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珍
?
電視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
郭雪珍
廣東省東莞市望牛墩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廣東東莞523000
針對電視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進行探究,針對電視新聞記者的角色內涵、問題及發展進行探究,供同行業者交流參考。
電視新聞;記者;角色定位
在大眾傳播理論中,新聞從業人員被稱為是“靈魂的守門人”。在電視新聞記者的職業定位中,電視新聞記者要樹立正確的角色特點,確保所報道的新聞事實準確、報道中肯、立場客觀。
從角色定位的發展歷程中看,電視新聞記者是思想的啟蒙者。在社會行業的構建中,每個職業所扮演的角色都不同。教師要“傳道授業解惑”、農民要“鋤禾日當午”,而記者也要遵從“用事實說話的原則”,規范新聞工作者的價值內涵。從根本上說,電視新聞記者是政治的宣傳者。在電視新聞記者的角色中,新聞工作者要滿足政治宣傳、知識普及、輿論傳播等多項工作原則,發揮重要的政治監督作用。
電視新聞是信息文化的生產者,新聞工作者要保持客觀中立的身份立場,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嚴格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將眾多信息文化加以融合,并通過各項策略,確保新聞記者的信息傳播權益。
在新聞媒體的蓬勃發展中,新聞記者難免會面臨一些思想的“誤區”,具體分析如下。
2.1新聞記者的“越位”現象
在新聞采訪中,記者“越位”現象是一種常見的工作“誤區”。指的是記者在采訪報道中,態度、言語等行為違反了自己的工作職責和業界形象。突出表現為記者及媒體工作人員以“指揮者”“干涉者”的身份,直接參與到新聞事件中。例如,在媒體揭露部門審判的過程中,記者要維護好輿論監督的平衡性,確保在法律監督中促進司法公正。同時,也要注意輿論的公正性,不施加輿論壓力,避免對司法審判造成負面影響。
2.2新聞記者的“錯位”現象
“錯位”現象指的是新聞記者的言行方式受到了采訪對象的影響,將采訪者與當事人的態度方式相互混淆,形成了職業角色中的“錯位”現象。例如,在采訪區域的劃分中,有很多市、縣級電視臺都實行了“分片采訪制度”,一個記者負責一個區域,容易讓分片記者形成較為死板、固定的基本模式,使新聞判斷力出現了一定的偏移。
3.1具備綜合的業務能力
新的發展時期下,電視新聞記者的角色形象要進行更加完善的塑造。新聞從業者可以通過新聞業務能力、電視語言運用能力、視聽表現能力三個方面,進行全面的職業形象的具體定位和塑造。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拓展,人民大眾對于新聞信息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影響,在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中,要突出信息的時效性和迅速性,并且還要讓新聞記者和受眾進行融洽的互動方式。
新聞記者的本質是新聞信息的傳播者,行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受眾的影響。但是,在新聞業務、電視語言等能力的培養中,新聞記者面臨著壓力和挑戰并存的局面。在電視新聞的工作中,要著力加強記者自身媒介素養的正直性,在職業業務的培養過程中,通過參加媒介素養培訓、電視語言座談、采訪心理課程研討等活動,并結合媒體的發展模式,在遵循新聞工作者從業規則的基礎上,對自身的角色進行精確的定位。
3.2在突發事件中的角色定位
在新聞傳播速度逐步發展的今天,新聞的實效性愈加明顯。面對突發事件、重大事件,記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采訪寫作的“迅速性”。針對于新聞“錯位”的現象,歸根到底是采訪人員的思想偏差。新聞記者要在掌握信息元素的同時,及時客觀的捕捉一些有價值的細節元素,力求中立、具體、生動的講述新聞事實。特別是在同期聲語言的引導中,要著力“慎重”的原則,鼓勵采訪對象說出感受,做到新聞報道中的“播發神速”“有條不紊”。而在具體報道的設置上,要本著從全局出發的原則,激發觀眾的關注。尤其要考慮到與實際生活和策略的適宜性,強化法律知識,在確保政治、道德底線的同時,更加注重新聞記者的愛國主義認識。
3.3在災難報道中的角色定位
在災難報道中,很多新聞媒介都為了吸引大眾的注意,在報道中融入恐怖、憐憫等情緒色彩。而在一些新奇事件中,有些新聞工作者注重獵奇、神秘,甚至有意刻畫暴力、黃色信息,在獲得新聞效果的同時也產生了嚴重的社會恐慌。
作為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看待災難報道也要遵循行業內的法律法規,在遵循實施本來面目的同時,確保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公正性。例如,在2010年發生在廣東省信宜市的“9·21”紫金礦業銀巖錫礦尾礦庫大壩的崩塌事件中,災難導致錢排鎮22人死亡、523戶居民房屋崩塌、815戶居民房屋受到損害,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5億元人民幣。
這是一例典型的重大生產安全責任事故,面對這樣的新聞事件,新聞記者要堅決維護“不畏強權,保護弱者”的新聞本質,勇敢結構災難報道的真實性。而對于在傷亡中失去親人的事故當事人,記者要表現出新聞災難報道的道義,就是對生命的敬畏和關懷,突出人文價值和人文關懷,不實行冷言冷語的“新聞壓迫”,應做好人民群眾的發言人。
綜上所述,電視新聞記者要代表媒體反映“公平工作”的角色立場,新聞記者要在和采訪對象建立和諧的關系,隨機應變,在短時間內掌握采訪對象的心理性格、生活環境,使電視新聞記者的采訪處于主動的地位。向社會傳遞出正式的信息,傳播正能量,更好地服務于人們群眾。
[1]胡新橋,李明文.激情:記者工作的生命[J].當代傳播,2014(5):109-110.
[2]劉薇.平實-電視新聞的風骨——有感于電視新聞記者的現場出鏡[J].記者搖籃,2013(2):60-61.
郭雪珍,助理記者,研究方向為電視新聞。
G2
A
2096-0360(2016)12-0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