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飛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558000)
從道奇教授大師班管窺德國專業音樂教育特點
余飛(黔南民族師范學院558000)
Helge Dorsch是世界著名指揮家、藝術指導、鋼琴家,通過他的聲樂鋼琴大師班的教學,可以管窺德國高水平專業音樂教育教學特點,對于解決我國專業音樂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與改革方向提供寶貴經驗。
情緒體驗;藝術性;科學性
2016年4月1日上午,世界著名指揮家、藝術指導、鋼琴家Helge Dorsch教授應邀到我校講學,校長石云輝及科研處、音樂舞蹈學院領導以及200余名師生出席了講座。講座中他與我校音樂舞蹈學院教師交流互動,指導他們的演唱和演奏,教學效果顯著。
Helge Dorsch,簡稱道奇教授,是世界著名指揮家、藝術指導、鋼琴家、德國魏瑪-李斯特國立音樂學院和柏林漢斯-艾斯勒國立音樂學院教授,他的藝術生涯遍及全世界,受邀在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遍及美國、加拿大、南美洲、中美洲、南非、日本、中國、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
他獨創的BEL CANTO1教學法世界聞名,合作過的著名歌唱家有帕瓦羅蒂.米雷拉.弗雷妮,卡雷拉斯,多明戈,赫爾曼.普雷,碧姬.法絲本德,伊娃.馬頓,蒙特塞拉特卡巴耶等。
他精通英語,德語,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俄語,土耳其語等多國語言,國際媒體盛贊他的音樂熱情,奔放,富有表現力,總是帶來新的光澤和新的動力。
正是道奇教授在世界音樂界獲得如此廣泛而巨大的成就,通過他的大師班管窺德國高質量的專業音樂教育,對我國專業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豐富的經驗與啟示。
道奇教授教授強調作品的藝術性,要求歌者細心體會音樂所要表達的意境,有耐心認真做好音樂本身。對情感表達、共鳴位置、強弱處理、發音規范等方面體現其教學的科學性、嚴謹性與藝術性。反映出我國聲樂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一)情緒體驗缺失,對作品理解不符合原意
音樂的情緒體驗是一切音樂能力發展的前提。在學生進行演唱演奏之前,必須有一個自然的情緒體驗階段。對作曲家作品創作的生活背景、創作目的、表達情感的理解等,都是情緒體驗過程中需要學習的,是正確演繹作品的基本前提!
聲樂演唱、鋼琴演奏中對情感與意境的理解如音樂學習中的情緒體驗。他強調學習聲樂或鋼琴作品都要先進行透徹分析,了解情緒與背景,根據這些再來做技術上的處理,而不是我國音樂教育領域普遍存在的先技術后藝術、技術為藝術服務的現狀。
我國聲樂教學往往注重聲音本身,注重音量和音色,而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個人的情緒體驗與學生對作品的正確理解,往往會導致不正確的發聲方法,如擠、卡、撐喉頭,音色明暗、共鳴位置不正確導致不能正確地表達情感、錯誤地演繹作品等。有時僅以“以情帶聲”一句帶過,到底是什么樣的“情”經常是說不清道不明。這都要求我國專業音樂教育領域重視情緒體驗階段的教學,需要聲樂教師以及藝術指導具備廣博的音樂知識。
(二)共鳴位置不正確
雖然我國聲樂教學中提到腹腔、胸腔、喉腔、口腔、鼻腔、頭腔、面罩七個共鳴位置,但在演繹作品時如何根據音高與作品本身的情感來運用主要共鳴位置方面往往不系統不科學,模凌兩可。當然,造成這種現象與我國美聲教學有西方傳入有關,在多次傳承過程中會出現偏頗與遺落,造成錯誤地理解。
某學員演繹《我的太陽》時,將共鳴位置主要放在面罩上,道奇教授指出面罩共鳴一般用于憂傷的、悲慘的情緒,而該作品情感積極、色彩明亮,應該多用頭聲共鳴來演繹。經過道奇教授的指導,學員演繹水平明顯提高!體現其教學的科學性與嚴謹性。
(三)擠、卡、撐喉頭
某學員在演繹舒伯特的《小夜曲》時撐喉嚨的情況明顯,聲音干而呆板。道奇傳授了獨特的發聲方法,他巧妙的把唱高音的過程比喻為“像埃菲爾鐵塔一樣越高越暗越輕柔”,在談到歌唱放松和發聲上,Helge Dorsch教授利用“海鷗鳴叫”等感覺來讓聽課者體會聲音和氣息的感覺。通過發聲方法的調整與糾正,聲音明顯變得通透、靈巧而圓潤。
(四)作品演繹中強弱處理不當
我國的專業音樂教學中往往在聲樂演唱中強調音量,認為共鳴豐滿的聲音就是好聲音。從頭到尾音量變化幅度小,特別是該弱的地方也唱(彈)得很強。這也是由于對音樂藝術性、音樂情感與意境的理解錯誤造成。
(五)元音發音不規范
聲樂學習過程中,元音的發音是基礎,也是重中之重,a音在往音區上方走的時候需要關閉,將a音逐漸添加o的成分。
教學中他提出以下問題:
(一)演繹古典時期作品忽快忽慢
道奇教授對鋼琴作品演繹的節奏非常重視,哪怕細微的節奏差別都逃不過他的耳朵。他強調演奏古典時期作品在無速度變化要求的部分,節奏一定要工整,不能演奏時遇到簡單音型不知不覺加快速度,遇到復雜的音型減慢速度。
(二)強調手指控制力的訓練
作為李斯特學生的學生與李斯特鋼琴教學法傳承人,道奇教授強調手指控制力的訓練而不是用手腕手臂演奏,強調每天注重手指獨立性的練習。他把李斯特獨創的手指訓練方法傳授給我們:即左右手的大拇指分別按在中央C和F音上作為支撐,其他四個手指作斷奏或跳音的各種練習。這種簡單、實用、高效,集趣味性與易學性為一體的方法有效避免兒童學琴之初枯燥的手指練習與大量識譜任務導致對學琴的畏懼。
(三)演奏中反對砸琴
他提出鋼琴演奏不能錯誤地追求音量,對任何作品都追求彈得響。學員表現出強弱變化小,該強不強該弱又不弱,特別是情感與意境表現在需要弱的地方處理不到位,從頭到尾平鋪直敘。
他特別強調不能錯誤地理解手指的站牢而造成砸琴,聲音干、尖、刺耳。要有“擁抱鋼琴”的感覺,要用“愛鋼琴”的情感演奏,而不是“恨鋼琴”“抵觸鋼琴”,這樣的彈奏,聲音沒有美感!
(四)反對一味追求作品大、數量多,而忽略藝術性
我國鋼琴教學中普遍存在片面追求作品難度、規模與數量,而忽視藝術性、藝術美感的現象。他強調演繹音樂作品中的“音樂性”永遠是第一位的!技巧的獲得容易,但音樂性的獲得則需要耐心地、虔誠地對待每一個音的奏出。優雅正統地演繹一首小曲比粗糙地、粗辱地、不符合作品原意地演奏一個大型的敘事曲、狂想曲、協奏曲等作品要好得多。因為,那不是音樂、不是藝術!
(五)強調對音樂學習要有足夠的耐心
道奇教授在教學過程中,在講解技術難點、做示范、給出手指練習方法的過程中,學員迫不及待地進行試彈而沒有耐心去聽他講完。他將這一現象歸納為亞洲人學習藝術普遍缺乏足夠的耐心,癡迷于投機取巧,關注速成的方法。而這卻恰恰是音樂學習中最大的敵人!
只有真正靜下心來,對音樂如宗教般虔誠,才能真正學好音樂,感悟音樂的真諦!
這次高水平的講座給師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大家領略了德國乃至西方正統音樂教育的風韻,無不沉醉于道奇教授德國傳統專業音樂教育嚴謹、科學和生動的教學中。3個小時生動的講座給各位師生的感受是如此短暫而珍貴,對德國正統音樂教育充滿向往。
道奇教授的大師班體現德國專業音樂教育具有以下特點:
1.德國擁有嚴謹的、科學的音樂教學方法并對音樂的藝術性有極致追求;
2.情緒體驗中對作品意境與情感的理解是正確演繹作品的重要基礎與前提;
3.聲樂、鋼琴教學過程中情緒體驗的教學需要教師具備廣博的音樂文化理論知識;
4.聲樂作品演繹中不同的情緒情感表達需要科學地運用不同共鳴位置;
5.學習“海鷗鳴叫”發生法是訓練氣息與共鳴的有效途徑;
6.演唱音區越來越高時需要“關閉”,聲音像埃菲爾鐵塔一樣越高越暗越輕柔越集中;
7.聲樂演唱、鋼琴演奏中必須根據作曲家原意處理,強弱分明,意境到位;
8.元音的規范教學是學好聲樂的基礎;
9.演繹古典時期鋼琴作品節奏要工整,切忌因音型節奏的繁簡導致忽快忽慢;
10.手指控制力的訓練是鋼琴學習的重中之重,用手指彈奏而不是手腕手臂;
11.用“擁抱鋼琴”“愛鋼琴”的情感演奏,不要錯誤理解手指站牢而砸琴;
12.追求音樂作品的藝術性是學習音樂的終極目標,而不是作品難度與數量;
13.音樂作品的學習是先藝術后技術(根據藝術作技術處理),技術永遠都為藝術服務而不能相反。
14.學習音樂需要足夠的耐心與對藝術的虔誠;
通過道奇教授大師班聲樂、鋼琴教學,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嚴謹的、科學的、極度追求藝術性的高水平德國音樂教育!使我們對德國音樂教育產生了極度的崇拜與向往之情!相比之下,我國專業音樂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得到了明顯的體現,有利于我國專業音樂教育教學領域的完善與水平的不斷提高!
注釋:
1.BEL CANTO:意大利文,原意為“美好的歌唱”。西方對Bel canto的理解指的是由作曲家羅西尼(R ossini)、多尼采蒂(Donizetti)、貝利尼(Bellini)等人那個時期的作品和歌唱藝術,它包括了那個時期歌唱的風格、技巧、內容、形式以及歌唱方法。這里指一種以發聲洪亮圓潤為特點的傳統唱法,即美聲唱法。
[1]世界著名音樂家H elge D orsch教授到我校講學[E B/O L](2016-04-05) http://yyx.sgmtu.edu.cn/info/1011/1273.htm
[2]德國指揮家Helge Dorsch鋼琴聲樂研修班[EB/OL](2016-03-05)http://365jia.cn/newshop/news/24922/news_id/43165
[3]謝嘉辛,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2):50.
余飛,音樂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藝術與教學,音樂教育學與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