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杭
(蘇州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 江蘇 蘇州 215123)
?
大學通識選修課課堂生態實證研究
齊杭
(蘇州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 江蘇 蘇州 215123)
通識選修課因為具有不受重視、考核簡單、學分容易獲得的特點,是大學教學質量的薄弱環節。從課堂生態理論視角進行實地研究,能發現通識選修課課堂生態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學生、教師、課程內容三方面都能構成其原因。對這些問題的認識,是我們提高通識選修課質量的基礎。
通識教育選修課課堂生態田野研究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6.019
從孔子的“君子不器”到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再到1908年哈佛校長洛厄爾的通識教育,通識理念作為培養全面人才的一種教育理念,從未淡出教育家的視野,現代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理念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和推廣。19世紀到20世紀,哈佛大學先后進行了四次通識教育改革,不斷調整通識教育,而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才開始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開始實施文化素質教育, 2000年以后國內頂尖的研究型綜合大學,如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紛紛修訂本科生培養方案,探索通識教育路徑。
通識教育是對學生實施構成人類最基本的精神基礎的人文教育基本路徑,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市場經濟的繁榮,它沖擊著我們的傳統象牙塔。克拉克·克爾指出:“大學保存與傳授經典文化、增進個人智力發展的自主職能,正在讓位于為勞動力市場訓練和以資助為目的的科研這一公共職能。”[1]大學校園中一些人文經典類的通識教育課程也受到一定的沖擊,從而對我們通識教育的實施產生了一定影響。
在大學校園里,選修課可以說是一個“重災區”,考核簡單、學分易得,且不受師生重視,使選修課成為大學課堂教學中薄弱的環節。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是,選修課承擔了很大一部分通識教育任務,因此通識選修課的課堂生態對通識選修課的質量有著重要影響,同時對大學的通識教育質量也會產生一定影響。
本文主要是對大學通識選修課的課堂生態進行實證研究,為了便于研究,下面對其中包含的各核心概念作一界定。
首先,通識課程的概念界定。界定通識課程,需要先對通識教育做一個明確的界定。關于通識教育,學界并無統一的界定,這里主要借用我國學者李曼麗對其的界定來闡述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相對于專業教育,更傾向于學生的個人價值,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個性的養成。就其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具有社會責任感、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2]。因此,可以進一步對通識課程進行界定。通識課程,即通識教育課程,是根據通識教育目的和要求所設計的課程的總稱。
其次,課堂生態的概念界定。這一概念來自于生態學。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于1866年創立了生態學這門學科,他認為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及其作用、機制的科學,其基本精神是系統、平衡、聯系。生態學的核心概念是生態系統。所謂生態系統,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間)內存在的所有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并具有能量轉換、物質循環代謝和信息傳遞功能的統一體[3]。教育研究者把生態學理論引進教育理論,提出了課堂生態的概念。多伊爾和龐德認為,“學習發生的每一個背景中都包含了一位學習者, 一位教師, 一個背景和學習的信息。因此, 學習發生在一個生態系統之中” , 從而他們把課堂生態界定為 “對教學環境產生影響的互相聯系的過程和事件所形成的網絡”[4]。借用這個概念,本文將課堂生態界定為“對課堂教學行為產生影響的各種有機體相互關聯的綜合所構成的一個系統場域”,主要包括教師、學生、課程內容、教室環境、外部天氣、教學設備等與教學場域相關聯的事物。
本文主要對通識選修課的課堂生態進行實證研究。通過理論分析,本研究主要提出以下兩個研究問題:問題一是我國大學通識選修課的課堂生態現狀如何?問題二是影響大學通識選修課課堂生態的因素有哪些?
本研究希望通過實證分析呈現出我國大學通識選修課課堂生態的現狀,發現影響通識選修課的內部因素,為本科通識課程和選修課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意義。同時,囿于個人的研究能力和所能獲取的資源,本文的研究范圍較小,所能發掘的信息較少,只是提供初步的借鑒,更深入的信息獲取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田野研究的方法,在江蘇省選取兩所大學,分別為S大學和N大學,S大學為綜合性211大學,N大學為理工類211大學,研究者深入到這兩所大學中,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資料收集。在資料收集的過程中,主要運用參與式觀察和結構性訪談的方法,在兩所學校的通識選修課課堂上完成本研究的資料搜集工作。
為期一個月的時間,筆者參與觀察的選修課總計十二節,主要涵蓋人文社科、自然科學、體育藝術等類別。訪談學生10名,教師4名,對通識選修課課堂生態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和考察。
概念界定中說課堂生態是課堂教學行為產生影響的各種有機體相互關聯的綜合所構成的一個系統場域,因此,為了便于觀察這個系統場域和探討影響這個系統場域的因素,我們有必要借助理論勾勒出這樣的系統場域的輪廓。這里的理論來源主要是國外研究課堂生態構成因素和結構的研究者。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國外課堂生態構成因素和結構的研究者及其研究論述
從國外研究者對課堂生態的論述中可以看出,課堂生態的構成主要集中在教師、學生、教室環境、教學內容這幾個方面,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把外部因素考慮進去,可以建構理論框架,將其作為我們研究課堂生態的理論框架。圖1即為本研究采用的課堂生態系統框架。

圖1 課堂生態系統框架
通過框架圖可以看清課堂生態的構成和互相之間的聯系與影響,可以看出教師生態、學生生態、教室環境、教學內容、外部因素都會影響課堂的生態,同時教師生態、學生生態通過教學內容相互交錯,產生影響與聯系。
通過一個月的實地研究和資料收集,研究者發現了這兩所大學通識選修課課堂生態的一些現狀,在這些現狀的基礎上,筆者試圖通過課堂生態理論、透過師生訪談信息來發掘課堂生態的影響因素。因此,本部分主要從這兩部分進行資料分析。
(一)通識選修課的課堂生態現狀
總體來說,目前大學通識選修課課堂生態不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生缺課、逃課現狀嚴重,而且學生遲到、早退也是很嚴重的問題。下面是筆者對幾門選修課課堂的觀察記錄:
(1)老師在課堂上用多媒體播放電影《死亡詩社》,選課的學生有56人,而實際能容納100多人的教室里只有不到20人。
(2)看課表上選課的人數有120人,上課鈴聲響起的時候來了40個左右的學生,有幾個學生踏著鈴聲走進教室,上課途中時不時有學生進來。
(3)上課鈴聲響起時,教室里只有6個學生,教師剛好走進教室,鈴聲過后5分鐘進來2個學生,10分鐘的時候進來1個學生,20分鐘的時候又進來1個學生。
(4)第一節課課間有幾個同學背著書包離開教室,課間師生交流考試的問題,也有同學第二節課才來,第二節上課時,學生人數明顯少于第一節課。
從課堂觀察記錄中可以看出,通識選修課逃課、缺課現象嚴重,遲到、早退現象嚴重,學生把選修課當成可上可不上、可聽可不聽的課,聽不聽看心情,沒有課堂時間觀念……這些現象反映出學生對選修課的不重視和不在乎。
第二,即使來上課的學生,也無心聽課,認真聽課的很少,大多數學生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而且座位都集中在靠邊、靠后的位置,上課玩手機、看課外書、睡覺、做專業課作業成為一種常態。以下是觀察記錄:
(1)學生都集中坐在后面幾排和兩側,只有部分同學在認真看電影,幾個同學在做自己的事情,有兩三個同學在睡覺,兩三個同學在玩手機,還有的同學一邊看電影一邊吃東西,顯得比較悠閑。
(2)全部集中坐在教室后面幾排,前三排只有孤零零的2個男生,10多個同學在玩手機,7個同學在做自己的事情,1個同學把筆記本電腦帶到了教室,聽課的同學不到一半。課程上到一半時,有幾個同學開始睡覺。
(3)全部集中坐在教室后面幾排,前三排沒有學生。1個學生還沒上課就開始睡覺,只有不到一半的學生在看紀錄片,其他同學都在做自己的事情或者玩手機,觀察者旁邊有1個女同學在用電腦做活動策劃案。
學生上課的這些行為和狀態多半與通識選修課的地位以及學生的不重視有關,同時學生的這些行為也會影響老師的上課行為和上課態度。
第三,通識選修課課程內容簡單,多為常識性的,沒有充分達到一門通識選修課所應達到的知識要求。部分教師上課帶著敷衍和應付差事的性質,缺乏有效的師生互動。如,一門世界電影名家名作賞析課,教師整節課都在放電影,電影放映完畢就結束了課程,缺乏賞析的過程。觀察記錄如下:
(1)老師在課堂上用多媒體播放電影《死亡詩社》,坐在第一排背對著學生看電影。課堂時間放不完整部電影,老師選擇了快進的方式,呈現重要情節,電影結束,老師簡單地說了兩句,沒有做深入的點評。
如,一門環境與健康同行課,老師整節課就放了一個時長為一個半小時的紀錄片,而自己沒講幾句話,坐在第一排看自己的書。
(2)老師弄好設備后就開始播放一個長度為一個半小時的紀錄片,然后坐在第一排看自己的書,視頻結束,這堂課也結束了,顯然老師沒有精心準備這堂課。
通識選修課更容易出現滿堂灌的問題,老師不用費盡心思去提問題,學生也不用害怕被老師點到,大家相安無事,因此通識選修課缺少師生互動。
(3)整節課老師都坐在一個地方講,沒有換位置,一直都是老師講,沒有向學生提問,學生只是抄起手,豎著耳朵聽,老師講到動情時,才能得到學生的些許回應。
第四,通識選修課教師不穩定、偏年輕化。課程剛開始是一個老師,上到一半換了一個老師,如研究生幫導師代上選修課、剛入職的青年教師沒課可以上,只能上選修課等。筆者在觀察、訪談的過程中就發現,有兩門課程出現了中途更換老師的現象。通過訪談得知,前面開課的老師講得很好,但是很忙,所以中途更換了老師。可見,教師的科研任務、專業課任務、行政職務對通識選修課產生了影響。觀察記錄如下:
上課鈴聲響過5分鐘后,一個研究生模樣的老師才匆匆走進教室,還拿錯了多媒體設備,下去更換。通過了解,這門課程開始是另外一個老師,后來才換的這個老師。
之前那個男老師講得蠻好的,但是他太忙了,現在的這個老師講得也還好,但是并沒有達到自己預想的程度。
當然,也有一些課堂生態較好的通識選修課,如一節《古詩詞十講》的選修課,教師的古文學造詣很高,也極具內涵,在筆者聽課的時候,有幸看見這位老師在課堂上隨著伴奏吟唱詩經《蒹葭》。這樣的課堂,教室里擠滿了學生,大家都聽得很認真。這樣的課堂生態完全歸因于教師的個人魅力和課堂魅力,畢竟是少數的。筆者聽了十二節課,也就碰到一節這樣的課。
(二)課堂生態影響因素分析
上面論述了大學通識選修課的課堂生態現狀,這部分主要嘗試發掘產生這樣的課堂生態背后的影響因素。筆者主要通過結構性訪談的方法對師生進行訪談,從而來分析課堂生態的影響因素。
第一,通過訪談,筆者認為通識選修課尷尬的地位以及師生的不重視是影響課堂生態的首要原因。在教學讓位于科研、教學成為教師副業的大學生態環境下,選修課的地位更是被排擠到邊緣,不受學生和老師的重視,部分老師上課抱著完成教學任務的態度,部分學生抱著獲得學分的態度來上課。在訪談過程中,一位學生如是回答:
這門課是隨便選的,課程中沒有我想學的知識,在課程開始之前也沒有期待想學的知識。上課會回答老師的問題,但是次數比較少。上課沒有認真聽,因為是選修課,所以比較隨意。我認為選修課和專業課差不多重要吧。老師的課堂不是很好,因為我沒有認真聽,有兩三次逃課的經歷,因為不想來(訪談完,這位學生開始睡覺)。
從這個同學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隨意”、“隨便”出現的次數比較頻繁,充分反映出這位學生對于選修課的態度,學什么無所謂,教師教什么無所謂,重要的是能混到學分,這也反映了一部分學生對于選修課的態度。
不只是學生,老師由于科研的壓力、職稱晉升的壓力,也會表現出對選修課的敷衍。
我認為課堂效果不是很理想,因為學生的聽課率太低,然后由于課程本身的原因,所有時間都用來放電影了,沒有時間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討論環節。我對選修本課的學生基本沒啥要求,一個學期能來多上幾次課就好了,畢竟是選修課,學生在我的課上能多看幾部經典電影就是最大的收獲了。由于剛剛入職不久,沒有其他課可以上,只能上上選修課,我寧愿把時間精力放在科研上,畢竟要考慮到升職稱的問題。上課的時候基本不和學生互動,一是沒有互動的時間,二是沒有那個必要,因為學生很少會主動提問。
當然,事情不是絕對的。一部分學生出于對選修課的興趣,一部分教師出于對自己課程的熱愛,也表現出對選修課很大的熱情。這樣的課堂生態就相對較好。如,前文提及的古詩詞選修課,課堂生態良好,所以研究者就選取了學生進行訪談。
我選擇這門課是因為從小就熱愛我國的古詩詞,于是就選了這門課。上課會十分認真地聽老師講,因為這老師講得非常好,把詩歌的古典美都講了出來,只覺得兩節課的時間太短。課后會去買一點古詩詞的書看,比如《人間詞話》、納蘭性德的詞,詩經也會去背一點,因為太喜歡了。我總是課間去找老師探討一些詩詞問題,這樣的選修課太符合我的口味了。老師課上竟然唱起了《蒹葭》,很有激情,這是我在之前的課里沒有見到過的。
由此可見,一個良好的課堂生態,需要師生的共同投入和重視。這對課堂生態的好壞有著深遠的影響。
第二,選修課教學內容的預期實現程度也會影響公選課的課堂生態。筆者在訪談時調查了學生的選課動機,其中很大一部分學生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課。而出于興趣選課,很大的參考指標就是課程名稱。現在大學的選修課,有些課程名稱聽起來極具內涵和學術氣息,而實際上起來卻名不副實,而有些課程雖然名字沒有那么大氣,但是卻內涵豐富。因此,課程內容是否達到學生的選課預期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觀察記錄如下:
(1)選這門課的原因主要是對這門課比較感興趣。我在這門課上學到了一些毒性的常識,但是我希望在這門課上學習到一些比較酷的關于毒物的知識,顯然這門課的內容比較生活化,跟我的預想有點不一樣。我上課不會與老師互動,因為我比較內向,大多數的時候都只是認真聽老師講,但是有些時候,如老師講電磁波的時候我在看書,但是課下就很少管這門選修課的事,還是以專業課為主。
(2)這門課沒有我想要學的知識,但是我希望能了解一些環境健康知識,但是課上涉及的不多。沒有與老師進行互動,因為老師也不認真講。上課沒有認真聽(說的時候向我示意手中的手機),大家也沒幾個在聽的,課下不會做一些功課,有時候老師布置的問題會去查,但是第二次上課老師沒有跟進這個問題,我還是比較重視專業課。
第三,教師的學識、上課方式、人格魅力、個人風格等因素也會影響通識選修課的課堂生態。一個好的教師,對一門課程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是具有決定性的。學生都不喜歡照本宣科的老師,不喜歡上課刻板無趣的老師,都喜歡風趣幽默、學識豐富、具有魅力的老師。在訪談中,學生對老師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要求。
(1)我喜歡公選課的老師幽默風趣一點,學識豐富一點,年齡大小和職稱高低什么的都無所謂,講得好就可以。
(2)我希望選修課老師活潑、認真,能帶動課堂氣氛,然后接地氣一點,如果講的東西太高深,聽不懂。
(3)我希望選修課老師能夠講得生動一點。本身對所講的東西有研究,比如評彈課,老師在課上會唱評彈,還會帶我們去聽評彈。
第四,學生的選課動機對通識選修課的課堂生態也有一定影響。動機決定著學生的行為,學生帶著怎樣的初因來選一門選修課,也就決定了學生在選修課上有什么樣的行為。按照自己興趣選課的學生會在選修課上表現良好,而出于獲得學分或者隨意的原因,學生則會有較差的課堂表現。
因為學校規定一定要選一門自然科學類的選修課,然后我差一門,恰好時間吻合,就選了這門課。課上沒有認真聽(說的時候向我示意手中的手機),大家也沒幾個在聽的。我認為課堂效果很差,因為大部分同學都不聽,都不重視選修課,只是為了學分來的,這樣的課沒有達到預期。
第五,一些偶然的外部因素也會影響通識選修課的課堂生態。比如,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就發現了一些偶發事件對通識選修課的課堂生態的影響。
(1)我逃過兩次課,因為我們班的同學得水痘了,所以都被隔離了,不能來上公選課。
(2)我逃過一次課,因為那天實在是太冷了,躲在宿舍里不想出門,就沒有去上課。
同時,在研究過程中遇到了停電的問題,導致多媒體設備不能正常運作,像影視賞析這樣的課就被迫停課一次。像天氣、停電、傳染病等偶發外部因素也會影響通識課課堂生態,這些是偶發的,不可控的。
通過本研究可以發現,目前在我國大學里,通識選修課的課堂生態總體上來說是不佳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包括學生缺課、逃課嚴重、遲到早退嚴重;大部分學生在選修課上聽課不認真;通識選修課課程內容簡單,多為常識性的,沒有充分達到一門通識選修課所應達到的知識要求。部分通識選修課教師上課也帶著一定的敷衍和應付差事的性質,缺乏有效的師生互動,而且老師偏年輕化、不穩定。
同時,本文也深入探討了影響課堂生態的因素。主要包括五個方面:通識選修課地位尷尬,師生不重視;課程內容達不到學生選課的預期;教師的學識、上課方式、人格魅力、個人風格等因素;學生的選課動機;偶然的外部因素。
通識選修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徑,如何改善通識選修課生態、改進和提高通識選修課質量,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1]王蓉.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M].北京:三聯書店,2006:420.
[2] 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型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75.
[3]周衍安,吳乃域.課堂生態系統中的師生角色探析——兼談后現代主義的角色觀[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3(04):52—55.
[4] Doyle,W.& Ponder, G.(1975).Classroom Ecology:Some Concerns About a Neglected Dimension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Contemporary Education, 46,183-190. (Cited in Ashman & Conway 1997).
[5] Walker, Hill M. (1985) . Teacher Social Behavior Standards and Expectations Determinants of Classroom Ecology,Teacher Behavior,and Child Outcomes.Final Report. National Inst.of Education (ED) ,Washington,DC.U.S.;Oregon.
[6]Dukes,Melinda;Saudargas,Richard A.(1989).Teacher E-valuation Bias toward LD Children —— Attenuating Effects of the Classroom Ecology.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v12 n2 , p126-32.
[7] Watson, Kathy. (1974) . Peer Helping Relationships: An Ecological Study of an Elementary Classroom.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59th,Chicago, Illinois, April 1974).
[8] Peled, Zimra; And Others. (1991) .Ecology and Experimentation in the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ventions in Natural Classroom Settings.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v17 n2-3 , p419-48.
[9] Holliman, W. B. Anderson, H. N. (1986) . Proximity and Student Density as Ecological Variables in a College Classroom.Teaching of Psychology v13 n4 p200-03.
[10]Stodolsky, Susan S. (1981) . Subject Matter Constraints on the Ecology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LosAngeles, CA, April 13-17, 1981).
(責任編輯:申寅子)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lassroom Ecology of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s
QI Hang
(InstituteofEducationSciences,SoochowUniversity,Suzhou,Jiangsu215123,China)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s are the weakest link of university teaching quality, because they are not valued, assessment is simple and access is easy to cred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room ecological theory to do the empirical study, we can find some problems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Students, teachers and curriculum can constitute its reasons. Awareness of these issues is the basis for u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s.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s; classroom ecology; fieldwork
2015-11-19
齊杭(1992-),男,湖北黃岡人,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在讀碩士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原理。
G642
A
1005-5843(2016)06-009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