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晨
?
中國遠洋兩度巨虧原因分析
倪晨
摘要:繼2011年104.49億元的虧損后,中國遠洋在2012年繼續虧損,高達95.59億元,連續兩年的巨額虧損,使得中國遠洋獲得了“A股虧損王”的稱號。有相關分析指出,虧損的根本原因是其管理層對企業規模的過分追求而使得自身忽略了市場中存在的種種風險。本文將從宏觀市場及其自身戰略兩個層面對中國遠洋兩度巨虧的原因進行研究,分析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了中國遠洋的巨虧,同時提出有關的建議。
關鍵詞:巨額虧損;套期保值;供求失衡
1.企業介紹
中國遠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簡稱“中國遠洋”)于2005年3月3日在中國注冊成立,2005年6月30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2007年6月26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擁有中遠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中遠散貨運輸有限公司、青島遠洋運輸有限公司、中遠航運有限公司、深圳遠洋運輸股份有限公司等子公司,主要從事集裝箱航運、干散貨航運、物流、集裝箱碼頭、集裝箱租賃和制造等業務。
2.巨虧歷程介紹
中國遠洋于2012年3月27日公布了全年業績:2012年,歸屬母公司凈利潤虧損95.59億元,而2011年,這個數字為虧損104.49億元。
中國遠洋2011年所實現的營業收入為68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806億元下降了14.516%,營業成本71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63億元增加了8.446%。實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04億,去年同期為67.7億,減少了171.7億或253.6%。中國遠洋因此位居2011年上市公司巨虧名單的榜首。
2012年,中國遠洋實現營業收入721億元,營業成本725億元,雖然營業成本還是大于營業收入,相較2011年已經有了很大的好轉,但通過報表我們發現其2012年的財務費用較2011年的財務費用多出了15億元。
中國遠洋兩度的巨額虧損引起了外界的關注與猜疑,面對外界的各種說法,時任中國遠洋總裁的魏家福給出的解釋是:全球經濟持續低迷,航運業整體虧損,并不是只有中國遠洋一家虧損。話雖如此,但從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雖然航運業整體虧損,但中國遠洋的虧損之重影響之深是其他航運企業所無法匹敵的。2011年,航運巨頭馬士基虧損6億美元,中海虧損27億元,韓國現代商船虧損3.2億美元,韓進航運虧損5億美元,中國遠洋一家的虧損等于四家龍頭企業的虧損總和,由此可見,中國遠洋的虧損十分重大。
從報表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企業2011、2012兩個年度的巨額虧損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營業收入的減少和成本的上升、高額的期間費用無法在營業利潤上得到彌補以及多出的營業外支出。
1.是什么導致了營業收入的減少和成本的增加呢?
2001-2007年是世界航運業黃金期。隨著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外商投資大幅增加推動我國經濟貿易的快速發展,對航運業的發展也起到了鞭策和積極鼓勵的作用,因此在2007年中國遠洋為把握航運市場高速發展的機遇,進一步確立領先地位,選擇了擴充船隊規模。但到了2007年,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都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此時,中國遠洋的管理層反而給出了進口貿易會持續增長的預期,絲毫沒有預見到即將降臨的危機。于是,中國遠洋在2007年前后簽訂了大量的造船和租船合同。
與此同時,世界其他的航運企業也采取了同樣的策略,大量的新船被投入使用,航運運力大大增長,但不景氣的經濟形勢所導致的貿易量萎縮使得航運運量增長不足。于是,從2007年到2012年,干散貨市場的運力增長速度都超過了運量增長速度。由此也導致了全球的干散貨市場運價的大幅下跌,波羅的海(BDI)運價指數從2007年的4500劇降至2012年的920。雖然中國遠洋采取和一系列措施來提高運量以面對不景氣的全球經濟以及加劇的行業競爭,但急劇下跌的運價還是導致了其營業收入的減少。與此同時,油價、工資這些占主要成本的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導致了營業成本的不降反升。
2.是什么構成了企業高額的期間費用呢?
通過報表我們可以觀察到中國遠洋每年的管理費用這一科目的數額總是十分龐大的,但每年變化幅度不大,可以視作企業每年的一項固定支出,龐大的管理費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企業的經營負擔。從報表我們可以看到,相較于2011年度的財務費用而言,2012年度的財務費用增加了15億元,增長了15倍。對此,其財務總監豐金華給出的解釋是:2011年公司經營現金流凈流出52億,投資現金流也呈凈流出態勢,由于數額較大,所以要增加債務規模來保證公司的持續運營,于是債務的增加導致了利息支出的增加。而財務費用大增的另一個原因是匯率損益的變動。公司大部分債務是美元貸款,2012年同等市場情況下的美元貸款利率和費率較2011年有所提高,于是再次基礎上公司的利息支出也相應的增加了許多。可見,無論是大額的管理費用還是劇增的財務費用,其根本目標都是為了維持公司的運營與發展,但船大調頭難,企業的擴張與發展是機遇的同時也是威脅。
3.是什么導致了營業外支出遠大于營業外收入?
從利潤表可以看出中國遠洋2011年、2012年的營業利潤和利潤總額之間的差值高達10億,呈現的現象為營業外支出遠高于營業外收入,所以我們對其營業外支出的明細進行了相關查詢。導致其營業外支出超高的主要原因是虧損合同,其次還有賠償金、違約金、滯納金及罰款。經過近一步的調查發現,這是由于中國遠洋為控制租入船舶的損失而選擇了支付合同相應的違約金。
中國遠洋所使用的船舶不僅有自有船舶,還有租入船舶,其中租入船舶主要為干散貨船舶。由于干散貨船舶航運市場供需已經極不平衡,干散貨運價也大幅下跌,此時的干散貨船舶閑置一方面會帶給企業大額的租金壓力,另一方面會給企業帶來額外的維護費用。于是,中國遠洋選擇了違約。這給中國遠洋帶來了兩大損失:第一,違約損失。中國遠洋2011年所支付的違約金約為5.176億元,2012年中國遠洋為此付出8.33億元。第二,虧損合同損失。中國遠洋2011年因虧損合同增加的營業外支出為14.26億,而2012年為13.72億。
從上述三個問題可以看出,中國遠洋無論是對市場的預測,對風險的應對和對企業結構的布局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問題。
2008年前的幾年,國際航運業的持續景氣導致了中國遠洋管理層的盲目樂觀,對國際經濟形勢進行了誤判,主張持續擴大規模以奠定自己的地位。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產生了極大的不好的影響,大量削減了進出口貿易,使得海運運量大幅下降。在擴張型戰略和低迷的市場行情發生碰撞時,管理層的盲目樂觀過度自信在此時促使了一場更大的失敗。
而在風險管控方面,對周期性強、市場難以預測的航運企業而言,一般會使用遠期運費協議(FFA)來對市場租金進行套期保值,通過使用期貨市場的對沖作用弱化相應現貨市場所具有的風險。航運企業的一般做法是:在現貨市場租入船舶時,在期貨市場購買空頭合約來弱化現貨市場租金暴跌所帶來的風險與損失,但中國遠洋選擇了在現貨市場租入船舶的同時,在期貨市場購買了大量的多頭合約,這對中國遠洋當時的狀況無疑是雪上加霜。
除了大幅造船租船所導致的固定資產大量積壓了資金,中國遠洋的期間費用也是很大的一塊負擔。船隊的大幅擴張,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支付船舶的購買和租用,維持企業的運營,另一方面企業必須增加更多的勞動力來配合企業的大規模。于是,管理費用的不斷提高,增加的負債所導致的大幅攀升的利息費用,匯兌差異導致的更多的利息費用,都成了中國遠洋肩上的一塊大石。
綜合以上種種原因,我們可以歸結在一起,即管理層對市場的誤判,對風險的忽視導致了企業不斷擴張這一發展決策,也導致了企業的兩度巨虧。
1.增強風險意識
從眾多上市公司的案例可以發現,企業的投資失敗、決策失誤很多時候都是來源于對風險的認識不足,或對風險的估計出現偏差。當風險來臨時,企業應具有足夠的防范意識,盡可能的通過各種手段和措施來幫助將企業的損失降到最低,而不應當天真的認為風浪只是一時的,風雨過后總能見彩虹。對周期性強的企業而言,不同的階段應采用不同的應對策略。
一般我們將企業在經營活動中面臨的風險分為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根據兩個風險間逆向搭配的理財原則。而中國遠洋這一方面造船租船并在期貨市場購買了多頭合約,加倍的增大了經營的風險,在另一方面,企業又大量舉債以維持企業的持續經營與擴張,這增加了企業的財務風險,這兩者的結合,導致了企業整體風險的大幅提高,導致任一風險的發生都能導致企業發生財務危機。所以,增強風險意識對公司發展而言是必須的。
2.改進企業業務結構
在中國遠洋的兩度巨虧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干散貨航運業務的巨虧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企業的兩度巨虧。從中國遠洋的業務結構我們可以看出,集裝箱業務和干散貨業務占據了中國遠洋的近85%的業務,業務相對集中會導致企業的部分業務就決定了企業的整體盈虧。于是,在干散貨航運業務不景氣的那幾年,企業的虧損也來的突然和直接,就算其他業務能提供利潤也扭轉不了主要業務所導致的虧損大勢。
所以對于業務相對集中的企業,管理層應想辦法對企業業務進行相應的調整和瘦身。隨著企業的不斷擴張與發展,應當將資本進行多元化的配置,在把握住優勢的同時也要盡量發展其他業務來分散風險。
參考文獻:
[1]李秉成,尹行.企業應注意控制風險避免過度投資-中國遠洋兩度巨虧分析.財務與會計,2014.03:28-30.
[2]宋佳.企業虧損案例分析-以中國遠洋2011年度巨虧為例.財政監督,2013(2):69-74.
[3]馬霖.中國遠洋巨虧之謎.中國機電工業,2013(5):48-52.
[4]張寒玉.中國遠洋巨額虧損案例分析[D].[碩士學位論文].沈陽:遼寧大學,2014.
[5]周忠輝,戴雪瓊.我國國際航運行業應對周期性危機的財務戰略研究-基于中國遠洋“A股虧損王”案例.商場現代化,2013 (28):191-192.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