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雅 (中原工學院機電學院工業設計系 450002)
關于工科類工業設計專業產品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的思考
蘇 雅 (中原工學院機電學院工業設計系 450002)
產品設計基礎課程是培養學生具有產品設計能力的專業基礎課程,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但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是按藝術類而非工科類學生設置,所以必須通過課程教學改革,找出一條真正適合工科培養模式的道路,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審美及實際操作能力,為日后產品設計的專業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產品設計基礎課程;課程教學改革
產品設計基礎課程是工業設計類專業在大學一年級或二年級上期設置的一門重要的設計課程,是一門對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專業基礎課程。它是從構成走向設計的過渡課,主要是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形態創造的基本規律以及產品的形態和功能、結構、材料等其它要素之間的關系,并學會應用形態創造的基本規律以及創新形態的方式方法,提高學生對產品簡單形態形態和復雜形態的感知水平,鍛煉學生對產品形態的塑造能力。
1.缺乏設計想象與創新
目前大多工科院校的工業設計專業都是在機械設計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專業也基本設置在和機械專業相關的學院中,因此在招生過程中就會出現認識上的誤區:工業設計就是在了解機械工程原理的基礎上再學會畫出外觀,那只要把機構、材料、人機工程、表現技法等課程學好,學生就能成設計師了。這種想法其實是非常錯誤的。 因為和其它設計學科相同,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習也必須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與想象力,這才是學習設計的靈魂,沒有它,學習的知識和技法再多也起不到任何作用。而創造力和想象力,恰恰是工科類學生最欠缺的東西。
2.造型能力普遍較弱
工業設計工科類專業的學生都是從報考理科的高考學生中按照高考分數的高低錄取的,之前普遍都沒有任何的美術專業基礎,沒有接受過任何有關造型的訓練,所以他們對于造型的把握、理解能力較弱。產品造型設計基礎這門課程,是對學生造型能力的大考驗,如果對形體的理解很差的話,這門課程就無法很好地進行。
3.邏輯思維能力較強、對美的感知感相對較弱
工科學生由于長期以來注重培養的是邏輯思維,因此養成了理性思維的方式,思考問題、思維構成都比較冷靜、條理化,對于生活中美的感受和積淀很少,這是一個長時間積累的問題,無法通過短暫的教學過程彌補。
1.教學內容和方法沒有針對性
目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工科、藝術類工業設計專業的產品設計基礎課在授課內容和方法上采用的大綱和教案是相同的,作業要求也是相同的,在教學方法上也沒有進行特殊的區分,讓沒有任何繪畫基礎的學生去高質量地完成產品的造型設計,對工科學生是很困難的,學習過程中也會遭受很大的打擊。
2.過于重視技法的表現
由于學生的手繪功底較差,對于看慣高質量圖紙的教師來說,學生表現的東西往往是還沒看內容先看畫面,就要被打回重做了。因此,本來應該是培養三維造型能力,空間創造能力的產品設計基礎課程,因為學生的設計草圖難看,有些教師很容易就忘記了本門課程的教學重點,轉而在設計草圖的繪制上開始要求學生,產品造型基礎課自然淪為設計速寫課,失去了設計基礎課程學習的意義。
重視技法表現另一個存在的問題,是學生的造型能力弱,教師往往更加注重對學生造型能力的提高,而忽視了對他們藝術思維、審美認知的培養。整個課程貫徹始終的是電腦、馬克筆、圖紙以及各種模型的制作材料。造不出型,臨摹型,手繪不行,用電腦表現┄這樣的結果,是學生通過集訓,造型的能力得到了一些提高,可是到了三四年級,由于創作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的缺失,依然不能獨立完成產品的設計。
1.改變傳統的表達方式
在傳統藝術類學生的教學中,基礎形態的創作都是先從sketch入手的,學生通過草圖和老師溝通,經過修改后完成草圖方案,然后通過計算機模擬三維造型,最終制作實物模型。而對于工科生來說,設計表達能力本來就差,還沒有將腦海中的形式順利表達出來的能力,這樣做會大大減弱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在教學初期,可以允許他們不用草圖而用紙、油泥、泡沫等材料制作模型來直接表達自己的構想。這樣不但能夠增強其對空間的理解,又能消除他們的畏難情緒。
2.利用工科生本身優勢,增強對產品內部結構的認知
工科生的優勢在于思維嚴謹,條理清晰,對機構結構的認知能力優于藝術類學生。因此,增加學生的實驗學時,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在實驗室,通過拆卸各種機械產品或電子產品來增強產品結構、機構的認知,這對三四年級學習產品設計有非常重要的幫助。
3.注重學生感性思維培養以及審美素養的提高
基礎設計課程更要“走出去”,課程時間較為充裕的情況下,可以帶領學生多去感受生活、文化、社會和歷史。產品設計的考察地點未必一定是在產品的賣場,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研究古代的經典設計,比如博物館里各個時期器物的特點,和本地的環境,當時的經濟與人們的生活狀態的關系。理解這些器物的形式,絕對不是看到的一種表面的型,而存在于特定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生活形態乃至文化、倫理等的基礎之上。基礎訓練在體驗中進行會讓工科學生增加學習興趣的同時,對他們能夠更深地認識人文精神和社會歷史方面問題對設計的影響也會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4.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能力
學生的設計創作源泉,離不開對生活的觀察。就目前國內的教育來看,工科學生在大學之前的生活基本都是簡單的三點一線,繁重的課業壓力讓學生僅應付題海就力不從心了,哪里還談得上觀察生活,體會生活呢?可是工業設計對于設計師的要求恰恰是你必須擁有敏銳的觀察力,對生活各種細微處有敏感的反應,對習慣單調生活,喜歡任何事情都能夠像套公式一樣去解決的工科生來說,這種生活方式的轉變是巨大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要留給學生仔細觀察、思考的時間。比如讓學生學會寫觀察日記。日記的內容可以是花草蟲魚,也可以是生活物品,抑或是在街邊商場一些行為現象的記錄,都可以隨時記錄。
5.培養學生對于形體的感受能力
世界上自然物和生物的形都是有機的,它絕對不是對稱的,可以找出一些專門的訓練題來訓練學生對于形體的感受。比如用A4復印紙創造一個立體的型,使此型變換多個角度,讓學生觀
察,并記錄他對不同形態的感受。這種類似的訓練方法可以加深學生對于形體的理解,然后在制作模型強化他們對形態的理解能力、把握能力、控制能力、表達能力。造型的變化要求同學做出來,而不是畫出來。通過訓練學生的眼力、手力,達到對形體的把握程度。
6.任課教師在教學方式上需要改變
工科類產品設計基礎設計的教學方法還需要不斷創新。工科學生普遍靦腆害羞的性格,要求課堂教學必須更新教學手段,開展情景教學,活躍課堂氣氛。互動式教學,課下DV拍攝、課堂交流等方式都利于工科學生消除緊張情緒,積極參與學習。另外,多引導學生觀察機械類、科技類產品,引起他們對產品的興趣,也對消除專業學習的畏難和抵觸情緒有一定的幫助。
文章的觀點主要結合了對于工科類產品設計基礎的教學實踐。雖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會有新的問題出現,但是筆者今后將不斷地關注和把握更多的工科類產品設計基礎教學改革的新動向,突出專業方向,不斷地探索、研究,逐步地完善適合該專業特點的、科學的設計教學手段。這樣才能使工業設計專業工科類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和更大的影響力。
[1]湯軍.工業設計造型基礎[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邱松.造型設計基礎——工業設計系列教材[M].清華大學出版,2005.
[3]谷彥彬.設計思維與造型[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
蘇雅,大學本科,講師,研究方向:工業設計,從事的工作: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