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淳山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
探討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楊惠淳
山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
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與不斷發展,應試教育已被淘汰,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才是社會的主流,新課改下的教學要求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在生物這一學科,不僅要傳授生物學科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讓學生在學習中正確地了解和認識大自然,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簡單而言,就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包括求實精神、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及學生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
高中生物;生物教學;生物科學;培養
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許多學子深受其害,學習只為考試,學生都已成為考試的機器。這種應試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這是進化論的觀點,卻也同樣適合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而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是考試機器,進行課改是必然。2004年實行的新課改是我國教育發展上的一個里程碑,新課改下的教學是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培養適應社會發展與時代潮流的人才。新課改中強調,學科教學不僅僅傳授學科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在高中生物這一學科,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讓學生在高中打下基礎,為以后成為生物學科方面的人才做好準備。本文從如何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科素養的角度進行了一系列探討。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這是人們經常提到的一句話。確實如此,教師如果沒有很扎實的學科知識,又怎么能把學生教好呢。雖然新課改下的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改變教師傳統的角色,這并不意味著教師不再發揮作用,知識的傳授仍要靠教師,所以教師的素養不可忽視。當前,小學至高中階段的學科都以語文、數學、英語為主科,其他學科的地位較低,在時間分配上,也體現出了這種地位的差別,語數英的時間分配較多,相應的教師也比較努力。因此,部分學科教師認為自己所教的學科不被重視,從而產生消極心理,對自己所教的學科教學降低標準,自身也沒有注意學科素養的培養,教師的學科知識和教學思想都沒有進行及時的更新。學生是直接受教師的影響的,教師的高度決定學生的高度,因此,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還需從提升教師的科學素養入手,從更本上解決科學素養低下的問題。只有教師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
讓學生正確的認識生物這一學科,教師應該重視生物科學史的教育。高中生物教材中呈現了不少的知名科學家和經典實驗,比如,《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光合作用》的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摩爾根的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實驗,《生長素的發現》實驗,等等。通過這些可以讓學生知道生物學是研究什么的,讓學生對生物學有一個概念。新課改中強調,在教學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是21世紀培養新型人才的標準之一。讓學生正確的認識生物學,還應該在教學的同時培養高中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首先的讓學生明確生物科學素養是什么,讓學生有一個方向,讓學生按著這個方向,發展自己薄弱的地方。生物科學素養,簡單地來說,分為兩個方向:1,首先是科學精神,包括求實精神、探索精神、創新精神。生物也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培養學生的求實精神很重要。在實驗時,還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敢于通過做實驗來探索新的東西。創新不管在哪個領域都非常的重要,在生物實驗中,教師允許學生用不同的實驗方式來做同一個實驗,這樣能體現學生的實驗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2,思維方式,讓學生在生物學習過程中學到一些思考方式,讓他們在今后的生物學習中運用學到的思路解決問題。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學習生物也需要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成就感來激發他們的興趣。例如,在做實驗時,教師可以把實驗步驟細分,實驗步驟之間的跨度不要太大,讓學生一步一步跟著做,做好的學生都會有一種成就感,這就能鼓勵學生繼續下一步。另外教師在課堂上可提出難度適中的問題,學生回答出來了都會有一種‘喜悅’的心情。在考試時,教師可以把握試題的難度,讓大多數學生都能體現中等以上水平,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二)好奇心與求知欲
好奇心與與求知欲能引導著學生去學習生物,高中生正是好奇心強的階段,對什么都很感興趣。在高考的壓力下,學生的求知欲望也強烈,他們希望學得扎實,考一個好的分數,進入夢想的大學。
生物學主要與醫學,農業等行業相關,這些都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比如,袁隆平教授的水稻雜交實驗就與我們的日常緊密相連,他的雜交水稻解決了我國糧食產量低下的問題,現在,我們每日三餐吃的米飯,都是雜交水稻種出來的糧食。雜交水稻收到了世界的關注,許多國外的專家都來向袁教授取經,他的雜交水稻造福了整個人類。還有生物實驗中的《有絲分裂》,有絲分裂每時每刻都在我們的身上發生著,因為細胞每時每刻都在新陳代謝。還有生物實驗中的《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所有的一切生物的生存都離不開呼吸,沒有呼吸就沒有生命。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生物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要善于將生物學中的知識與我們的生活結合起來,讓生物學來解釋一些生活現象,引起學生的興趣。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在生物學的的學習中占很大的比重。因此,培養高中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應該重視實驗教學。首先,應該重視課本上的經典實驗,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經典實驗總是有非常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幫助學生建立生物學思維模式,讓學生在實驗時有良好的思維習慣。第二,教師應該注重探究性實驗的開展,教師開展探究性實驗,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鍛煉學生的實驗思維,探究性實驗的選擇權都在學生的手里,實驗怎么設計,怎么分工都由學生完成,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的引導學生,以防實驗偏題。實驗完成后,教師要對學生設計的實驗做出評價,表揚做的好的地方,指出不足的地方。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培養高中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一件長久的事情,教師應該注重方法和策略,讓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得到有效的培養。希望本文的論述能夠給廣大的高中生物教師一點啟發,進而更好地投身于高中生物的教學之中!
[1]生物課程標準研制編寫.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解讀.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61-74
[2]陳衛東.改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J].中學生物教學,2013(10).
楊惠淳(1993-),男,漢,山西省應縣人,山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生物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