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莉賢
新常態下制鞋企業的暖冬之殤
高莉賢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以“大眾鞋王”達芙妮為例,研究了在我國新常態下,制鞋企業的暖冬之殤,分析了造成此局面的原因,并提出相關對策,最后得出相關的啟示。本文一方面豐富了與競爭理論相關的研究,另一方面提出的對策有利于制鞋企業的長遠健康發展,對新常態下制鞋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思路,對今后制鞋企業壯大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制鞋企業;達芙妮;對策
2015年,國內外發展環境依然復雜而嚴峻,全球經濟在艱難曲折中復蘇前行,國內經濟面臨繼續下行的壓力,困難和挑戰重重,經濟發展緩慢。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形勢放緩。面臨國內外經濟不景氣、成本增加、產業轉移、匯率變動等諸多情形,工商業、建筑業、房產業、金融業等發展速度明顯下降,中國制鞋企業的發展遇到困境,這對傳統的制造業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經濟形勢不是一片大好。我國的制鞋企業呈現出發展速度明顯變緩、出口數量下降、增速降低和訂單變少等諸多問題。
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公布的數據:我國是世界上生產、出口和消費鞋類最多的國家,其中,世界鞋類總產量的63%都來自于中國制造。近年來,我國制鞋企業發展迅速,出現了眾多的小品牌,也有相對知名的中國十大運動品牌、女鞋品牌等,例如“鞋王”百麗國際(01880),“大眾鞋王”達芙妮(00210),星期六(002291)、千百度(01028)等等,然而相對于龐大的需求市場,我國制鞋企業走的都是中低檔產品路線,盈利能力差,品牌認可度低,產品質量差,鞋類舒適性較低,功能型鞋類較少,高端品牌較少。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仍有較大差距。
我國制鞋企業經歷初創階段,曾經一路凱歌,高速發展,但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發展出現了一系列的阻礙。實際上,2015年我國整個制鞋企業的效益都比較差。根據東方財富網上公司發布的未經審計的運營資料,2015年第三季度百麗鞋類同比銷售降低了10.4%,而星期六在2015年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47%,凈利潤同比下降17.79%,門店數量也在減少,2013年底為2363家,但截止到2015年第二季度末則只剩2200家。
“漂亮100分,美麗不打折”,指的就是“大眾鞋王”達芙妮,誕生于1990年,在香港上市時的市值為52.9億港元,一路發展迅速,3年后升到85.8億港元,銷售增長率達10.26%,2年內增長到29.48%,一時間,達芙妮成功模式就成為小企業學習的典范。后來雖經歷挫折,經過“批發”給代理商,建立專賣店銷售網絡,其經營范圍從商場專柜發展到街邊店。達芙妮在價格上采取平價策略,價位多為200到300元,走中低端路線;在銷售方式上,街邊店銷售成為其主要銷售方式。2003年開始,達芙妮在大陸的二三線城市的市場占有率大大增加,平均每年增設150家專賣店。大陸的二三線城市是達芙妮收入利潤的主要來源。2008年金融危機后,大陸的這些市場成為達芙妮天然的港灣。
但是,好景不長,達芙妮在2012年開始業績就出現滑坡,2012年就關閉了113家加盟店,2013年關閉114家加盟店且銷售增長首次為負,2014年又減少174家,2015年第二季度末,達芙妮的加盟店僅剩下不到原來的10%,由6221個減少到590家,而達芙妮加盟店的數量在初創時占到了約80%。從達芙妮公布的2015年度盈利公告和第四季度運營情況可看出,達芙妮全年銷售降低18.5%,第四季度銷降低20.2%。2015年中,達芙妮關閉的門店數量達805家,僅第四季度就為405家,而達芙妮申明是由于主動調整才關閉店鋪。通過比較在港上市的四家制鞋企業,元大證券稱達芙妮“在香港上市同業中最差”。
1.與加盟商的關系不和諧。2000年開始,達芙妮從渠道銷售轉為直營店,與加盟商的關系就逐步出現裂縫到后來更加惡化。十多年來,加盟商從“座上賓”淪為“棄子”,加盟商認為達芙妮不按規定收取加盟費、通過加盟商降低庫存、對直營店和加盟店的銷售價格歧視,加盟尚認為這諸多原因導致加盟店虧損,且達芙妮并不會有效解決該問題。
2.電商的沖擊和同行業零售商的價格戰。最近這些年,制鞋企業市場一度疲軟,離不開電商線上銷售渠道的沖擊,雙11,雙12等活動對大眾化銷售市場帶來很大沖擊,而且同行業之間的價格戰更是進一步加劇,同行業的零售商早在達芙妮之前就大幅提高折扣價格,使其獲取利潤的空間越來越小。雖然10年之前達芙妮就開始發展電商,然而面對同行業的價格戰,達芙妮的線上銷售未能彌補加盟店的虧損。
3.品牌低端且質量不好。一般來說,人們在購買商品時會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然而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品牌觀念日益深入人心,達芙妮一開始的定位就是中低端路線,故不會吸引那些看中品牌的顧客。甚至有顧客反映達芙妮是PU材質,而不是真皮,通過網絡的宣傳,導致顧客更少。
4.制鞋企業的商品和服務越來越同質化。目前,我國制鞋企業生產的很多鞋類相似度很高,如果不是品牌區別,從外觀上看不出來有很大差異。在全球范圍內來看,我國的制鞋企業創新能力明顯不足,缺乏個性化,缺少中國元素,不僅在外觀上輸給了國外的品牌,而且鞋類的功能和技術也無獨特的地方,就是很大眾化,而且在打價格戰。制鞋企業很多去模仿國外的品牌,但企業的管理方式、銷售方式卻無變化。眾多的制鞋企業相互模仿,而不愿意去研發,去探索,因為那也需要成本。
5.離不開整體經濟形勢下滑的影響。在人民幣升值、我國出口減少的情況下,在激烈的鞋類競爭市場,眾多的鞋類出口企業進而轉為向國內市場銷售,且大多采用的是線上的銷售渠道,小品牌眾多,價錢很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較大品牌的威脅。因為大品牌在價格上要高于小品牌,在價格戰的博弈中,大品牌無法抗衡這些小品牌。
6.制鞋企業普遍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現象。這些制鞋企業往往采用“貼牌”(OEM)生產方式,關注的不是產品研發與科技投入,而是模仿國際品牌,存在嚴重的抄襲,這些企業也很少做市場調查,了解行情,因為他們覺得這是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進而使得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生產的鞋類產品樣式落后,品種單一,檔次較低,舒適性差,最終影響產品的價格,始終走著中低端的市場路線。
1.走多元化道路。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制鞋企業的其他品牌,都在積極地尋找鞋類業務之外的生存之道。例如,星期六并購基金,投資手游;百麗迅速地發展運動服飾類;千百度并購英國最古老的玩具店,即哈姆雷斯。達芙妮也可以向這些企業學習,不僅僅定位為女鞋,可以生產舒適的兒童鞋之類。
2.反同類化,加強自主研發。在市場中,用同質同類的產品要想獲得高價是很難的,制鞋企業要進行不斷的設計、研發,走創新發展的道路。在經濟全球化,產業不斷升級的情形中,中國鞋類制造業在自主研發的同時,要立足國內市場,發展國外市場。從而實現更多的收入來源,促進制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應當充分利用國家《中國制造2025》的政策,把握機會,增加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緊隨市場變化,改變現有的生產適用模式。2010年之前,我國的制鞋企業訂單次數少,每單數量單,因此企業大多是大量大批成產,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機械化自動化的程度較低。而2010年之后,訂單方式轉變為多品種小批量的特點,對供貨速度也有了很高的要求,以前的生產方式不再適用,這種訂單方式對企業的產品設計、生產和質量要求更高。制鞋企業要緊隨市場變化,改變現有的生產模式,使生產更加智能化和柔性化,實現制鞋工業4.0。
4.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機遇。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公布的《2014年度中國網絡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報告》,2014年我國網絡零售額達28211億元,比2013年的增長49.7%。中國的網民數量越來越多,物流產業的發展突飛猛進,為線上銷售提供了很大便利,制鞋企業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機遇,為企業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5.實施產品差異化策略。貼牌生產是我國大多數制鞋企業的生產方式,且鞋類的外形基本同質化,高度相似化的產品只能進行價格戰。制鞋企業面對新的嚴峻挑戰,應當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走差異化路線,吸引眾多消費者,增加收入從而獲得收益,而不是進行愈演愈烈的價格戰。
6.與加盟商互助發展,對直營店和加盟店一視同仁。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滑的情況下,我國制鞋企業應該與直營店、加盟商團結一致、互助發展,對待直營店和加盟店一視同仁,不能有偏頗,使得加盟店心生怨恨,這樣會影響企業經營的效率,影響企業收入和利潤。
曾經的運動品牌李寧的沉浮,到如今大眾鞋王達芙妮的暖冬之殤給了我們深深的啟示。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形勢更加嚴峻,制鞋企業的發展也是步履維艱,在此關鍵時刻,制鞋企業要適應新的經濟形勢,必須做出應有的改變,應當充分發揮產業核心優勢,充分利用國家政策的支持,調整產業結構和生產管理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由“中國制造”逐步轉為“中國創造”,使鞋類更加功能化、多樣化;制鞋企業的研發、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要做到一體化,系統化,不斷提高制鞋企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1]曹慧,陳國平.盤點2013的鞋業往事[J].中國皮革,2014年2月.
[2]曹慧.侵權橫行——品牌線上發展之殤[J].中國皮革,2014年9月.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5年度研究生創新教育計劃項目(2015S1137)。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