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曉旭
(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
關于陜北秧歌文化生態系統的發展研究*
薛曉旭
(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陜北秧歌是我國著名的秧歌流派之一,被我國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大量觀眾。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以及藝術的進步,陜北秧歌文化生態系統也產生了相應變化。本文對陜北秧歌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同時從“走街型”向“舞臺型”轉換、娛樂型向專業型轉換等方面簡要介紹了陜北秧歌文化生態內容的發展特征,也介紹了如何對陜北秧歌文化生態保護信息系統進行構建,以期對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保護及傳承。
關鍵詞:陜北秧歌;文化生態系統;發展
秧歌是我國早期人們娛樂方式之一,最早出現于我國宋代時期,經歷了明、清等朝代,并于新中國建立之后得到振興。陜北秧歌文化在振興與傳承過程中,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以及全球化對世界各國文化的影響,陜北秧歌這一民間藝術形態也受到了相應沖擊,大量以口頭傳授以及行為藝術作為主要傳承方式的民間文化逐漸消亡。故而,為了保證陜北秧歌文化得以保留、傳承以及發展,必須將文化生態理論作為基礎,進行系統化管理。
秧歌是北方地區較為主流的秧歌舞蹈形式,流傳范圍較廣,影響也較大,自身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其動作是以農民勞作過程中動作為基礎,模仿而成的舞蹈形式。最初含有祝禱以及祭祀等較為神秘的含義,之后經由改變以及裝飾,其性質也逐漸轉化,成為適宜于全民健身的一項活動,也成為了具有民眾代表行的民間娛樂性藝術,其可以列為深受人民喜愛的草根文化之一。秧歌在北方地區分布較廣,人們對陜北秧歌的稱呼也有所不同,如“鬧秧歌”、“鬧陽歌”以及“鬧社火”。我國共有四大秧歌體系,其中之一便是陜北秧歌,其余還有河北秧歌、東北秧歌以及山東鼓子秧歌。陜北秧歌主要分布于我國陜北高原及其附近區域,如陜北的綏德以及米脂等地。春節時期,各村都需要組織秧歌隊伍進行演出,演出之前需先至寺廟內參拜神明,并敬獻歌舞,之后逐日逐家進行表演,也可稱為“排場子”,以此希望將福氣送至各家。陜北秧歌當中蘊含著陜北人們的激情以及對生活的熱愛,也蘊藏了陜北當地民俗文化的主要內容,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陜北秧歌文化,并在時代的變遷過程中,不斷蛻變與豐富。
傳統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以“扭”為主,所以也被稱為“扭秧歌”,即由部分人利用鑼、鼓等樂器作為配樂,表演人員將腰部作為中心點。頭、上體以及雙臂都隨著音樂大幅度擺動。而腰部以下,雙腿按照“十字步”移動,無論是前進、后撤、左移還是右躍都保證上下和諧,而且步調保持一致,形成彩綢與彩扇上下飛舞的狀態,熱鬧異常。部分地區在表演秧歌的同時還可以進行演唱。除了扭秧歌之外,陜北秧歌中還有兩個標志性的物品:傘與虎撐,傘寓意保護百姓,而虎撐則寓意消災去病,這也體現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由“走街型”轉化為“舞臺型”
傳統陜北秧歌的舞臺主要以街市為主,街市較為寬敞,加之極為熱鬧,陜北秧歌搭與之配更能突顯其熱鬧與娛樂性。受舞臺的影響,傳統陜北秧歌的表現形式也以“走街”這一形式為主,具有較強的流動性,也便于人們直接觀看與參與,具有良好的互動性,使其更為容易被大眾所接受,但該種表演方式也有一定缺點,即因為其屬于“走街型”表演方式,而目的是為了令更多人參與與觀看,導致表演人員并不能體現更多秧歌表演方面的變化,限制了藝術方面的發展,使得其變化形式逐漸減少。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走街型”的陜北秧歌數量逐漸少見,更多的表演人員傾向于將表演場所移動至舞臺,將寬闊的走街型秧歌轉化為表演型舞臺秧歌。然而,這也令人們對陜北秧歌表演人員提出更高要求,也需要表演人員不斷提升自身水平。由于將表演放置于舞臺,傳統秧歌中基本沒有變化的“十字步”動作便無法滿足觀眾需求,如果表演人員僅僅表演“十字步”會顯得過于單調,必須增加其他更為復雜的舞蹈動作,且不斷切換,從而使陜北秧歌這一民間文化內容得到豐富,藝術感更為強烈。
(二)由娛樂性轉化為專業性
陜北秧歌的文化內容以及動作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再體現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其目的是為了令人們的心情更為愉悅,娛樂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對生活的熱情。這一目的使得人們對活動的參與僅限于看熱鬧,只是感受其所帶來的氣氛,對秧歌本身及其內在文化并不了解。而表演人員自身對著裝、步法以及動作要求也不高。這種心態自然不利于陜北秧歌文化長期發展。但隨著陜北秧歌舞臺的轉化,其自身性質也產生了本質變化,而觀眾對表演人員舞蹈水平的要求也相應提高。如今,陜北秧歌的表演趨向于正式化。表演人員在表演之前需對服裝進行選擇與搭配,而秧歌隊伍在表演人員的選擇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標準,并在選取之后對表演人員進行一定培訓,這使得各個秧歌隊伍之間形成了一定競爭性,而陜北秧歌也成為了一項具有競爭性的表演節目。陜北秧歌的娛樂性逐漸淡化,而專業性大大加強。隨著各個專業隊伍之間競爭意識愈發強烈,陜北秧歌也會得到更為快速地發展。
(三)由傳統轉化為現代
傳統陜北秧歌現代化,具體表現于以下方面:其一,樂器方面。傳統陜北秧歌所使用的樂器逐漸被現代潮流的音樂樂器所替代。傳統秧歌的配樂樂器以銅鑼、大鼓以及嗩吶為主,演奏方式也無非鼓、吹、敲、打。至于現代陜北秧歌,添加了現代音樂的部分樂器、節奏以及曲目,從而吸引了大批年輕觀眾以及愛好者,也為陜北秧歌之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舞蹈動作方面,傳統秧歌舞蹈動作較為單調,藝術感不強。而現代秧歌不僅繼承了傳統秧歌的步法以及動作,同時也結合了其他舞種部分舞蹈動作以及表演方式,使得現代秧歌的舞蹈形式更具美感。同時還增加了部分節奏明快,且動作幅度較大的現代舞蹈動作。不僅如此,現代秧歌并非僅融合某一種或是某一類型舞蹈,而是兼收并蓄,糅合了多種不同種類秧歌以及舞蹈的動作。
陜北秧歌是特定文化背景以及地域所衍生出的藝術形式,其具有如下文化特征:古樸、典型以及獨特。但如今受到現代先進技術的沖擊。若要陜北秧歌繼續發展,便需與現代技術相結合。設計人員可以通過網絡技術建立陜北秧歌文化保護系統,創建計算機以及手持設備終端。使得人們通過網絡以及手持設備登陸后,便能瀏覽有關陜北秧歌的內容,從而利用信息技術保證了陜北秧歌的發展以及傳承。
設計人員建立完成文化保護信息系統之后,也可建立以下模塊完成資源共享:第一,建立用以學習秧歌文化生態系統的模塊。利用該模塊,表演人員可將自身表演視頻上傳至網絡當中,學習人員或是愛好者通過手持設備或是計算機終端進行瀏覽或是下載,并以此作為教材學習。第二,舞臺預約模塊。學習人員與愛好者僅僅依靠視頻無法大幅提升自身表演水平,因此需要預約表演場地或是練習場地,直接在舞臺之上進行表演以及訓練,積累舞臺經驗,從而有效提高自身表演水平。不僅如此,表演人員也可在某一固定場地定期對愛好者或是學習人員進行培訓,而愛好者以及學習人員也可通過預約功能與表演人員進行交流,接受統一的指導以及培訓。第三,資源傳遞功能。可以邀請陜北秧歌的傳承者或是名師講解陜北秧歌的精髓內容,解決學習者學習過程普中遍遇到的問題,使得學習者與愛好者不僅學習了陜北秧歌的表演內容以及表演方式,還領悟了其中的文化內涵。
隨著時代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陜北秧歌文化也出現了變化。更具藝術特色,也更具美感,體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完美融合。現代人應將陜北秧歌文化與現代技術相結合,使得陜北秧歌不僅能夠被傳承,其內容也可以得到不斷地豐富,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
[參考文獻]
[1] 楊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陜北秧歌的保護與發展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01:4-7.
[2] 季中揚.陜北秧歌的百年遭遇與民間藝術的現代命運[J].藝術家,2014,01:191-195.
[3] 高鵬飛.陜北腰鼓運動的歷史變遷與傳承研究——以安塞、橫山腰鼓為個案[J].體育與科學,2014,03:78-82.
[4] 雷娟娟.基于文化傳承保護的陜北秧歌文化信息保護系統構建[J].電子測試,2014,23:148-149.
[5] 侯貝貝.淺談陜北秧歌服飾的傳承與發展[J].大眾文藝,2016,03: 93.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陜北秧歌傳承與保護研究》研究成果(14Jk1804)
作者簡介:薛曉旭(1971-),女,陜西綏德人,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陜北民間音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