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欣
?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問題研究
關欣
摘要:近年來,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問題引發關注,造假問題可謂層出不窮。本文以上海物貿公司為例,探討上市公司造假手段及原因,并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供參考。
關鍵詞:財務造假;上海物貿;防范措施
上海物貿前身系國有企業上海物資貿易中心,1993 年10月經批準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2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所屬行業為物資流通類。2013年9 月29日,上海自由貿易區正式掛牌成立,作為上海自貿區板塊最早啟動的龍頭之一,上海物貿的股價從當年6月底的3.69元/股,到9月底最高的18.30元/股,短短三個月間,漲幅接近500%,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牛股”。然而這一盛況并沒有持續太久。2013年10月11日,中國證監會、上海證監局分別向上海物貿發出了《立案通知書》、《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直指其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牛股隨即跌停。2015年2月9日,公司收到上海證監局下發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案已由上海證監局審理完畢,目前上海證監局已基本完成對公司及相關人員的處罰。
經上海證監局調查,上海物貿子公司上海燃料在2008至2011年間,為隱藏賬面虧損采用多種方法少結轉成本、虛增年末庫存,導致上海物貿2008年至2011年年報中資產和利潤總額虛增,成本虛減。這四年間虛增的利潤數分別為3275.75萬元、1.48億元、5531.32萬元及3030.76萬元,總計虛增利潤數2.66億元。最后上海物貿將這四年的虧損全部挪到2012年年報中去,導致2012年出現了5.93億巨虧。上海物貿財務造假手段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是延后計提存貨跌價準備虛減前期資產減值損失。筆者在查閱上海物貿財報后發現,2012年半年報中上海物貿存貨跌價準備年初余額為4301.78萬元,當期計提金額一欄則為空白,而2012年年報時計提金額突然出現了1.86億元。無獨有偶,截止2012年三季報上海物貿的資產減值金額僅157萬余元,而2012年年報時計提金額突然出現了1.86億元,兩者相差懸殊。兩下一對比,很明顯上海物貿2012年末的大額虧損是由于前期本應計提卻未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在年末集中處理造成的。
二是通過調節暫估存貨數量、金額來調節成本從而操縱利潤。企業在存貨數量及金額的的估計上往往有一定調節余地,上海物貿子公司上海燃料正是利用這一點大做文章:通過降低存貨估價人為降低存貨發出時的加權成本,從而降低生產或銷售成本,最終達到虛增利潤的目的。
三是通過延后確認材料采購結轉庫存商品數量、金額來調節成本。延后確認材料采購結轉庫存商品意味著人為降低了當月庫存商品的成本,當期利潤隨之被調高,而延期結轉則意味著后期成本虛增,利潤驟減。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上海物貿在2008至2011年間盈利勢頭大好而到2012年卻出現巨虧。
四是通過人為調節費用攤銷期的方式調節費用。上海物貿子公司上海燃料不按合同規定、完全根據當期利潤的目標值確定當期費用,再由相應的費用值推算攤銷期,人為地調節每年費用,調整各期銷售費用。同時其在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的選擇上也同樣存在不以事實為依據的問題,人為調整折舊年限,盡可能減少折舊。
由以上分析可知,上海物貿財務造假的特點是不直接虛構收入,而是在會計政策賦予的有調節余地的地方做手腳,比如在存貨數量及金額的估計上,公司有一定調節余地,再如一些固定資產的受益期、費用攤銷期等,往往可以根據公司實際情況作出適當調整,而這樣的調整究竟是實際情況需要還是利潤需要,作為公司外部人員是不得而知的。這也是當前很多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特點,它們在有調節余地的地方打政策“擦邊球”,表面看僅是不符合謹慎性原則,其實質就是財務造假。
(一)內部原因
上海物貿為什么要造假?其直接原因就是上海燃料業績不佳、連年虧損,且虧損數額巨大,而上海物貿對上海燃料100%控股,即使上海物貿本身盈利能力良好,這樣一個大額虧損外加高持股比例仍會對上海物貿的利潤情況產生重大影響。而對于這樣一個老牌上市公司來說,利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一定程度上默許其子公司上海燃料造假也就不在話下。
那么誘發上海燃料造假的因素又有哪些呢?我們知道,在2008-2011年間,油品價格持續走低,上海燃料的收入情況并不理想。且上海燃料的內部控制存在諸多問題,其一度出現管理混亂的局面,甚至因此資金鏈斷裂進而陷入危機。而上海物貿對其子公司上海燃料的管理顯然稍顯薄弱,它并沒有采取什么有力措施幫助上海燃料擺脫危機,因此這個窟窿只能用造假的方式堵上。
(二)外部原因
造假不是公司獨自可以完成的,首先它要過審計人員這一關。然而上海物貿連續四年造假,造假金額多達2.66億卻直到2012年才被發現,這讓我們不得不對審計機構的獨立性持懷疑態度。而且我們的會計制度還并不十分完善,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同樣存在回旋余地,這也為簽署虛假審計意見提供了空間。
(一)加強監管,加大處罰力度
上市公司造假為何屢禁不止?根本原因就在于造假成本過低。虛增利潤達3.44億,被稱為近十年國企造假第一股的南紡股份最終被南京證券借殼,股價在停牌前90多個交易日暴漲近一倍,還有被稱為創業板造假第一股的萬福生科雖然在短時間內付出一定代價,但最終還是迎來了新主人,股價在17個交易日暴漲了215%,最后是本文著重分析的上海物貿,虛增利潤2.66億最后僅被處以40余萬的罰款。所以證監會不僅要加大監管力度,還要加大處罰力度,必須讓造假的上市公司付出沉重代價,同時對造假“合謀者”——涉事的會計師事務所處以巨額罰款,甚至吊銷營業執照;最后還要從法律層面保護股民權益,將造假公司對每一位股民的賠償落到實處。
(二)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
由前文分析可知,上海燃料巨虧從而選擇造假與上海物貿對其治理不善密不可分。上市公司在執行收購時一定要在確保自己有能力將其管理到位的基礎上進行,否則最后不但無法從中得益反而惹來一身麻煩。通過加強對公司的經營管理增大獲利空間,減少虧損的可能性,從而抑制自身造假沖動;通過加強權力分配、權力制衡,在公司內部控制上減少造假風險。
參考文獻:
[1]趙媛.于曉紅.淺析上海物貿公司財務造假手段及應對措施[J].財經監督,2014(1).
[2]邵好.上海物貿連續五年業績造假[N].上海證券報,2015 -2-10(F09).
[3]上海物資貿易股份有限公司關于上海證監局對公司采取責令改正措施決定的整改報告,2013-11-13.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