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仕姣 方 明(通訊作者) (南華大學 421001)
高校藝術類專業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對策探析
陳仕姣 方 明(通訊作者) (南華大學 421001)
當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斷深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媒介。高校作為發展教育的重要載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應該承擔重任。而藝術類專業有著藝術教育和文化教育的雙重優勢,更應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高校藝術類專業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是藝術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教育;藝術類專業
1.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包括:音樂、舞蹈、語言、文學、禮儀、習俗、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人”而存在,具有世代相傳的特點,并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的創新,使廣大群眾得以認同和尊重。非物質文化為教育提供大量的知識來源,同時非物質文化的傳承需要通過教育這一途徑得以實現。社會和學校大力宣傳和普及,文化傳承人對外界的授課等都是一種教育。
2.高校藝術類專業:高校藝術類專業包括:美術類、音樂類、舞蹈類、廣電、影視、戲劇類等專業。其中美術、音樂、舞蹈、戲劇等專業與非物質文化關系緊密。在專業教育上許多高校追求西方教育模式,對傳統的、民間的藝術傳承教育應該引起重視。
1.有利于非物質文化傳承與發展
非物質文化是在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下產生的,每個時代審美標準不一樣,是否能讓當今社會認同,這就需要藝術教育去評判和挖掘非物質文化的時代價值及探討其藝術結構,尋找其與現代社會及現代藝術的聯系,并讓大眾產生認同感。高校藝術類專業有著藝術教育和文化教育雙重優勢,應該在非物質文化教育傳承中發揮其重大作用。中國的藝術要走向世界必須傳承和發展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2.有利于高校藝術類專業教學創新
針對中國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的明確目標,高校教育應該也要與時俱進。增設非物質文化教育課程,探討其教育模式等工作勢在必行。
3.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綜合素質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豐富的精神內涵,理想信念、人文情懷,對高校學生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學習過程中可以加強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對提高個人的道德情操,個人修養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實踐過程中也可以鍛煉人的實踐能力和分析能力,對個人的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有幫助。
近年來,我國有少部分高校對大學生非物質文化教育做出了一些努力和嘗試,例如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山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創辦的非物質文化研究中心,其中培養了很多優秀的研究人才,還開設了非物質文化相關課程。中山大學的“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批準的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之一,碩果累累。通過學習各個高校的經驗,現把高校藝術類專業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對策主要三個方面即專業設置、課程安排、隊伍建設總結如下。
1.專業設置
結合學校的原來藝術門類專業,增設非物質文化分支非物質文化專業,如美術類可增設民間美術專業或原生態美術專業等。或根據本土文化或家鄉文化特征設置相關專業。例如地方戲曲是中山大學的優勢,他們利用了這方面的優勢建立非物質文化專業。我們也可以根據社會發展前瞻來調整學科結構,比如有西藏文化研究者認為可以把西藏的藏毯、藏紙、藏式金銀器等制作技術作為人類文化等系統地納入大學教育,專業的設置也應該與時俱進。
2.課程安排
課內學習方面,課程可以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民間文化概論、民間文學、中國民間藝術、民俗學等課程作為相關藝術類專業的公共課。也可以設置選修課,選修課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主要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學質量和趣味性上有所加強。比如重慶文理學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課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另外藝術類專業音樂、美術、舞蹈這樣的傳統課程跟非物質文化課程關系密切,學生在做畢業設計、畢業創作、畢業論文等方面可以引導往非物質文化方向研究。
課外學習方面,可以在校園開展非物質文化的活動宣傳普及工作。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實地考察、調研,理論指導實踐,并可以建立非遺研究小組等。
3.隊伍建設
可以跟民間藝人合作實行“雙導師”制度,即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培養專門的教學研究人員。并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基地,校內校外聯合。比如說重慶文理學院與重慶文化廣播電視局創辦了重慶文化遺產研究學院,建設了重慶非遺研究基地,形成了非遺研究的“重慶模式”,取得很好的成效。
[1]徐金龍.大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02.
[2]牟延林,譚宏,王天祥.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當代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新路徑——以重慶文理學院為例[J].名族藝術研究,2011,06.
作者信息:
陳仕姣(1988.11-),女,漢族,湖南衡陽,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方明(1979.07-)(通訊作者),男,漢族,湖南衡陽,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地域性景觀設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4年衡陽市科學計劃立項課題(2014KS20)、2015年衡陽市社科聯立項課題(2015C008)、2016年湖南省十三五規劃課題(XJK016BGD061)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