產的影響,抽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剖宮產的120例產婦進行臨床分析,取得滿意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抽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剖宮產的120例產婦進行臨床分析,平均年齡(28.1±3.4)歲,將接受改良橫式剖宮產產婦作為觀察組,接受傳統縱切剖宮產手術的產婦作為對照組,觀察比對兩組產婦的產后恢復情況及宮腔粘連情況。兩組產婦在年齡、孕周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 剖宮產術式:所有患者均采取硬膜外麻醉或聯合麻醉,觀察組產婦于Piarinenstiel皺紋上段2 cm,以腹中線作為中心橫切皮膚全層,長約10~12 cm,切口的兩端均答髂前上棘方向;接著在切口正中將脂肪層切開2 cm到筋膜層,術者將兩側撕拉分離以將筋膜充分暴露;在筋膜正中切開2 cm,剪刀順著分離開的脂肪層下緣將筋膜橫切開,兩端比皮膚長2 cm;用血管鉗分離兩側腹直肌2~3 min[3],用手拉扯腹直肌,并將于恥骨連接處的肌腱分離;用血管鉗將腹膜處脂肪避開膀胱上穿透分開一口,鈍性撕拉至得到滿意手術視野。對照組患者且采用下腹縱切子宮下段剖宮產手術。術后觀察比對兩組患者的恢復情況及宮腔粘連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產后恢復情況:經治療后,觀察組產婦的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和產褥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產婦的盆腔粘連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2。

表1 產后恢復情況比較

表2 盆腔粘連情況比較(%)
2.2 切口感染率比對:術后,觀察組產婦的切口感染率為2.31%,對照組產婦的切口感染率為2.22%,兩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間無明顯差異(P>0.05)。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剖宮產在臨床中越來越多的被人們選擇[4],技術的不斷創新也刺激了剖宮產術式的發展創新。不同的術式將會帶來不同的預后結果,傳統的縱切剖宮產與改良橫式剖宮產間具有很多的可比性[5],二者之間有聯系有發展,選擇更為良好的術式對產婦的預后具有重要影響。
本文為探究不同剖宮產術式對在此剖宮產的影響,抽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剖宮產的120例產婦進行臨床分析,結果顯示,改良橫式剖宮產再次剖宮產的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產褥率等均顯著低于傳統縱切剖宮產,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在盆腔粘連情況方面,改良橫式剖宮產出現粘連的概率明顯低于傳統縱切剖宮產,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比對兩種剖宮產術式的切口感染率,兩種術式間無明顯差異(P>0.05)。由此可知,改良橫式剖宮產可有效縮短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降低盆腔粘連的發生率,并且切口路感染率較低,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蔣馥霞,馬九珍.不同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剖宮產的影響[J].廣西醫學,2013,35(2):222-223.
[2] 王笑艷,王永閣.不同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剖宮產的影響研究[J].河北醫藥,2012,34(17):2649-2650.
[3] 楊美英.不同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剖宮產的臨床分析[J].婚育與健康·實用診療,2014,(4):43-44.
[4] 朱麗娜,朱月華,吳雙,等.不同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剖宮產的影響分析[J].醫藥前沿,2013,(33):169-169.
[5] 楊彩清.應用不同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剖宮產的影響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2,6(9):30-31.
中圖分類號:R719.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2-00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