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萬雄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404100)
表演本科教學的特殊性與教學保障
高萬雄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404100)
全國開設表演專業的院校已逾百所,除了少數傳統藝術院校,大多是在綜合院校或獨立院校內開設。這些表演專業往往被忽視了其特殊性,演變成“似是而非的表演專業”。本文通過討論表演藝術的特性與表演專業教學的特殊性,說明專業特點不同不應該統一其教學與管理的方式。表演藝術的教學非課本教學,在教學設施與設備的配備上如有缺失 將無法正常教學,不僅對學生的學習與成才產生嚴重的影響,還會阻礙學校的專業建設與專業發展。
表演;本科教學;特殊性;教學保障
近年來影視藝術類考生在龐大的藝考大軍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他們大多具有漂亮的外表、獨特的氣質、張揚的個性,相比其它藝術類考生更為顯眼。據資料統計,截止2016年,全國開設表演專業的本科高校已經達到102所之多,其中藝術類院校31所,其余的都是設立在綜合型大學和獨立院校之中。
這些設立在綜合型大學和獨立院校的表演專業,往往在教學與管理上與其它專業相統一,容易忽視表演專業的教學特殊性與教學保障。
1.表演藝術的三位一體性
表演藝術是一門三位一體藝術。它不像是繪畫用筆、紙、顏料創作出作品傳達畫家的審美或對事物的理解,也不像電影用攝影機拍攝出影像來表達導演的創作構想。演員是表演藝術的創作者,又集創作材料和創作工具為一身,最終完成表演任務創造出角色體現在演員身上。簡單的說,表演藝術就是演員運用自己的思維和情感、聲音和肌體動作來進行藝術創作的一個藝術門類。
因此,表演本科招生考試也可以說是在對表演藝術創作材料的選擇。各個院校的招生考試對考生的喜好偏向可謂風格各異,有的特別看重外在形象,有的看重個性,有的在乎文化內涵。總結起來對表演專業考生的要求無外乎“有聲、上相、內涵深、個性鮮明”。
“有聲”,是說考生的嗓音條件要好,聲音要響亮圓潤、持久達遠、要有穿透力。“上相”,是說考生的形象條件。北京電影學院的招生要求中明確寫到,“長得漂亮當然很好,但是生活里的美并不等于藝術形象的美。藝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別是生動、真切的銀幕形象,是體現著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理想、愿望、意志和愛憎,同時,也反應著當今社會大眾審美趨向的。電影藝術家總要給自己喜愛的人物,找到一個理想的外形和生動的面貌。這種外形的面貌反映著角色的獨有的氣質和性格,并能給觀眾一種賞心悅目的美感,為觀眾認同的共鳴。所以選擇那些符合角色性格和氣質,但同時外形和容貌又很美的演員來飾演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始終是‘……生理和社會的要求的一種表現’(匈牙利電影理論家貝爾?巴拉茲語)。這也是電影表演專業招生中首先要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總之,對形象的要求從根本上講是要有特點。”“內涵深”是對考生文化內涵的要求,因為演員表演技巧背后是文化底蘊的支撐。“個性鮮明”是對考生獨特氣質與個性的深層次要求。
表演藝術的三位一體性決定了學生的選拔不同于其它學科,也正因為如此特殊的選拔方式,使得表演專業的每一個學生都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和各異的培養方向,這決定了表演教學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對教師就有更高、更嚴格的要求。
2.表演教師的專業性與教學的特殊性
表演藝術的學習本身是啟發靈性和悟性的過程。表演教師在教學時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要從他們的第一自我到角色的第二自我,都是在對人進行研究,而人本體就是極為復雜的。因此表演教學中沒有標準答案,教師的評判標準就是最為重要的參考答案。
從招生考試開始,考官的選擇標準就表現出極大的差異,前面提到各個院校的招生考試對考生的喜好偏向,其實也是作為考官的教師的喜好偏向,同一個學生,不同的考官可能給出完全不同的評價。進入教學過程,教師選擇什么樣的教材與練習材料、如何處理,對表演練習的肯定或否定處處體現著差異。教師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認知自己、解放自己,然后理解劇作與人物,進入第二自我的角色。可以這樣說,表演教學的過程是教師憑借自己的感覺認知來引導和啟發學生的靈性和悟性,是通過師徒相傳加上教師自身的經驗提煉來傳承的方法和技巧,同時也是評判學生進步或是不足唯一的依據。這與其它任何專業知識技術傳授的方式完全不同。
可見,教師的個人修養、審美能力、欣賞水準甚至品格德行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傳遞給學生。在與學生共同進行的創作中必然包含著教師的個人因素,甚至摻雜著不該有的感情因素,比如對某個學生的偏愛,或是對某種情感表達的憎惡等等。表演教師要具備較高的鑒別能力與公平公正的態度,方能獲得學生的信任與好感,便于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學習有了熱情,才有可能接受教師的引導和啟發,反復排練和回課,才有可能在靈性和悟性上爆發,找到表演感覺。
專業性較高的表演教師才能應對如此復雜的感覺教學,這說明表演教學的特殊性同時,也對教學的保障提出了要求。
1.小班制教學
各個開設表演專業的高校目前都是進行小班教學,這是表演教學特殊性所決定的。除了教學方式不同于其它任何專業,教授的內容也不僅僅是知識技術類,而更重要的是表演感覺。小班制教學才能夠讓教師對每一個同學因材施教。
在筆者所執教的2015級表演班中的一位女生,因為在參演的電影中飾演了一位溫柔善良的中年婦女,回到班級后也總是飾演溫柔善良的媽媽奶奶類角色。于是我對她個人提出要求,一定要從這類角色中擺脫出來,嘗試別的不同類型角色。通過我的鼓勵與引導,飾演了《原野》中的金子,得到了新的鍛煉,解放了自我。如果大班教學,教師無法顧及到每一個同學,教學的結果必然失敗。
2.教學小組
據了解,由于優秀師資的缺乏與傳統的管理機制,大多高校的表演專業都是一位教師負責一個班級的教學,而傳統表演院校以及注重表演專業建設的院校,都是采用兩到三名教師組成教學小組的教學配備。
教學小組的好處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學小組可以通過教研更全面的掌握學生的個人情況,便于更好的因材施教。同時,對教案教法有一個更科學的設置。其次,教學小組成員可以利用各自的長處分階段教學,或是在分組教學中也可以更有效的推進教學進度。第三,由于教學小組成員的多元化,通過教研可以減少評判的差異,更有利于學生對模糊標準的把握。第四,學生可以接觸更多的教師,與不同的教師進行教學合作,接受不同的個人教學差異,不至于造成學生創作風格的單一化。
3.教學設施與設備
表演教學不是課本教學,一方講臺、一塊黑板或是一套多媒體設備就可以完成教學任務。表演教學是實踐教學,在舞臺表演學習階段,需要全套的教學積木和屏風、各種裝飾道具和手執道具以及各類服裝;在鏡頭前表演學習階段,需要攝影機、搖臂、軌道、錄音機、話筒、調音臺等一系列拍攝器材和錄音器材,以及相應的拍攝實景。除此之外,為了演出的需要,設施較為齊全的劇場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些教學的設施與設備不僅需要配備,而且需要有相應的專業人士對其進行管理與維護,拍攝錄音器材還需要提供使用指導。
試問目前有多少開設表演專業的高校,配備齊了這些教學設施與設備?
4.校內合作與校外合作
在102所開設表演專業的本科高校中,幾乎都同時開設了導演、攝影、廣播電視編導,戲劇影視文學等影視類其它專業,然而各個專業之間合作的緊密度參差不齊,有的院校影視類專業之間,各搭各的臺各唱各的戲,不僅有礙學生學習與實踐、而且不利于專業建設與發展。
影視制作本身就是一項講究團隊合作的工作,導演組、攝影組、演員組、美術組、服裝組、道具組、燈光組等多部門通力合作方能完成拍攝。在學生學習期間,除了本專業課程與實踐之外,與其它專業學生合作完成如微電影、視頻短片的拍攝制作,不僅增加了實踐經驗,也培養了團隊精神。
一年一度的畢業大戲可謂是表演系為全校師生奉上的戲劇大餐。表演專業的老師和學生們共同努力,用了一學期的時間來準備,心血之作誠意滿滿,觀眾反映熱烈。然后,不論這些學生話劇多么精彩,也僅僅是在學校內部演出兩場就作罷了,可謂是“自娛自樂”。如果可以開展校外合作,與當地劇院劇場或是企事業文化單位對接,讓學生話劇走出校園,走到群眾當中去,不僅能讓學生增加演出經驗,不辜負師生們一學期的辛苦排練,還可以提升學校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5.外出實習
由于表演專業是實踐教學學科,多次的外出拍攝實習是必不可少的。
從我多年教學與劇組工作經驗得知,絕大多數表演本科高校學生缺乏實習機會,也正是由于此種缺乏,高校方面病急亂投醫,不遵循表演藝術專業學習規律,一旦有機會甚至派遣一年級或二年級的學生前往。殊不知這些學生在沒有找到表演感覺掌握表演技巧、尚不懂得面對導演的制約,既受限制又不受控制的創作方法之時就去參演,往往會淪為導演的活道具,如果備受差評,不僅給學生極大的心理創傷,對其學習的積極性是嚴重的打擊,還可能會給學校帶來不良的影響,毀壞聲譽。
傳統表演院校的做法值得借鑒:學生的公共課程安排在兩年半內全部結束,專業課堂課程兩年半,實踐課程一年(包含鏡頭前表演和畢業大戲)。學生在校至少兩年半的課堂學習之后,方能外出實習。不但保證了學生實習的效果,又能保證學生完成學業。北京電影學院部分教授甚至提出三年課堂教學后再放學生外出實習,目的也是希望學生在結束鏡頭前表演課程后再外出實習能更好的適應拍攝和更好的完成表演任務。
另外,院校為表演專業的創作實踐活動提供更多更好的條件也是保證教學質量提高的另一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