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平
(蘭州文理學院圖書館 甘肅 蘭州 730010)
?
對西北農村遠程教育工程應用現狀的分析與思考
楊秀平
(蘭州文理學院圖書館甘肅蘭州730010)
【內容摘要】加快農村遠程信息教育平臺建設,是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農村遠程信息教育,對于提高農業信息服務的效率和水平、提升農業發展水平、促進農村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等均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西北農村農業信息化遠程教育教育工程
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是指受教育者與教育者或教育機構之間采用多媒體手段進行系統教學和通訊聯系的教育方式,是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而發生的一種新的教育形式,由于它不受時空限制、有更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形式,并且由教轉變為學等特點,已經成為信息社會中人們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主要手段[1]。本文針對西北地區農村遠程教育的調查研究談談個人的思考。
自2003年以來,由中央組織部實施的“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教育部實施的“農村中小學校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以及由文化部開展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構建了農村三大遠程教育工程格局,為農村的教育普及、文化繁榮、信息傳播開啟了良好的發展局面。

表1 西北五省(區)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工程網點建設統計表
1.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工程現狀及成效
中組部2003年啟動“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該工程分三期實施,取得了一系列顯著的成果。2007年開始建設鄉鎮終端接收站點,通過村級站點培訓農村黨員干部和農民群眾,加快了農村空中遠程通信網絡建設。至2010年,西北各省(區)終端站點覆蓋率達94.6%(全國遠程辦標準為60%),一期布點建設工程已經全面完成,實現了省鄉鎮、行政村教學終端站點全覆蓋的目標(詳情見表1)。從2011年起,該工程進入二、三期軟硬件設備及系統集成服務項目建設階段,通過3至5年時間,將全面建成縱橫貫通、上下聯動的西北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網系統。各地信息服務商也積極參與黨員遠程教育平臺的建設,建立專門團隊,負責農村信息運營,為農村信息化工作提供專門的隊伍保障。通過聲音、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為廣大農村黨員干部和農民群眾提供遠程教育等信息服務,全面落實中央“讓干部經常受教育,使農民長期得實惠”的工作要求。通過積極開展“站點+支部”、“站點+公司”、“站點+合作社”、“站點+基地”、“站點+協會”、“站點+示范戶”等多種學用模式,加快學用轉化,真正實現學以致用。
2.農村中小學校現代遠程教育現狀及成效
教育部2003年實施的“農村中小學校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到2007年基本完成了工程建設任務,工程覆蓋了所有農村中小學,形成了農村教育信息化環境。針對各地農村實際情況之差異,該工程采取三種發展模式推進其建設:模式一,光盤播放系統;模式二,衛星教學收視點;模式三,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截至2007年,西北農村中小學校遠程教育工程建設任務基本完成,實現了農村教育模式的跨越式發展(詳情見表2)。

表2 西北五省(區)農村中小學校遠程教育工程建設成效一覽表
3.文化資源信息共享工程現狀及成效
文化部2002年啟動“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通過應用現代科技,將優秀文化信息資源數字化并通過工程網絡體系,以衛星網、互聯網、有線電視/數字電視網、鏡像、移動存儲、光盤等方式,實現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共建共享。2011年,西北各省(區)的市、縣(區支中心)都已經接入了VPN專網,實現了市、縣支中心共享省圖書館和省分中心的數字資源權限。依托省、市、縣各級公共圖書館,分別建立省、市、縣分中心,在鄉鎮和街道文化站設立基層中心,在村和社區發展基層服務點,初步搭建了覆蓋西北的服務網絡(詳情見表3)。解決了廣大農村地區地面通信網絡建設難度大、成本高的問題。

表3 西北五省(區)文化資源信息共享工程農村普及情況統計表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和已建成的國家網絡通信平臺,各地開拓創新,因地制宜,已形成互聯網、衛星網、有線(數字)電視、移動通訊網、電子政務專網多種傳輸渠道,并積極探索面向“三網融合”的網絡電視、IPTV、3G等新興技術手段,創新實踐入戶服務。
縱觀西北農村遠程教育發展的三個路徑,主要由中央進行頂層設計、地方政府部門具體實施和村級管理三個層面構成,主要目的是為農業農村提供公益性文化教育和信息服務,發展成績有目共睹,但存在的問題不容小視,需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并不斷加以改進,保證農村遠程教育的全面實施。
1.農村網絡信息普及面窄。目前,互聯網在西北農村普及面較窄,一般主要在縣城及較大的村鎮使用,真正要作到全方位的進村入戶,由于農民消費低,建設成本高,難度大,還只是“水中花、鏡中月”。根據中國互聯網用戶調查統計(2010年7月),我國用戶的行業構成中,農林牧漁水利業的用戶數只占0.82%,在所有行業中用戶數量較少。這個數字表明,當前農民利用互聯網獲取信息占全國農民的比例微乎其微,可見“信息化并不僅僅是一個技術的進程,或簡單的現代信息的應用問題,更重要的,信息化是一個社會的進程,即社會發展和演變的進程”[2]。而西北大部分鄉村的農業管理部門,硬件建設嚴重滯后,農民若想利用電腦輕松上網學習或獲取發布農業信息,還需要把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與新農村建設結合進行。
2.信息資源的共享性不高。目前,由于國家層面實施的三大工程分屬不同管理部門,采取了三條推進路線,本身在資源的整合、統建和共享性方面就存在先天不足。隨著經濟全區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三個信息平臺信息資源共享是必然趨勢,“在面向用戶的資源整合過程中,應以當前和未來信息資源組織需要為基礎,對原有的信息資源組織方式加以改造,以取得更好的組織效果”[3]。事實上,寧夏、新疆近年來的文化資源信息共享工程與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工程進行共享以來,信息共享層面的合作一直成為亮點,而部門間的雙邊或多邊合作共享將是推動這一信息共享的有效途徑。從經濟角度、農民接受便利角度看,各項工程合一可以進一步提高信息利用率,在促進信息共享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3.后續建設資金嚴重不足。農村遠程教育工程建設的目的,就是先建設一個學習平臺,解決農民眼前信息獲取和農業技術學習的迫切需求,后續問題再通過協調去想辦法解決。先期投資一般由中央和省級地方財政出資金、出規劃,進行建設。也有通過政府進行各種資源整合而建設的模式,但投資主體是政府部門,后期的維護和升級費用由地方政府支出。由于西北各地州縣財政普遍困難,許多教育平臺雖然開了個好頭,可后續發展仍比較艱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資金落實不到位,而且目前還吸引不到社會資金的參與,所以,一些平臺運轉力不從心。“發達國家80%的農業收益來源于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國農業增長貢獻率在21世紀前20年為50%,如要在本世紀中期達到70% ~80%的水平,就必須加大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4],在已有平臺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農村科學教育建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進和實現西北農村遠程教育科學化,就是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有限的資源、教育成本的投入下,產生最優的社會效益。因此,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不同環境而采取不同的技術手段和教育模式。
1.以分類分期為原則穩步推進了各項工程的建設
所謂分類分層次既突出重點,又兼顧全面,抓住重點全面推進工程建設。簡言之,就是要采取更為農民所接受的方式方法,解決好廣泛性和集中性的問題,這是從根本上推進西北地區農村遠程教育科學化的最佳模式和有效路徑。廣泛性涉及西北農村所有群體和所有領域,所以遠程教育必須堅持面向整個農村社會;集中性主要體現在社會性和政治性方面,具體表現為黨員干部、中小學學生、種養殖大戶方面,因此,遠程教育必須以上述群體為重點,進而帶動農村各個階層都受到廣泛教育至關重要。從近年來西北地區遠程教育具體的實施效果,可以明顯看出政府推出的三大遠程教育平臺對于不同群體所產生的顯著效果(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各具特色的遠程教育網絡平臺,由于各平臺建設的目標、建設的內容和服務的對象不同,所以在組織實施時既要考慮廣泛性又要注重集中性,既要解決一般性教育又要解決重點群體教育問題,既要發展基礎教育又要保證高端用戶教育,分類、分期、分批建設好遠程教育工程,以達到和保證預期的教育效果。

表4 西北五省(區)農村遠程教育工程社會效益總覽表
2.協同管理使用戶信息環境得到進一步的優化和改善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農業信息化建設步伐的加快,信息資源協同已經成為農業信息資源管理的重要任務。農村遠程教育工程的協同主要體現為信息網狀協同、業務關聯協同和隨需而應協同三個路徑,以此解決當前信息孤島、應用孤島和資源孤島三大難題[5]。由于西北農業信息資源的任務與需求的不同,主要集中于戰略協同、管理協同、服務主體協同、資源開發與利用協同、技術協同等方面,側重整體協同效應。但跨系統、跨區域、跨學科、跨行業的信息資源協同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解決。信息協同管理主要體現在社會性和政治性,具體表現為黨員干部、中小學學生、種養大戶方面的信息資源整合,以此為重點,帶動農村各個階層都受到廣泛教育至關重要。從具體的實施效果可以看出總體協同特點和優勢。
農村遠程教育平臺建設的目標,無疑是提升農村人口的綜合素質。因此,管理機制必須創新,按管理部門為主體,多種配置信息資源方式并存,側重管理部門信息傳播與農村社會經濟效益并重的體制進行運行是較為科學化的制度。在實施過程中要多結構地發展農村遠程教育體系,發揮地方政府在信息資源和市場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發揮國家調控的主導作用,體現為“一個體系、兩個主體”,處理好政府投入、基層管理和村民參與的協同發展關系,不斷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因此,農村遠程教育就必須根據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從事職業、信息需求來考慮,既要有普適性,也要有針對性。從推進方看,主要采取了二個方面的措施:一是努力使遠程教育的教育方式、教育內容得到廣大農民的認可,根據大多數農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學習方式、特定的社會環境、經濟發展方向、價值觀念和利益訴求的不同,傳播切合實際并具有差異化的目標要求和具體內容。二是以政府投入為主。即在政府扶持的前提下,提供多種信息服務。這表現在資本結構、服務培訓、信息內容、種植結構等多方面。
農村遠程教育平臺的工程建設,是一場“重塑系統”的改革運動,也是適應信息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它是實現組織機構重組和信息流程再造的根本。因此,推進這項龐大系統工程的有效實施,需要一個強力的推進體制來保障。寧夏的“一把手工程”、新疆的“相關部門聯合建設”和陜西的“政府規劃”等體制,是推進西北農業信息化建設(農業信息資源共享)的可供選擇的最有效體制。由于區域經濟水平的差異,西北各個省區的平臺頂層設計方案有所不同。縱觀西北農村遠程教育發展的三個路徑,主要由中央進行頂層設計、地方政府部門具體實施和村級管理三個層面,主要目的是為農業農村提供公益性文化教育和信息服務。發展成績有目共睹,但存在的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實現農村教育科學化,就是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有限的資源、教育成本的投入下產生最優的社會效益。因此,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不同環境,采取不同程度的教育方式和不同的技術手段,區別不同情況,開展分來分層次的教育形式,采取更為農民所接受的方式方法,各有特點,各有側重,是從根本上推進農村遠程教育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應衛勇.現代遠程教育學習概論[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4).
[2]周宏仁.信息化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6.
[3]鄭曄,劉志祥,王勇術.在新農村背景下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J].社會科學研究,2012(6):25-29.
[4]胡潛.跨系統的行業信息資源整合平臺構建與集成服務推進[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2(1):67-73.
[5]陳永昶,張光金,呂海蓮,劉迎花,李硯君.信息時代的農村教育:農遠工程、新課程、國培計劃“三位一體”整合研究——關于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的有效性應用研究報告[J].中國信息界,2012(3):14-17.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106(2016)05-0159-05
*作者簡介:楊秀平(1967—),女,蘭州文理學院圖書館研究館員,主要從事信息資源服務方面的研究。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西北農業信息資源協同機制構建研究”(項目編號:14XTQ004)的中期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