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健
?
產品市場競爭對于代理問題的治理作用
吳健
摘要:隨著南車北車合并為“中國中車”,中電投與國家核電也結合為“國家電投”,中遠和中海旗下的5家上市公司也已相繼停牌多個月醞釀整合方案,電信業的改革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中國電信拆分仍歷歷在目:1999年2月,原中國電信拆分成新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衛星通信等3個公司,2001年10月,中國電信南北拆分的方案出臺。拆分重組后形成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鐵通以及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的5+1格局。不論是政府干預還是市場選擇,每一個的行業幾乎總會上演“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大劇。行業壟斷巨頭的橫空出世或是拆分沒落,總是引起一批經管學者對于行業競爭的思考。產品行業的競爭程度究竟能給行業、行業中的相關企業、甚至整個社會的福利帶來何種影響呢?本文從微觀主體企業為切入點,總結前人研究,試圖從不同類別的代理問題的治理角度,解讀市場競爭對于企業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機制。
關鍵詞:產業競爭;委托代理
委托代理問題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和利益不一致而產生的。在訂立契約或執行契約時,總是存在部分信息為契約一方所知而另一方卻并不知曉。在信息經濟學或激勵理論研究中,通常按照參與雙方擁有的私人信息將之劃分成委托人或代理人。其中,擁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往往被稱為代理人,而處于信息劣勢的一方通常被稱為委托人。若雙方的利益不一致,根據經濟人假說,代理人往往有著利用對方信息劣勢而謀求個人私利、違背契約而犧牲對方利益的動機。為了對代理人實施必要的監督和激勵、有效協同委托代理雙方的利益,一條重要途徑是借助公司內部治理機制。
但是委托代理這方面的研究卻鮮有學者從代理問題的不同分類入手,總結產品市場競爭對于不同代理問題的作用機制與效果。對于不同的代理問題效果,產品市場競爭是否都能緩解代理問題,降低代理成本呢?對于不同類型的代理問題,外部機制與內部機制之間又是怎樣的關系呢?本文將根據不同契約關系的代理問題,對前人的相關領域研究做出歸納與探討。
首先,分析管理者與股東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知道所有權、經營權的分立,導致出現了職業經理人的目標與利益存在一定的差異,股東追求的是長期盈利、長期發展,職業經理人關注的是在有效任期內的公司經營狀況。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貨幣、非貨幣私利),職業經理人會不顧及長遠發展,不斷擴大公司,不斷使自己的管理版圖擴張。
而產品市場競爭作為一項越來越受到學者關注的外部治理機制,在第一類代理問題的抑制作用方面也獲得了較為成熟的研究成果。一方面,職業經理層會考慮獲得利益與任期效益的關系,不斷減少損失,增加管理效益與經濟效率;另一方面不斷投資資金回籠快、投資回報高的項目,并以標桿的方式傳遞有關管理層經營績效的信息,降低委托—代理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因此,產品市場競爭能夠迫使管理層將股東價值最大化作為行事原則,從而降低代理成本。
當公司因為資金不足,務必要引進債務人來提供充足資金以便投資,債務資本就會出現資產替代現象,具體表現為投資不足和過度投資。但是由于有限責任制,股東對債權承擔有限責任,當項目存在一定風險或者發生一定的虧損,債務人就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與資金損失。因此為了減少損失或者降低風險,債務人一般會評估項目,選擇投資效益高或者風險系數小的項目,這樣就容易造成過度投資,從而造成了投資扭曲行為,從長遠看不利于資本市場與委托代理的發展。
而針對這一代理問題,前人的研究大多也集中于產品市場競爭機制對于企業投資決策行為的影響方面,著眼于企業投資行為效率,或針對不同的類型的投資探討產品競爭對其投資水平的影響。Ghosal和Loungani (1996)對美國制造業的研究發現,行業競爭強度顯著影響公司的投資—風險敏感性。而張洪輝、王宗軍(2010)則明確提出市場競爭能約束過度投資,特別是當公司代理問題嚴重時。因為,一般而言,競爭程度低的行業,其產品或者服務價格較穩定,利潤率相對高,發生財務困境的成本相對小,更容易出現投資不足和投資過度(徐一民、張志宏,2010)。
在新興市場,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往往比較集中(Laporta et al.,1991),比如我國上市公司就廣泛存在著“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背景。這種特殊的股權結構決定了在我國資本市場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才是企業的主要代理問題。這種代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大股東對中小股東的利益侵占、通過關聯交易、資金占用或者為關聯方提供債務擔保等方式。這種行為被Johnson et al.(2000)稱為“掏空”。
即使大股東要掏空公司,當企業所處的產品市場競爭較為激烈的時候,為了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和競爭對手的嚴峻挑戰,企業必須保有一定的現金持有量,大股東也會考慮到其過度的掏空行為可能會導致資金鏈斷裂的情況發生,從而使企業處于競爭劣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大股東的掏空能力能得到一定的制止。
產品市場競爭緩解對大股東與小股東間的這類代理問題的治理作用,也被學者廣泛地證實。這類研究主要利用兩類指標,現金股利水平和股東借款水平。王嘉、袁進明和王國晶(2013)從大股東侵占小股東的利益出發,認為現金股利是防止這種大股東與小股東間代理問題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對該內部治理的研究而衍生出對外部治理的研究,也就是本文所指的產品市場競爭。
股東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代理問題,常被轉化為企業的社會責任進行研究。根據卡羅爾(Archie B. Carroll)的“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模型”理論,企業不僅僅應當承擔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在法律的框架內實現經濟目標,也應當行事合乎倫理規范、主動回饋社會,肩負倫理責任與慈善責任。根據這一模型,利益相關者被分為股東、顧客、員工、社區、競爭者、供應商、社會利益團體、公眾等等。
除了上文研究的股東,對于其他的利益相關者,學者們多采用知名機構/學者發布的企業社會責任指數、企業捐贈數額等為指標,也有學者通過自己構造的各利益相關者責任的權重模型和評分標準進行打分,來度量不同角度的社會責任。
對于競爭程度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Campbell (2007)從理論分析的角度論證了是非線性的,盧正文和劉春林(2011)則進一步以滬深676家上市公司的數據為樣本得出結論——處于正常競爭狀態下的行業捐贈更多,處于競爭程度過于強或過于弱的環境之中企業捐贈更少,即產品市場競爭與企業捐贈之間是“n”型關系。袁媛、王永翔和袁禮(2013)對上述結論做出深入的闡述,相對壟斷或是較弱的競爭強度的行業中,供應商、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相對沒有太多的替代選擇、轉換成本較高,企業增加捐贈數額、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也不會對銷售情況、議價能力等等產生實質性改變;而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之中則相反,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改善聲譽、提升形象,能夠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最終能轉化為經濟利益。
通過對于前人文獻的梳理和總結,本文發現,產品市場競爭對于代理問題的治理作用,近年來,被學者廣泛證實;對于不同類型的代理問題,無論是股東-管理層間的第一類代理問題,還是大股東對于債權人或者小股東的利益侵占,或是對于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責任推卸,產品市場競爭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學者們通常通過減少信息不對稱、聲譽機制、以及競爭帶來的諸如“清算威脅說”等外在壓力來闡述產品市場競爭的治理作用。目前,學者們對于本文前三類的問題研究的較為成熟,而對于社會責任方面的研究,文獻較少,因此上文的相關部分略為單薄。
不可否認,在進行市場選擇或是政府干預下的企業的合并與分立,以及這方面的立法時,當局應當考慮競爭的公司治理作用,營造適當強度的行業競爭環境能夠促進企業在各個利益相關者間的利益均衡、改善公司治理、培養社會責任意識。
參考文獻:
[1]陳震,汪靜.產品市場競爭、管理層權力與高管薪酬—規模敏感性[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4,04:135-142.
[2]伊志宏,姜付秀,秦義虎.產品市場競爭、公司治理與信息披露質量[J].管理世界,2010,01:133-141.
[3]韓忠雪,周婷婷.產品市場競爭、融資約束與公司現金持有:基于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11,04: 149-160.
[4]盧正文,劉春林.產品市場競爭影響企業慈善捐贈的實證研究[J].管理學報,2011,07:1067-1074.
[5]劉志強,余明桂.產品市場競爭與公司現金持有價值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 2009.
[6]林永堅,林朝南.產品市場競爭的治理效應實證研究[J].金融與經濟,2014,12:33-38.
[7]羅黨論,唐清泉.市場環境與控股股東"掏空"行為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 2007, 04期(4): 69-74.
[8]Aghion P, Dewatiipont M. 1999. Rey P. Competition,financial discipline and growth.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64(4): 825-852
[9]Berle A,Means G. The modern corporate and private property. McMillian,New York,NY,1932.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