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
簡析文化與中國崛起
李娜
摘要:本文闡述了文化對中國發展起到的至關重要的影響,總結說明當代中國文化所面臨的問題和困境,提出中國崛起的關鍵是文化崛起,我們應該將文化建設放在中國崛起進程中的首要位置,提高中國文化自信,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和文化市場建設,以此來促進文化崛起,進而推動中國崛起。
關鍵詞:文化;中國崛起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巨大飛躍,但同時,我們也要正視出現的各種問題,在發展上,學習他國的經驗和長處,謀求中國的偉大復興之路。中國的崛起不僅僅在經濟、軍事上,更在于文化的軟因素,要將文化實力的提升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悠長歷史,文化脈絡綿延不絕,這與我們民族強大的文化根基密不可分。
春秋戰國時代出現許多思想家,形成百家爭鳴的格局。儒家學派、道家學派、墨家學派、法家學派等,這些學派的思想為中國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根基,推動了國家向封建主義社會的發展。秦漢時期,儒學發展起來。秦朝用“焚書坑儒”的做法,鉗制人們思想,維護中央統治,這種做法遭到文人的反對。漢朝時期,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國家的正統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清朝中葉之后,中華民族陷入文化以及封建制度的泥潭,閉關鎖國的盲目自大使我們失去了文化自我更新和發展的動力,開始漸漸的與西方國家拉開距離。1840年鴉片戰爭,揭開被侵略的序幕。面對民族危機,一些先進愛國志士嘗試過很多探索。以“自強”和“求富”為主張的洋務運動最終失?。晃煨缱兎ㄔ獾椒饨▌萘Χ髿ⅲ晦Z轟烈烈的辛亥革命,其成果被袁世凱竊取。分析這些探索最終失敗的原因發現,僅僅靠學習模仿國外的技術、制度并不能改變中國。之后,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的新文化運動激發了全國人民追求新思想的熱情,促使人們掙脫封建思想的桎梏,為救國探索出一條新路,中國開始了文化革新的漫長過程。最終,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人民擺脫了侵略,建立了新中國。
時代不同,所要求的文化思想便不同。在國家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與時俱進,拋棄那些文化糟粕,保留文化精華,保持文化不斷更新,讓文化成為國家發展的動力。
(一)西方文化的威脅
近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擴張,不僅僅體現在軍事上,同時也體現在文化上的擴張。美國好萊塢大片一上映,便在國內引起轟動,電影票房成井噴式上升。電影所傳遞的自由、平等、個人英雄主義、美國夢等價值觀逐漸影響著我國的青少年一代;美國飲食文化也在中國蔓延,可口可樂的廣告隨處可見,麥當勞、肯德基等美式快餐備受年輕人喜愛,星巴克咖啡已經成為一種文藝、時尚的象征;到美國留學成為很多中國人的夢想,他們受到美國價值觀的影響,希望可以到美國親身體驗一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不知不覺中已經以一種很隱秘的方式將他們的意識形態、施政理念以及生活方式傳遞到中國。我國的本土文化和傳統的習俗受到極大挑戰,很多民族語言和藝術作品已經頻臨滅絕,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受“西優中劣”思想的影響,中國精英階層出現“集體無意識”。在干部和群眾中間存在著某種程度上文化的虛無主義。因此,在社會上經常會出現與國家利益和社會道德相背離的現象,很多人做出有違國格和人格的事情。中國在現代化的道路上,成為了拋棄和割裂自身傳統最為嚴重的國家。這是一個很嚴重的文化問題。
(二)社會轉型和發展過程中文化核心價值觀面臨挑戰
一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會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規范,大家在沒有法律約束下也會自覺遵守,這就是一個社會的價值觀,是經過長時間文化塑造的結果。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的沉淀下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核心價值觀,也因此曾經長期沉醉在自己創造的輝煌當中。當西方列強的船炮打開中國國門時,經過反復掙扎、醒悟,人們發現在器物和制度背后,中國傳統文化阻礙著國家的前進。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正在發生動搖,核心價值體系被邊緣化。改革開放以后,社會轉型帶來了新的意義迷失。經濟飛速發展,物質極大豐富,整個社會崇尚財富和權利。黨內形成了“官本位”的等級觀念,官員手中握有權利,并不是運用權利為人民謀福利,而是利用手中的權利為自己謀利益,嚴重違背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我們曾經優秀的文化價值觀,在社會轉型的巨大變革下,越來越被人們淡化。從某種程度上講,文化價值觀的衰弱也在抵消我國經濟發展的成果。
(三)國家文化傳播能力不強,國際影響力較弱
中國文化傳播力的弱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文化傳播體制落后。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以中央電視臺為核心的官方媒體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政府對于傳媒的內容、轉播、報道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種體制,在文化傳媒全球化的時代,導致中國文化傳媒力不強。其二,傳播內容、手段單一。進行文化傳播的目的是要將中國文化的精髓介紹給國外朋友,以創造有利于我國的國際環境。要達到這種目的,主要在傳播內容和手段上下功夫。思考什么樣的內容形式才能符合外國友人的欣賞習慣,以什么樣的手段讓外國友人更容易接受傳播的中國文化。但我國在進行文化傳播時,總會流露出自己的思維習慣和方式,甚至出現空話、套話、官方語言,內容顯得枯燥。其三,傳播內容缺乏針對性。我國在進行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主觀意識比較強烈,沒有考慮“對方想要知道什么”,而總是考慮“我要你知道什么”。由于我國的文化傳播方式,導致外國人對中國文化不理解,不感興趣,從而使得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不高。
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復興之路”的展覽時,第一次以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身份提出“中國夢”的概念,并先后解釋了中國夢的實質以及奮斗目標?!爸袊鴫簟钡奶岢觯瑯O大鼓舞了世界各地的華夏兒女。具體到實處,中國的崛起,不僅要有經濟和政治上的準備,也要有文化準備,只有中國文化的崛起才能促進中國崛起。
(一)把文化建設放在中國崛起進程中的首要位置
一個國家如果只有物質豐富,沒有文化的繁榮,稱不上一個強國;一個國家如果只是經濟強國、政治強國,而不是文化強國,也稱不上是一個真正的強國。因此,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提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在今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而且最根本的是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沒有中華文化的復興,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崛起。
當今世界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包括經濟、軍事等硬實力,也包括政治、文化軟實力。其中,文化因素在國與國之間競爭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各國都紛紛把文化實力的強大,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以期可以在未來競爭中掌握主動權。我國人民應該加強認識,不斷提升我國文化的創新和競爭力,將我們最優秀的文化傳播出去,增加中國在國際競爭中的話語權。
因此,中國在實現崛起的過程中,應該重視文化建設,將文化建設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讓文化發展促進經濟和政治的提升,進而促進中國夢的實現,實現中國崛起。
(二)樹立文化自信,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沉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不僅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同時也為世界文明作出了獨特的貢獻。老子、孔子、墨子、韓非子等等,他們思考人生,探索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道德經》、《論語》、《莊子》至今仍是我們誦讀的典范。這些傳統文化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理解世界的獨特價值體系。唐宋時期出現許多優秀詩人,李白、杜甫、辛棄疾、蘇軾等等,他們的詩篇承載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情懷。羅素說:“在中國無與倫比的倫理品質中,一些是世界極為需要的,如果可以被采納,世界一定會更加的和諧”。因此,我們對國家悠久的傳統文化要充滿信心。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過程中,立足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有選擇的接受外來文化,實現中國文化的自我更新與發展。這是最為根本的立足點,也是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歷史起點。在這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創造具有現實意義的傳統文化,創造新的歷史文化高峰,為中國夢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和文化市場建設
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文明和經濟發展程度。比如,在美國目前有120091個圖書館,比麥當勞的數量還要多。圖書館在美國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文化,它免費對所有人開放,既是文化知識傳播的平臺,也是社區娛樂休閑的場所,對營造基層文化氛圍具有重要作用。我國也應該加大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多建公共圖書館,發展基層文化,使大眾有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只有扎實國家文化的普及工作,才能在整個社會營造一種文化氛圍,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才能更好的提高文化軟實力。
另外,我們要加快培育我國的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是經濟增長的刺激點,同時也是文化精神和價值商場上的較量。如美國大片和韓劇,體現了各自國家的價值取向。它們的輸出,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改變著輸入國人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因此,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可以提高國家文化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中國從來不缺文化資源,在當今市場化中,通過發展文化產業,提升我國文化競爭力。政府要給予文化產業發展一定的自由度,在政府的監管下,引入市場機制,構建統一開發、競爭有序的現代化市場體系,快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http://finance.sina.com.cn/j/20110214/08519369574.shtml.
[2]譚蘇.論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J].蘭臺世界,2012:67-68.
[3]李洪峰.大國崛起的文化準備[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12):5-11.
[4]魏波.中國文化戰略:尋找大國崛起的精神支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33(5):33-36.
基金項目:
2015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階段成果,課題號L14BSZ035。
作者單位:(錦州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