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冬云
?
會計差錯更正方法探討
鄧冬云
摘要:如何選擇恰當的差錯更正方法,以正確反映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無疑對會計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文章針對主要的會計差錯成因,進行會計差錯更正方法的研究探討,希望能為會計差錯更正的工作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會計差錯;差錯原因;差錯更正方法
我國自2007年新會計準則頒布實施后,在《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一文中有對差錯的定義以及更正方法選取的相關規定。文章針對會計差錯產生的主要原因,進行企業會計差錯更正方法的研究探討,希望能為會計差錯更正的工作提供新思路。
1.技術缺陷導致會計政策誤用或會計估計誤用。如購買固定資產而發生的費用,在工程交付使用后發生的費用仍予以資本化,是違反準則規定的會計政策誤用。又如在某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應為3年,而會計人員卻錯誤估計為6年,就會導致未來幾年內的核算錯誤。而這些政策性誤用或者估計誤用,都是由于會計人員的知識水平不高造成的對準則或者對估計的無法正確掌握。
2.工作人員粗心大意造成的疏忽。這類差錯是會計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和工作狀態所導致的。
3.為達到目的的人為舞弊。這類差錯在查賬時是最難發現的但又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1.當期發現的本年度會計差錯
(1)劃線更正法。該方法可在登記憑證或賬簿時發生的文字和數字錯誤進行改正。如果是文字錯誤,則在錯誤的文字上畫一條紅線,然后在上方把正確的文字寫上;如果是數字錯誤,則將整個數額用紅線劃掉,在上方把正確的寫上。無論文字或是數字錯誤,在改正后都在相應的地方蓋上操作人員的刻章或簽名,以示責任,方便日后明確責任人。
(2)紅字更正法。在進行賬務處理以后,如果發現屬于本期的會計差錯,如科目用錯,記錄金額大于發生金額等,可以采用該方法進行更正。具體操作為:用紅字填寫一張與原錯誤憑證完全相同的記賬憑證,在摘要欄寫明注銷某年某月某日的某號憑證,以沖銷原錯誤記錄,然后用藍字填寫一張正確的憑證。使用該方法是為了保證賬簿中科目的對應關系。
(3)補充登記法。在入賬時,填寫的金額小于實際發生金額,我們可以填寫一張與原少記憑證的科目,發生方向一致的記賬憑證,金額為少記的差額,以對原錯誤記錄進行補充登記。
2.當期發現的以前年度會計差錯
(1)屬于資產負債表日后期間的會計差錯更正。如果發現的會計差錯屬于資產負債表日后期間,則不再區分是否屬于重大差錯或非重大差錯,而歸屬于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調整的會計處理,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9號——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的規定使用追溯法進行會計處理。
(2)不屬于資產負債表日后期間的會計差錯更正。如果發現的前期差錯在資產負債日后期間之后,則首先辨認其重要性,確定歸屬于重大差錯還是非重大差錯,具體處理情況如下描述:①非重大差錯更正,如果發現的差錯金額很少,對企業關鍵財務指標沒有重大影響,可歸類為非重大差錯。關于非重大差錯的會計處理,不管差錯發生時在以前期間又或者其他會計期間,都不再修改以前年度的數據或者與差錯發生期有關的比較財務報表,而直接修改本期賬項。而如果該以前期間的差錯只涉及損益類科目,考慮成本與效益原則,該差錯無需進行任何處理。②重大差錯更正,對于發現的重大會計差錯,按照準則規定,應該使用追溯重述法進行會計處理,視同該差錯從未發生,并調整相應期間的比較會計報表的有關項目。
1.傳統手工賬務處理的問題
針對前面提到的三種常見的會計差錯處理方法,提出存在的缺陷和建議:
當出現非前面所提及的三種情況下的本年度差錯時,例如2011年11月企業支付廣告費1000。記賬憑證的填寫為:借:銷售費用——廣告費1100;貸:銀行存款1000。
在此,提出一種可行的更正方法:增設“日常會計差錯更正”備查會計科目,但不進行總賬和明細賬的核算,利用備查賬簿進行輔助登記,反映差錯更正的數額,在會計報表中并不反映。采用該方法對上例進行差錯更正:借:日常會計差錯更正100;貸:銷售費用——廣告費100。對于賬簿的記錄,銷售費用賬戶登記貸方100,沖銷原來多記的金額,在備查賬簿中的“日常會計差錯更正”也進行記錄。
2.會計電算化對差錯更正的影響
如果企業有會計電算化的平臺,那么對以上錯賬的更正會更為簡便:
(1)若尚未進行結賬工作,那么可以由有相關權限的記賬人員直接修改,重新保存就可以了。
(2)若已進行過賬、結賬工作。那么先申請反記賬操作,修改后再重新審核過賬,即逆行操作。
這種反審核反結賬反過賬反記賬的逆向操作,在實踐工作中非常方便,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也必有其不利的一面:
(1)不符合有關的會計法規。因為逆向操作在憑證顯示上是“無痕”修改,這與《會計核算軟件基本功能規范》的中的有關規定是不相符合的,容易導致責任不清,通過修改后期電子系統中的日志記錄而無法確定修改責任人。
(2)增加舞弊的機會。現行財務軟件對差錯更正的所有操作并不是都有完整的信息記錄,并且可以人為地破解系統密碼或者刪除更改操作日志,系統的安全性能還有待完善。
(3)有導致系統數據混亂的可能性。反結賬反記賬等逆向操作,由于數據量處理過大,而且先后順序應該有嚴格的規定,在多數據庫中的處理過程中容易導致系統數據的混亂,或者系統崩潰。
針對以上出現的情況,提出以下改善措施:
(1)嚴格控制逆向操作,提高系統安全性。①保留逆向操作的痕跡記錄。定期打印操作日志,包括對反結賬反記賬等步驟的操作時間、次數、操作人員,修改模塊的信息,并且與日常記賬憑證一樣,設為會計檔案保管,給日后的查證留下可追尋的有痕跡證據。這種做法是參照了現行會計工作中對真實記錄的保存要求,保證財務數據的可靠性。②在規定期間內控制逆向操作的次數,如一個月內某操作員的逆向操作次數只有2次,超過該次數進行逆向操作系統將提示不可行。這有利于財務工作者抱著更高的謹慎性對待日常記錄工作,不是隨時都可進行反向操作,而且可以直接與工作薪酬掛鉤,控制人為疏忽和舞弊現象。
(2)限制逆向操作的權限。逆向操作需相關的管理者賦予權限才能進行操作,而管理者做出報告反映更改原因,以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本文為2014年度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一般項目(項目編號:YB2014142)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朱振宇,張莉.會計差錯更正的原則和方法[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2).
(作者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基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