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濤,毛麗紅,杜和平,陶干臣,余 智
(井岡山大學體育學院,江西 吉安 343009)
關于構建我國體育教師教育政策體系的思考
劉洪濤,毛麗紅,杜和平,陶干臣,余 智
(井岡山大學體育學院,江西 吉安 343009)
體育教師教育政策與體育教師質量息息相關,加強體育教師政策研究對于提高體育教師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運用資料法對體育教師教育概念進行界定,從政策體系功能理論、教師教育發展動向、體育教師教育的現狀分析了體育教師教育政策體系構建的依據,最后指出構建體育教師教育體系的前提,提出了構建體育教育政策的具體建議。
教師教育;教育政策;政策體系;體育教師教育政策
20世紀后期,世界各國教育改革開始從“教育質量”向“教師質量”轉移,提高教師質量,成為各國的優先發展任務。教師是教育的核心,只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有高質量的教育。教師教育建設是教育的先導性工程。我國體育教師隊伍的總體素質有待提高。要提升體育教師隊伍質量,必須要有科學的體育教師教育政策做保障。體育教師教育政策是體育教師質量的生命,關系著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的興旺發達,是推動體育強國建設、實現健康中國的動力源。目前,我國對體育教師教育政策的研究成果相對缺乏,體育教師教育政策體系尚不完善,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因此,加強體育教師教育政策體系的研究,為完善體育教師教育政策體系、創新體育教師教育培養培訓模式、做好培養培訓規劃。提供理論支持,進而對不斷提高體育教師質量,提升體育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1.1 政策體系功能理論
政策體系是由多項相互關聯、相互制約且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不同政策形成的一個系統的有機統一整體。完善的政策體系能夠保證各政策之間的相互契合和有機互動,使政策的整體效應倍增,實現政策體系的最大效應。政府在構建公共教育政策體系時,既要注重各教育政策之間的協同,形成政策間的互補,又要重視新舊教育政策的銜接,降低政策運行成本,在政策體系的有效運行中產生遞增性政策效益。我國的教育問題越來越復雜,教育政策運行環境的復雜程度越來越高,每一個教育問題的解決,靠單一政策很難生效,往往需要把不同的單項教育政策加以合理的結合,形成科學的政策體系。要解決體育教師教育問題,提高體育教師質量同樣需要構建健全的體育教師教育政策體系,以達到實現體系內各單項教育政策相互協調和支持,提高政策整體效果之目的。
1.2 教師教育發展的新動向
我國教師教育體制正從封閉師的范教育體系向開放、多元、標準化的教師教育新體系轉變。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為教師教育的發展帶來生機與活力,也給原有的教師教育體系帶來更多的挑戰。為了適應新的體系,“提升教師素質,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政府首先應為教師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加充分的政策支持,這是關系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中國體育教師教育并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眾多體育教師教學能力難以適應新課改要求,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形式與中小學體育教育脫節。當前,怎樣培養出高質量的體育教師成為體育教師教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體育教師培養應由追求“數量”轉向提高“質量”。因此,為了培養高質量的體育教師,就必須要實現中國體育教師教育轉型。在轉型過程中,構建體育教師教育的現代政策體系,推動體育教師教育的改革,促使教師教育由封閉走向開放,滿足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進而引領體育教育改革方向,是適應教師教育發展新動向的必要舉措。
1.3 我國體育教師培訓責任重大
我國體育教師數量總計約50余萬人,中小學體育教師43萬,約占總數的86%,是我國體育教師的主體。我國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二年級14年間都把體育列為必修課,體育課時多效果不良,學生體質不升反降,盡管學生體質下降原因眾多,但體育教師的教學質量不高無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現實表明,體育教師亟需通過繼續教育培訓促進自身素質的發展,這也是世界性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旋律,各國政府都廣泛關注。
1.4 我國體育教師教育政策的現狀
1.4.1 體育教師教育政策體系初步形成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以《憲法》《教育法》和《教師法》《體育法》等為依據,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等綱領性文件為基本政策,以《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教師專業標準(試行)》《關于加強中、小學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程方案》等為具體政策的體育教師教育政策體系。中國體育教師教育歷經百年風雨,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黨的十八大之后,我國又一次開啟了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大好局面。
1.4.2 體育教師教育政策體系中的問題
《教師法》等政策明確規定了教師的合法權益,但現實中仍存在較嚴重的輕視體育教師的傾向。調查表明,體育教師中有37.5%認為自己工作沒有吸引力,50.4%認為自己地位低,62.5%的人對自己的職業地位持消極態度,79.8%認為自己收人不足。體育教師的地位仍不能完全得到承認,體育教師較之其他學科教師職業聲望和社會地位低。
體育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一體化的教育政策體系沒有形成,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的人為割裂,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層次的倒掛,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在課程上簡單重復缺乏有機整合。處于職前教育、入職適應與在職任教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具有不同發展訴求,教師發展計劃的制訂和實施應具有針對性,特別要凸顯對教師產生重要影響但又經常被忽略的那些階段,每一階段也應有不同的工作目標和重點,據此教育主管部門應提供相應的支持性政策和策略。反觀我國目前的體育教師教育,不僅對中小學體育教師“一鍋煮”,而且體育教師繼續教育對處于專業發展不同階段的訴求回應不夠,教師專業發展策略需進一步細化。
目前我國體育教師教育政策已經從主要解決師資短缺問題轉向提高師資質量,大量體育教師的職后培訓的重要性突顯。而我國體育教師教育政策中繼續教育激勵和保障機制不完善,造成體育教師對繼續教育認識不足,缺乏繼續學習的動力。
教師素質是由2個決定性因素直接決定,即教師的社會經濟地位和教師教育的水平和質量,前者決定教師職業的整體吸引力,后者決定著教師素質,也是教育系統內部問題,它直接受到教師教育政策的影響。因此,我們更需要重視教師教育政策。體育教師教育政策要解決2個最重要的問題,即“為什么”和“怎樣辦”的問題。體育教師教育政策體系也要根據這2個問題進行構建。
2.1 構建體育教師教育體系的前提
2.1.1 注意橫向上協同 協同性是指系統中各子系統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整體效應。 要構建科學的教育政策體系,推動教育政策的高效運行,就必須在橫向上保持體系內各單項教育政策的協同性,使各單項政策相互兼容,產生政策上的互補。具體要做到:(1)同時期不同教育政策的價值導向要相同;(2)同時期不同教育政策的理論依據要一致,避免各單項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論沖突;(3)教育政策內容之間及政策內容與其他相關政策要相互協調。
2.1.2 縱向上相互支持 教育政策體系中新舊政策的相互支持程度“取決于新舊政策間的摩擦,若摩擦小,則支持性就高,反之則低”。為了使教育政策體系能產生縱向上的相互支持,保證教育政策體系及其各單項政策的有效運行,就要明確已有教育政策體系中既定具體政策的時效,整合各單項政策的政策問題,清晰政策目標體系,糾正政策措施中的偏頗。鑒于此,既要求對教育政策體系加緊完善,教育政策體系所必須的配套支持性政策要及時出臺,同時也要求教育政策決策部門制定實施新政策時,必須協調好新舊政策之間的關系,防止政策因內容上的沖突造成新舊政策之間的摩擦,最終優化教育政策體系結構。
2.2 構建體育教師教育體系的措施
2.2.1 教育政策要突出保障體育教師的權益 體育教師作為教師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師隊伍中的弱勢地位勢必影響其工作的積極性和自身專業發展的主動性,難以實現體育教育的高質量。因此,保障體育教師的權益是培養高素質體育教師的前提。
2.2.2 構建體育教師教育一體化體系
體育教師教育政策的目標是合格的體育教師,這一目標的實現要通過職前、入職和職后3個階段完成。它們的目標具有共性,即培養適應教育發展需要的體育教師,但各具特殊性。在職前教育階段,重視體育教師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專業發展打好基礎;在入職階段,強調角色轉變,促使準體育教師向正式體育教師轉變,并迅速掌握基本的教育技術方法,盡快適應體育教學工作;在職后階段,要求深刻理解教育規律,掌握體育教學藝術,為體育教學創設一個更具創造性和發展性的環境,不斷提高體育教學效果。 同時,要建立體育教師教育機構與中小學的聯系機制,提高教師教育的實踐性。
2.2.3 進一步細化體育教師教育政策
體育教師教育政策的目標是培養合格的中小學體育教師。中學體育教師和小學體育教師在理論知識和教育實踐上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在我國的體育教師培養中并沒有反映出這一實際狀況,基本上將中學、小學體育教師“一鍋煮”,難以體現出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專業性,不利于教師質量的提高。因此,要培養出專業合格的小學和中學體育教師,我們應該將體育教師培養政策目標進一步細化,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上進行區分,提高體育教師培養的針對性,這樣才有可能培養出更專業的中小學體育教師。
2.2.4 重視體育教師繼續教育制度 體育教師的培養是終結性的,而培訓則是無限性的,教師教育沒有終點,每位體育教師在職業生涯中始終需要接受再培訓。盡管終身教育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但現實中仍有不少體育教師還沒有形成接受終身教育的習慣。因此,必須加強體育教師繼續教育制度建設,以保障體育教師不斷接受提高性教育,促進體育教師專業發展。
[ 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40.
[ 2 ]黃明東,羅志敏,等.教育現代化進程中公共教育政策體系的構建[ J ].廣州大學學報,2007 ,6 (3):63-66.
[ 3 ]王建,唐炎.體育教師教育動力機制研究[ C ]//見第十屆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2015:894.
[ 4 ]黃道名.“健康中國”背景下體育教師素質結構模型的構建[ J ].文體用品與科技,2013(7):48-49,26.
[ 5 ]劉福才,劉復興.教師教育政策頂層設計之省思[ J ].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3(3):86-90.
[ 6 ]苗東升.系統科學精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37.
[ 7 ]章榮君.公共政策創新中支持性要素的制度分析[ J ].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5(5):21-24.
[ 8 ]周坷,周艷麗,等.標準驅動的美國體育教師教育質量動態保障體系研究[ J ].體育科學,2016,36(1):20-26,37.
[ 9 ]安濤,魯長芬,等.英國、加拿大、新加坡體育教師培養模式對我國體育免費師范生培養模式的啟示[ 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10):103-108.
G807.0
A
1674-151X(2016)09-001-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8.001
投稿日期:2016-07-01
2015年江西省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15TY07);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15YJC890021)。
劉洪濤(1977—),博士。研究方向:體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