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桂花
摘 要: 開展九年級語文教學有效性探究,不僅能幫助學生扎扎實實進行語文學習,更有利于他們升入更高一級學段的語文學習。九年級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應該立足在鉆研教材的有效性、把握學情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組織的有效性等方面。
關鍵詞: 九年級語文 有效性教學 教學方法
能夠促進學生發展,激發學生生命成長的教學就是有效的。具體表現為:在知識與技能上,學生由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不熟練到熟練;在過程與方法上,親身參與探究過程,獲得思維的鍛煉和方法的習得;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由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確定到堅持直至定型。
有效教學的實現依賴于教師的自身準備,也離不開師生的有效配合。就九年級語文教學來說,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提高教師鉆研教材的有效性
首先,鉆研教材應關注所教文章的特色,抓住課文重點展開研讀,找準難點深入探究。特色指每篇文章異于同類體裁或主題文章的獨特之處,如《范進中舉》這篇小說,體裁為小說,主人公范進從二十歲開始應考,直到五十四歲才中秀才,緊接著中了舉人。這一突如其來的變化,引出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劇,在這一幕幕世態炎涼的呈現中,封建科舉制度的弊端顯露無遺,令讀者嘆息。這篇小說的出彩之處在于范進中舉前后各色人物的迥然不同的反應,即“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劇”,這是該篇小說的特色所在。重點是指每篇文章對學生學習和理解起主導作用的部分,如《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駁論文,這是學生們接觸的第一篇比較標準的駁論文,重點自然就落在了對文體的把握上,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如何駁斥那些感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觀點,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便是本文的重點所在。難點即為學生不易理解或掌握有困難的部分,如小說《故鄉》中那發人深省的結尾——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對于這段話的解讀,幾十年間,學者們的解讀紛雜多樣,非學者的普通百姓也是各抒己見。讓涉世未深的初中生解讀無疑是有難度的,如何引導不同理解水平的學生展開對這段話的解讀就成了《故鄉》教學的難點。教師可以牢牢抓住“回憶中的故鄉”、“現實中的故鄉”、“理想中的故鄉”展開閱讀教學,“回憶中的故鄉”和“現實中的故鄉”文本中均進行了較詳細的敘述與描寫,“理想中的故鄉”是建立在對“回憶”的不舍和對“現實”的厭惡上的。只有,欲探知難點,就要抓牢對重點的把握,深刻理解重點才能更好地突破難點。
二、關注教師把握學情的有效性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學生展開。面對同一篇文本,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應該有所不同,力爭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立足于各自生長點的基礎上有效吸收“營養”才是課堂教學所應追求的。備學生必須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出發,向最近發展區推進。就小說教學來說,到了九年級,學生已經了解了三要素,但具體的分析與運用,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說掌握程度是不同的。進入九年級后的小說教學,尤其要注意“瞻前顧后”,新的小說學習要想收到好的效果,就需要教師在時代背景、主題思想等方面努力挖掘與之相似的文本,引起學生的興趣,降低學生的陌生感。如在學習小說《故鄉》時,教師可以如此導入:“我們七年級的時候接觸過魯迅先生的《社戲》,里面寫了許多‘我兒時淳樸善良的玩伴,《故鄉》里的閏土也是‘我兒時的玩伴,一別多年,當初兩個天真活潑的少年會有怎樣的對話呢?”這樣的設計一下子拉近了文本和學生的距離,同時為學生感悟人與人之間因社會制度等大環境影響帶來的疏離感做了鋪墊。語文教師要注意在平時的練習與測試中總結本班學生在知識上的盲點,在本文教學中設置有效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從而減少錯誤。過高或過低的評估都不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實際幫助,只有明確學生的需求,預見學生在習得每篇文章的過程中將出現的種種狀況,語文教學才更有針對性,教學成果才更有效。
三、講究課堂教學組織的有效性
新課程標準強調“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組間質疑等活動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活動,但是如果脫離了教師的“精講”,學生就不能在教師的點撥與總結中收獲知識和方法,這樣的課堂無疑是華而不實的,更談不上“有效”二字。我們可以設計多彩的學習活動,為學生搭建起展示的大舞臺,但不能拒絕老師的“講”,語文教師是語言的能手、思維的巧匠,教師不要怕在課堂上展示自我,提供范例,學生們才能明確什么是對的,才能清楚到底該怎么說,怎么思考。除了要敢于“講”外,教師還要精于方法的“教”,針對不同文體的文本,教會學生不同的學習方法,如《唐雎不辱使命》這樣故事性比較強的文言文,僅僅關注釋義和譯文難免枯燥,學生也提不起興趣,不如先讓學生講故事,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把握相關情節,在情節的把握中細化細節,講清文言字詞。再如,學習了《傅雷家書兩則》,為了檢驗學生對心中濃濃父子情的理解,可以布置學生完成一篇《寫給父母的信》,讓學生在書寫自身的款款親情中深化對本文的理解,同時實現活學活用。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上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張彬福.語文教學綜合化理解[J].語文教學通訊,2003(5).
[3]韓艷梅.語文教科書編制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