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偉
?
微利上市企業的盈余管理動機與財務管理水平研究
廖偉
摘要:研究發現,中國上市公司盈利頻數分布不合理,在微利區間內聚集了大量的公司。這說明許多虧損的公司通過各種方式從虧損區域涌入了微利區間,形成盈利。這種利潤操縱使得資本市場的信息質量低下,市場的信息透明度降低,市場通過財務信息的甄別機制失效,謊言揭穿后,投資者利益將受到損失。本文擬研究微利上市企業盈余管理動機與財務管理水平,幫助投資者對微利企業進行甄別。
關鍵詞:盈余管理動機;利潤操縱
對我國上市公司微利現象的研究應建立在我國實際的監管背景基礎之上。監管制度的變遷往往會帶來企業盈余管理手段和財務特征的改變,因而有必要回顧與上市公司有關的監管制度背景。
(一)融資制度
1.首次公開發行條件。1999年公司法一百五十二條規首次定了首次公開發行的條件:開業時間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連續盈利。2006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要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必須連續三年盈利,且凈利潤累計超過3000萬,凈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較低者為計算依據。
2.增發條件。2001年證監會發布《做好上市公司新股發行的通知》規定:公司最近3個會計年度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且預測本次發行完成當年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6%。2002年證監會發布《關于上市公司增發新股有關條件的通知》規定:最近三個會計年度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于10%,且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10%。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與扣除前的凈利潤相比,以低者作為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的計算依據。
3.配股條件。證監會1999規定:年最近3個完整會計年度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指標計算期間內任何一年的凈資產收益率不得低于6%。2001年證監會發布《做好上市公司新股發行的通知》規定:公司最近3個會計年度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與扣除前相比,以低者作為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的計算依據。
(二)退市制度
公司法157條規定:連續三年虧損的上市公司,暫停股票上市。公司法158條規定:暫停股票上市的公司在規定期限內沒有消除暫停上市事由的由國務院終止股票上市。《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2004年修訂本)》規定對有最近兩年連續虧損等四種情況的的上市公司實行警示“存在終止上市風險的特別處理”,在股票簡稱前冠以“*ST”作為標識。上市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審計結果表明導致“退市風險警示”事由消除的,可以申請撤銷對其股票交易實行的“退市風險警示”。獲準撤銷對其股票交易實行的退市風險警示后,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審計結果表明公司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負值的,繼續處以實行“其他特別處理”,并在股票簡稱前加以“ST”作為標識。若最近一個會計年度財務狀況表明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正等條件則可以申請撤銷其他特別處理。
(一)資本市場融資動機
管理層通過資本市場為企業融資,必須與股東之間就簽訂一份契約,明確各自的責任和權力。為了降低契約的簽訂成本,管理層需要提高公司的業績,通過盈余管理進行業績包裝的成本遠低于通過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進而提高業績的成本。因此,管理層有動機為融資進行盈余管理。但是,盈余管理的特征決定了虛增的盈余是不可持續的,總會在某一天轉回,企業會在融資后出現業績快速下降。
(二)避免虧損動機
企業的經營業績觸碰或者連續觸碰“虧損”這一剛性底線,上市公司股東和管理者本身是不能容忍的。虧損的信號會給市場的潛在投資者或債權人發出一個嚴重的信號,使得公司簽訂股權契約和債務契約時付出高昂的成本。我國的證券監管機構還實行了暫停上市和退市制度,連續的虧損會使企業喪失寶貴的殼資源,對于管理者來說,失去了這一資源就喪失了一條穩定的融資渠道,扭虧的難度加大;對于股東來說,股權喪失了流動性,意味著喪失了更多的選擇權,股權的價值降低,管理者面臨被替換的風險。因此,基于代理人更換契約和再融資契約等隱性契約,管理層會選擇運用盈余管理來避免虧損或在最短時間內扭虧為盈。考慮到盈余管理成本和法律訴訟風險,管理層不可能大幅的提高盈余,基于“保牌”的考慮,只需讓企業的盈余處于微利區間就可以達到目的,這樣各種契約得以穩定,管理層又可避免各種風險。
(一)銷售盈利能力分析
銷售盈利能力反映了銷售收入與其所產生的利潤之間的關系,通過進一步分析又可以體現企業的對所銷售商品的成本管理力度,對期間費用的控制,因此,企業銷售活動的具體表現、企業營銷成績的好壞,都會通過銷售盈利能力表現出來。微利企業利潤微薄可能是銷售成本率偏高、成本費用管理等多方面的經營問題。
(二)資產營運能力分析
企業營運能力主要指企業營運資產的效率,主要的指標是資產的周轉率或周轉速度。資產周轉的越快,產生的收入就越多,可以盡快收回投資,為企業賺取利潤。微利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不高可能與資產的經營效率不高有關系,一方面根據自由現金流理論,管理層為了個人私利,總是希望公司的自由現金流盡可能地多,寧愿將其投資于低收益的項目也不肯把它們交還給股東,因此,公司可能會有更多的自由現金流,造成了資產經營效率的低下,使得公司出現微利的情況。另一方面,我國上市公司盲目投資的狀況嚴重,造成資產投入不能盡快收回,影響了資產的營運水平。
(三)資本結構分析
資本結構是指企業中長期資本價值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尤其是指長期的股權資本與債權資本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當投資利潤率大于負債利息率時,企業所使用的債務資金所創造的收益(即息稅前利潤)除債務利息之外還有一部分剩余,這部分剩余收益歸企業所有者所有。因此,企業必須合理的配置負債與權益的比例,運用財務杠桿給企業權益資本帶來的額外收益,即財務杠桿利益。
財務杠桿對企業的影響是雙向的,在給企業帶來超額收益的同時,還會為企業帶來財務風險,過量的負債籌資可能會使企業背上沉重的債務包袱,當企業的息稅前利潤下降以至于不能補償利息時,企業反而會形成虧損。因此,企業出現微利的情況可能是由于過少的負債使得股東不能獲得較多的超額收益,從而凈資產收益率低下;也可能是企業使用了過高的財務杠桿,負債包袱過重,影響了經營業績。
參考文獻:
[1]陸宇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及其治理對策研究.管理科學,2003年第8期.
[2]張菊香.基于動機視角的盈余管理文獻綜述.審計與經濟研究.2007年第6期.
[3]顧振偉.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與方式的實證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作者單位:國網湖北省電力公司管理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