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金琳
?
80后女博士的“水下機器人”夢
文‖《上海國資》記者 金琳
我們四個創始人不是最優秀的,但是我們想要做中國自己的水下機器人的意愿是最強的

張江高科“895創業營”第二季冠軍2月26日誕生,“花落”上海查派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成立不足一年,創始人是兩位80后女博士。
查派公司聯合創始人之一付斌說,這是半年辛苦創業最好的答卷。“比賽前團隊分工鮮明,上臺路演、現場攝影、現場錄制、在線答疑……團隊分工鮮明,陪練助陣如虎添翼,在活動現場憑借幾分鐘的表現拿下冠軍,主持人都開玩笑說查派機器人是殺出來的一匹黑馬。”得獎后整個團隊激動萬分,歡呼,尖叫,擁抱……
在獲得“895創業營”給予的扶持后,他們將在張江進行“中國首臺重載水下機器人”的研發,爭取今年下半年制造出樣機。
一身深藍色工作服,短短的頭發,誠懇的表情,讓付斌看上去既干練,又易于接近。翻開付斌的履歷,就知道這個“80后”很不簡單。
她是日本JAMSTEC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博士畢業、澳大利亞國防學院進修,從事水下無人機研發13年。
JAMSTEC是全球水下機器人研發的權威機構,付斌是其機器人實驗室唯一的一個中國學生。“能賴在那里算是一個奇跡。” 付斌說,和一般80后的優渥環境不同,自己4歲時母親去世,跟著爺爺奶奶長大,“養成了學習、生活一切靠自己的習慣”。在日本留學期間,憑著每天學習到晚上兩三點的勤奮,爭取到了極其難得的日本教育部國費獎學金,還在“三年內把博士學位啃下來了”。
“從日本回國是人生的一大轉折點。當時,我拿到了研究所的offer,收入是國內同行的10倍。但是我明白機器人最廣闊的市場在中國。”
付斌回國后,在上海交大作為主要參與人參加我國首臺4500米深海潛水器“海馬號”的開發。“海馬號”ROV(深海潛水器)是我國迄今為止自主研發的下潛深度最大、國產化率最高的無人遙控潛水器系統,該項目曾入選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如今,搭乘“海洋六號”進行南海海試的“海馬號”已經服役超過兩年,運行無故障,技術成熟穩定。
付斌作為發明設計人參與的便攜式水下海洋環境監測滑翔機也于2013年獲得了發明專利。“在交大埋頭苦干5年,除了收獲技術,還收獲了一個水下機器人制造的團隊。” 查派公司另一位創始人,數學博士金莉萍就是付斌在上海交大的搭檔。“我們兩人交流甚歡,水下機器人商業化的想法不謀而合,馬上啟動聯手創業。”
金莉萍出生于1983年,是澳大利亞聯邦大學應用數學專業的理學博士。她專攻數值優化領域,在計算機優化算法開發、機器學習算法開發、大數據數據方面頗有研究。從2012年起,金莉萍就和付斌博士合作開發水下無人機項目,主要負責核心算法開發,包括水下無人機運動控制算法、復雜海洋環境模型中水下無人機軌跡規劃算法以及水下無人機組網數據融合算法等。
“離開交大自己創業需要足夠勇氣。”付斌說。“開公司的300多萬元是我們幾個合作伙伴自己拿出來的。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放著穩定的大學教師工作不做,要去冒風險?”我們的愿望是實現水下機器人的國產化。付斌介紹,水下機器人是海洋工程領域高端產品、海洋開發的必備工具。這一行業前景廣闊,受全球深海開發熱潮刺激,未來五年水下機器人市場總量將達到284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19%,亞太地區市場總量可達168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38%。“從事水下機器人生產的公司在全球有25家,但亞太地區還沒有一家。我們將成為中國第一批水下機器人生產廠家,并生產出人工智能型的水下機器人。”
2015年曾上映一部電影叫《超能查派》,在這部電影中,活躍在南非約翰內斯堡的機器警察大出風頭。人工智能機器人“查派”是世界上第一個自我覺醒的機器人,他有著超乎尋常的天賦,是一個天才。
公司取名“查派”,含有以智能機器改變世界的情懷。
機器人是衡量現代科技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搶占智能社會發展先機的戰略領域。進入21世紀,中國的機器人技術取得了顯著進步,高壓水切割機器人、機器人自動化汽車沖壓線、激光加工機器人、手術機器人、重載鍛造操作機器人、多足步行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等相繼問世。但市場潛力巨大、用于深海石油勘探的2000米重載水下機器人卻一直被國外產品所壟斷。
據悉,全球石油平臺約有700多個,平均每一個平臺需要20臺重載水下機器人,中國石油平臺總量目前排名世界第二,正朝世界首位進發。但遺憾的是,中國國產化的重載水下機器人數量為零,且維修等后續服務,都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
金莉萍指著近30厘米厚的一堆材料表示:“水下機器人的研發我們早就開始了,今年就是將圖紙變成實物。”據悉,該項目已經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支持以及大型國企的認可。
“中海油認可我們的技術,產品一旦完成將率先試用。”付斌說,“如果順利,明年我們將開始小批量生產。”
付斌說:“我負責公司運營,金莉萍博士負責研發團隊管理,新產品開發。意見不同的情況也常常發生,比如在吸納新股東,招聘或解雇員工,公司經營策略方面,我們都曾激烈地展開討論,最終我們會咨詢專業人士的意見,一起商量解決。”
從研究員到創業者,轉型要面臨團隊建設、員工培訓等考驗。付斌坦言,壓力不小。“我原來是帶研發團隊出身的,現在帶一個創業團隊很有挑戰性,一邊學一邊做。”
“我們的團隊分了三個階段:起初團隊只有研發,很順利產品就做出來了。但是沒有訂單,我開始尋找專業的銷售人員,于是市場打開了。訂單變大,資金出現了問題,我們想到了對接資本市場,于是財務總監加入團隊,查派創始四人團隊湊齊了。我們四個創始人不是最優秀的,但是我們想要做中國自己的水下機器人的意愿是最強的。”
創業初期,必然步步都是困難,很多身邊的朋友都認為他們的項目不靠譜,可是他們堅定信念,沒有辦公室的時候甚至吃住都在付斌家,“我們認為一起扛過困難的才叫團隊,磕磕碰碰、榮辱與共的才是家人。現在我們就像一家的兄弟姐妹,我們目標一致”。付斌驕傲地說。
她說,為了做大做強,我們敞開懷抱接受所有優秀力量的加入。“我們歡迎所有像我們一樣心中有夢的人,一起實現我們的查派夢和中國夢。”
查派公司的愿景是“制造中國首臺重載水下機器人產品,成為水下機器人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
不過,萬事開頭難。作為一個初創型公司,付斌常常是剛脫下商務談判的正裝,就換上工作服,奔赴機器人測試現場。
為了測試一臺水下機器人,他們往往要趕到不同海域進行測試,水池、湖泊、河流,甚至還會租船到東海去測試。“目前生產的水下機器人主要用于堤壩的檢測,一定要到水域現場去檢測。水下機器人帶有金屬探測器、視頻探頭,主要用于水下工程、深海養殖和水底清污、水下科考、安防搜救等海洋產業。”付斌介紹,公司主營自主品牌的遙控水下機器人、水下攝錄系統產品。還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定制自治水下機器人、水下滑翔機、水下采礦車等特種水下機器人。
當問到如何與高大上的國外機器人制造廠商競爭時,付斌微微抬了抬頭,充滿信心地說:“機器人生產巨頭ABB創立之初也只有一個小型團隊,高素質的科研團隊才是機器人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水下機器人領域競爭日趨激烈,付斌的殺手锏仍然是技術能力。“國產的水下機器人一般只能下潛到100米左右,真正的深水機器人市場仍是一片空白。而我們致力于開發的無纜水下機器人鮮有人問津。”
科技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至關重要,付斌告訴記者,在研發領域,查派保持和上海交通大學的合作,今后將會跟更多院校合作,走產學研結合之路。
正是憑著技術底氣和自信心,查派說服了中海油、海洋局等國企客戶。“說服客戶很難,不過我是一個不服輸的人,我會一遍遍地和客戶交流,直到說服對方為止。”
付斌還很快為自己找到了事業的落腳地——張江。“涉及融資估值的問題,張江高科幫我們找安永咨詢;涉及銷售的問題,又有熟悉行業的陪練導師輔導。”
厚重的技術積累,讓查派公司在張江安營扎寨不久,即發布了首款20公斤級水下作業型機器人,產品售價30萬元,而在國外同款機器人的出廠價為50萬元。
價格的下降,源于查派公司解決了所有的零部件技術難點,實現了100%國產化。以水下機器人最為重要的動密封(高壓密封)為例,引進一個國外零部件至少需要2萬元以上,而查派團隊完全采用國內基礎材料,突破了該項難題。“可以說,成本就是材料費用。”付斌說。她還表示,用于軍事、工業的機器人也在查派的研發計劃中。
最近,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與韓國九段棋手李世石進行的人機對決大賽同樣引起查派團隊的關注。付斌微笑著對記者說:“人工智能正在全面崛起。機器人在單項上戰勝人類是很正常的,圍棋是有計算方法和計算路徑的比賽項目。人類一直在制造比自己在某個單項上更出色的工具,從而讓自己在某些方面解放出來,然后抽出精力關注更復雜、智能度更高的領域。以我們從事的水下機器人行業為例,水下環境與火山口、外星球都是人類不能直接接近的極端環境,我們目前制造的機器人可以在人的操控下完成深海作業,也就是在耐壓能力上超過人類,但并不能完全解放人類,還需要人類遙控。隨著技術進步,查派正在研發的機器人在定位、導航、路徑規劃、目標搜尋等方面逐漸增加智能能力。未來,水下機器人可以更加智能地進行水下科學考察,比如在漁場里面巡視,看有沒有漁網破了或者環境參數超標等,進一步解放人類的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