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靜 (南京藝術學院 210000)
來華留學生通識課程的研究——以南京藝術學院為例
顧靜(南京藝術學院210000)
在中國教育部提出“留學中國”計劃之后,來華留學生的數量一直呈現穩步上升趨勢。除了專業課程,對留學生的通識教育也直接影響到留學生的學習效果。本文就南京藝術學院當前留學生通識課程設置為例,探索來華留學生藝術類通識課程的培養和設置,以期提高留學生通識課程培養質量。
留學生;通識課程;課程設置
本文為2016年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藝術類留學生通識教育課程研究”(項目批準號:2016SJD880016)的成果之一。
為加強全球人才市場競爭的實力,按照國際化標準培養人才,最重要的舉措之一就是促進以國際學生和高層次人才為主體的學術和文化交流。為此,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進一步擴大外國留學生規模。增加中國政府獎學金數量,重點資助發展中國家學生……不斷提高來華留學教育質量。”教育部還提出到2020年,來華留學生將達到50萬人。巨大的來華留學生規模對現有的中國留學生課程設置提出了新的挑戰,也不斷促進學校探索出更適合來華留學生的課程設置。
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專業教育的培養之外,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體現主要就是通過通識教育完成的。它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寬廣的多學科學習的視野,是一種發展心智水平、公民基本行為以及實踐能力的教育,包括了多種教授形式。
目前中國高校的通識教育一般通過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形式來完成,其中必修課一般涵蓋了外語課、政治理論、計算機、大學語文、高等數學等基礎知識課程,另外還會根據專業的特點安排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而選修課一般旨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以人文科學、自然科學、文化、體育、藝術等課程為主,并通過文化講座、社會實踐和社團活動等形式拓展通識教育的學習。
但是,縱觀中國高等院校的通識教育設置,不難發現當前的通識教育主要以基礎性理論類課程為主,缺乏系統性、連貫性,沒有全面、清晰的教學體系和知識網絡。有些課程在推行過程中甚至出現了講授的內容與時代以及學生學習生活脫節的情況,淪為混學分的一種工具,違背了開設通識教育的初衷。
目前的留學生特別是學歷生教育,大部分高校都采取了趨同化管理,即留學生和中國學生插班上課,共同學習和生活。教育部對學校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要求是:將政治理論相關課程替換成中國概況和中國語言與文化,外語課可以不作為必修課程,但需要補充相應的漢語課。以南京藝術學院的留學生本科培養計劃為例:中國學生畢業要求中公共必修課一共包括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體育、文學、外語(英語或日語)Ⅰ、英語(英語或日語)Ⅱ、藝術概論、信息技術共10門課,總計33個學分,留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則根據留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文化背景調整為中國概況、中國語言與文化、藝術漢語、現代漢語Ⅰ、現代漢語Ⅱ、信息技術共6門課總計13個學分。在培養的過程中,留學生通識教育課程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語言仍是最大的障礙
留學生的通識教育課程都是漢語授課,尤其又牽涉到大量專有名詞,這與留學生之前語言補習階段學習的漢語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加上一般學校擔任留學生通識教育課程的老師都是為中國同學上課的老師,缺乏給留學生上課的經驗與技巧。因此語言的理解成了留學生學習通識課程的最大障礙。
2.課程間區分度不夠明顯
留學生普遍對中國歷史和風土人情這兩塊內容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但是根據目前的教學安排,《中國概況》《中國語言與文化》這兩門課程盡管在教授的側重點上有所不同,但是在內容的安排上還是會出現重復的現象。對部分留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加深記憶的過程,但是對有些同學來說則是一種機械的重復,他們希望學習更多樣化的知識。
1.安排有留學生管理經驗的老師教授留學生通識課程
留學生的學習具有特殊性:他們對中國基礎知識、基本國情和社會文化了解較少;漢語水平普遍不高、專業知識基礎較弱,針對留學生的這些問題,南京藝術學院正逐步安排有留學生管理經驗的老師教授留學生通識課程。這樣的老師更會在上課的過程中避免可能存在的問題,增強留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目前來看,在更換了教師之后,留學生對通識課程的興趣以及學習效果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2.突出學校藝術專業特色
南京藝術學院是綜合性藝術院校,因此在藝術專業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因此學校以學生對于中國書法和漢字學習的需求為出發點,將中國書法學習融入到《現代漢語Ⅰ》的教學課程當中,極大地提高了留學生學習中國漢字的興趣,同時也為部分中國畫和中國書法相關專業的同學打好了學習基礎。學習書法的好處主要為從點、橫、豎、撇、捺等基本筆劃入手,能夠更好地幫助留學生學習漢字的組成結構,極大地提高了書寫的熟練度,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幫助留學生理解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精神。
此外,在南京藝術學院學習的留學生都須和中國學生一起完成專業課程的學習。這對留學生的漢語也是很大的考驗,即使有的同學順利通過了漢語等級考試(HSK)的6級,在專業中部分漢語名詞和與專業基礎相關的漢語知識還有著很大的缺失和學習的必要。因此,學校專門開設了《藝術漢語基礎》這一課程,針對美術、設計、音樂、舞蹈等藝術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名詞進行說明,并通過講解不同藝術門類中藝術表現的形式進行經典作品的賞析,使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之后在專業學習中即將學習的藝術技巧和知識,為學生進入專業學習鋪平了道路,指引了學習的方向。
雖然進入到南京藝術學院進行專業學習的留學生都具備了漢語等級考試(HSK)的4級水平,但是這基本只能滿足學生和老師、同學們交流的簡單對話。對于難度較高的文化知識,尤其是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識,大部分留學生都出現了或多或少的困難。比如《中國概況》這一課程是針對中國地理、民族、政治制度、歷史等綜合知識的講解,在講解到政治制度、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時,如果按照課本上的內容直接進行講解,學生們普遍都表示很難理解或者出現了根本聽不懂的情況。
針對這種情況,南京藝術學院的老師也根據課本內容進行了有藝術院校特色的補充與說明:例如在講解夏商周時期的內容,不按照課本順序從社會背景和政治制度開始講解,而是從青銅文化著手,通過對不同紋樣代表的意義來向學生普及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比較容易幫助學生理解。再比如在講解到中國瓷器的歷史時,同學們只知道青花瓷這一種瓷器,對中國瓷文化的理解單一,因此老師通過對比唐、宋、元、清不同時期不同材質以及不同審美情趣的瓷器來講解社會背景的根本區別。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堂效果顯著提高。
3.提高課程的實用性
留學生特別是學歷生在中國學習的一個障礙就是畢業論文寫作。盡管在漢語教學中已經有相當多的課時用來給同學們練習寫作。但是學術論文和作文的區別還是相當大的。留學生在完成畢業論文的時候就面臨到選題、文獻搜索與選擇、綜述、開題報告撰寫、論文格式規范等一系列的問題。雖然有導師可以幫忙協助,但是留學生還是希望可以系統學習到學術論文的寫作規范。針對這一情況,南京藝術學院正在準備著手開展專門的學術論文寫作培養課程,希望借此減輕導師在指導留學生論文寫作中的負擔,同時也幫助留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通過對留學生通識課程現狀的研究,發現近幾年來我國對通識教育研究的重視程度在不斷提高,但是對來華留學生這一特殊而重要的群體來說,通識教育仍然有很大的改革和提升空間。從南京藝術學院留學生通識課程教育的設置來看,學校已經認識到來華留學生的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并且在設置上根據學校的特色和學生的需求在不斷的調整以滿足教學的需要,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高素質的知華、友華、愛華的留學生,豐富和完善中國的留學生教育體系。
[1]趙惟一.我國高校來華本科留學生的通識教育調查分析——以江蘇省四所院校為例[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
[2]張曉杭,王秀華.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過程中教育問題分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3]李曼麗,汪永銓.關于“通識教育”概念內涵的討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