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洪登
?
高管變更、盈余管理和企業業績
辛洪登
摘要:高管變更和企業業績之間的關系總是具有相關性,現有的實證研究表明高管變更前后企業業績會出現較大的波動,現有文獻普遍認為實現高管變更后的企業往往采用盈余管理的方式來調節企業業績。
關鍵詞:高管變更;盈余管理;企業業績
企業高級管理人員變更一直以來都受到國內外理論界的高度關注。高級管理人員在企業戰略規劃、財務經營、以及企業文化構建過程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高級管理人員的變更是企業治理的重要內容,是理解約束經理人的關鍵變量。以往研究表明企業的股權性質、外部監督、大股東變更、經營業績、高管的政治關聯度等因素對企業的高管變更具有重要影響。在國內主要研究文獻中高管變更一般指董事長或總經理的變更。
目前國內文獻研究中有一下幾種主流分類方法。龔玉池(2001)以所變更的董事長或總經理是否繼續留在董事會為標準,將繼續留任董事會的變更稱為正常變更,將未留在董事會的變更稱為非正常變更。將高管變更分類為正常變更和非正常變更也是國外在此研究領域的主流分類方法。Dedman(2003)認為正常變更是指與當事人自身公司管理行為或決策無關的因素導致其職位發生變化的情況,而非正常變更則指當事人的管理行為或決策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其職位變動的情況。朱紅軍(2002)認為龔玉池的分類標準并不科學,而是依據高管變更次數,將高管變更分類為在研究期限內的一次變更和多次變更。同時為了區分董事長還是總經理誰在上市公司中占據主導地位,還將高管變更分類為董事長變更和總經理變更。由于將總經理和董事長僅僅分為董事長變更和總經理變更的不合理性,朱紅軍(2003)將高管變更分為董事長單獨變更,總經理單獨變更以及董事長和總經理同時變更三類。不同的分類標準對于后續研究有著不同的影響。
作為公司治理的重要內容,國內外已有大量文獻對公司業績與高管變更的關系問題進行研究,研究主要分為兩個方面;1公司業績是否會影響高管變更,2高管變更是否影響公司業績。關于這兩個方面的研究在國外有三種較為成熟的理論。第一種“經理能力假說”,該假說認為劣質績效導致高管更換,反過來高管變更后公司績效績效會有提高。第二種是替罪羊理論。該理論認為高管變更對于企業業績并沒有實質性影響,被更換掉的主要高管只是替罪羊,即使更換后的績效有所提高也不是由于更換所導致的。第三種是惡性循環理論,該理論認為更換后的新任經理人會打亂組織內部的行為模式和組織關系的非正式網絡,從而增加了不穩定性和模糊性。新的政策會使重構主要關系網絡變得必要起來,同時因為在變動后而保留不動的組織成員會擔心安全感、地位以及權力等的喪失,所以不會全力以赴地投身于工作中,這些都可能導致績效向更壞的方向發展。
不同的分類方法導致的研究結論也有一定差異但也有交叉點,總體而言研究都是表明高管變更和企業業績顯著負相關。龔玉池(2001)通過對1995-2000年中國上市公司高管變更情況數據的實證分析表明高層更換的可能性顯著地與公司績效負相關,特別是用經產業調整后的收益率度量公司績效時。非常規更換與資產收益率、負營業收入顯著負相關,但與股票超額收益并不顯著相關。宋德瞬和宋逢明(2005)在對1993年以前上市的國有控股企業在1993-2003年間董事長變更事件的實證分析表明,國有控股企業董事長免職與公司績效惡化正相關。控股股東對于董事長的考察以長期績效和相對績效(相對于前任的公司績效)為主。由于董事長免職本身也被定義為高管非正常變更,因此這也說明公司業績與高管非正常變更呈顯著負相關。朱紅軍(2002)通過收集我國上市公司的有關數據,在回顧相關研究文獻之后,首先將高管人員的更換分為不同的類別,以檢驗不同類別的高管人員更換與經營業績之間是否會呈現不同的關系。這些不同的類別包括一次更換與多次更換、董事長更換與總經理更換。然后,通過采用回歸分析的方法,加入控制變量進一步檢驗了經營業績與高管人員更換之間的相關關系。研究結果發現,不同類型高管人員更換的公司表現出顯著不同的經營業績變化趨勢。但是,從總體來看,低劣的經營業績能夠對高管人員的更換產生顯著的影響,但是高管人員的更換并沒有在短期內對經營業績產生明顯的促進作用,只能帶來顯著的盈余管理。王永海和胡濱(2007)研究發現企業經營業績只和董事長總經理變更存在相關性。這一結論表明,對于董事長與總經理同時變更的企業,經營業績是其主要影響因素。
由此可見,目前國內文獻在研究高管變更與企業業績關系時由于分類的不同,得出的結論有著較大的差別。首先朱紅軍雖然分類,但是得出的結論是高管變更和企業業績顯著負相關。但是在王永海和胡濱認為朱紅軍的結論有失偏頗,其結論中的顯著負相關是由于董事長和總經理同時變更引起的,只有董事長和總經理同時變更才與企業業績負相關。基于同樣的理由我們可以懷疑王永海和胡濱結論中董事長和總經理同時變更與業績負相關也可能是由于董事長和總經理同時非常規變更才引起的。對于高管變更的分類各有優點,但是在談論企業業績和高管變更關系過程中,基于委托代理理論和公司治理相關理論,我們認為將高管變更劃分為高管正常變更和非正常變更更為準確一些。
此外,龔玉池(2001)研究表明高管常規變更對于企業經營業績并無顯著影響,而非正常的高管變更對公司業績的影響只在短期內有效而長期是無效的。這也說明高管變更對公司業績并沒有提升效果。朱紅軍(2002)認為企業業績低劣是高管變更的重要原因,但是高管的變更并不能改善公司業績,帶來的只是顯著的盈余管理。
上述研究表明了高管的變更對于企業業績并沒有實質性影響,但是企業業績的變壞很可能促使高管變更情況的發生尤其是高管非正常變更情況的發生。
高管變更和盈余管理一直是理論界關注的焦點。目前國內有關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數集中于研究盈余管理動機,特別上市公司在進行股權融資時。近年來不少學者在研究高管變更和企業業績關系時探討的中間變量就是盈余管理。他們認為高管變更后通過盈余管理方式使得企業變更當前業績迅速變差,將責任歸結于前任,這種情況尤其體現在高管發生非正常變更當年。在當年實現業績變差之后幾年企業業績逐步好轉,以此來保全自己的職務獲取更高的薪酬。朱紅軍(2002)通過對1993-1998年間我國上市公司高管變更的數據進行分析認為,企業高管變更并不能顯著的改善企業當年的業績,只能帶來盈余管理等行為。杜興強(2009)通過對2001-2006年我國A股發生高管變更的上市公司數據進行分析認為高管變更會導致顯著的負向盈余管理,而且當繼任者來自于外部時,這種現象更為顯著。李彬、張俊瑞(2013)通過對1998-2010年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表明;中國上市公司存在真實活動盈余管理,常規變更屬于自然接替,發生盈余管理的概率較低。但是高管發生非常規變更時真實活動盈余管理程度十分顯著。
企業盈余管理活動可以分為應計項目盈余管理活動和真實活動的盈余管理。之前研究普遍表明高管變更之后進行的盈余管理主要采用應計項目盈余管理來實現。應計項目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利用會計政策選擇和會計政策估計變更來實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實證研究文獻表明企業開始通過真實活動來進行盈余管理。鐘子英等(2012)通過對于我國上市公司1994-2010年上市公司數據的實證分析表明;由于我國會計制度的不斷發展和法律法規的不斷健全,近年來上市公司很少通過應計項目的手段來進行盈余管理,越來越多的公司通過進行真實活動來實現盈余管理的目的。當前任高管因業績不佳而被解聘(非常規變更)時,離任高管有顯著調增真實活動盈余的行為,雖然綜合來看繼任高管上任當年沒有顯著調減真實活動盈余的行為,但次年卻有顯著調增真實活動盈余的行為;而在高管并非因業績不佳而卸任(常規變更)時,并沒有發現顯著的真實活動盈余管理。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