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亦佳 彭芳
摘 要 目的:分析和認識我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為進一步探究地方高校如何培育大學生法律意識提供現實依據。方法:通過大量查找文獻及問卷調查,從多個環節去思考如何提高我校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結果:深入了解了我校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狀,分析總結一些潛在的規律性變化,并提出了一些建議。結論:我校更應該注重大學生法制化的研究,應采取多種方式,改進法制教育。
關鍵詞 地方高校 法律意識 調查 分析
作者簡介:羅亦佳,大理大學外國語學院,助教;彭芳,大理大學藥學與化學學院。
中圖分類號:G4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239-02
大理大學是一所地處大理多民族聚居的綜合性大學,多民族造就了多元的文化結構,而多元的文化結構使得地方高校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狀況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我們通過調查我校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生源地、不同民族、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等對法律心理、法律觀念、法律信仰等因素的認知和執行情況,來了解我校大學生法制環節存在的問題,對地方高校大學生的法制化進程進行一個科學的、專業的探討。
一、調查問卷
(一)內容的設計
本次問卷的內容分為以下的兩個部分:一是關于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含性別、年齡、民族、專業、年級和生源地。二是共計50項有關被調查者在法律意識狀態等方面所設計的單選題和多選題。這些題目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對在校期間相關法律問題的認識。如在參加各類勤工助學時是否知曉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對國家有關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政策法規是否關注;如何看待學校對學生不同的傷害事故以及宗教信仰等問題的處理。
2.對法律基本理念的認識。涵蓋法律與被調查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關系。如對法律知識了解的基本途徑;法律的主要作用及權與法的關系;法律公正與否及是否應該守法,以及對于民事糾紛私了和司法不公正的根源等系列問題的看法。
3.對法律基本知識的把握。如對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法定結婚年齡,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齡,試用期的最長時限等法律知識的了解等。
(二)問卷的發放
本次共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988份,有效問卷988份,回收率及有效率均達到98.8%。分別選取7個學科門類共計9個專業的一年級與三年級的學生作為被調查者(因四、五年級的學生在外實習故未選擇),分別是醫學類的預防醫學專業,藥學類的藥學、藥劑學二個專業;文學類的新聞學和漢語言文學兩個專業;工學類的建筑學專業;農學類的園藝專業;法學類的法學專業;教育學類的小學教育專業等。
二、我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及分析
(一)基本情況的現狀與分析
統計結果表明,漢族和少數民族(白族、彝族、納西族、回族等)分別占總調查人數的75 %、25 %;來源于城市和農村的學生分別占總調查人數的22 %、78 %;來自于省內省外的學生分別占70 %、30 %;男性及女性分別占總調查人數的27 %和73 %。
從上述分布的數據來看,由于大理位于云南西部地區,符合學生大都來自省內邊遠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特點。同時對接近3/4的學生為女性及1/4的學生為少數民族的這種高校群體,也體現了被調查對象在法律認知、法律情感、法律觀念以及用法律的程序來解決相關事務的特殊性、復雜性和現實性。
(二)對法律認知、情感及觀點的調查與分析
1.認識水平較低,法制觀念淡薄:近年來,依法治國、依法治校已在高校的管理、教育教學等各個環節逐步加強,也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了共識。但是,根據我校學生生源的特殊性,結合問卷調查結果,我們清楚的意識到我校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知度仍然較低,法律意識還很差,不同狀況的學生對法律的認識還不一致。
如“當遇到法律糾紛時,您希望自己是什么?”這一問題時,選擇“希望自己是懂如何利用法律武器的人”選項的雖然占多數,但是城市學生高于農村,省外學生高于省內,男性高于女性。這恰恰凸顯了我校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省外及女性居多的特殊群體情況下,大家對法制觀念尚未有明確的意識。而且類似“有關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時,該如何采取正當的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等問題時,也呈現了上述人群在選擇“忍氣吞聲,自認倒霉”的居多,而且還顯示出理科學生、醫藥類學生要比文科類和法學類學生居多。一定程度反映我校學生更要加強這類專業學生的法制教育。加之存在這樣的特殊群體,也增加了我校法制教育的長期性和復雜性。
2.法律知識較差,法治環境有待改善:法律知識掌握的多少一定程度衡量法律意識的高低,而且與法律水平的高低也成正比。如“平時您主要從哪些渠道了解法律知識?”這一問題時,選擇“有時從電視、報紙等上面了解”占多數,并且無專業、性別、民族、省內外及高低年級的差別,僅法學專業的學生選擇“學校設一些法律基礎課供我們學習”的選項比其它專業的學生較多。說明我校對非法學專業的學生法律知識的灌輸必須加強。另譬如“請問您覺得在非法學專業的大學生中開設法學公共課由必要嗎?”大家共同選擇“很有必要,可以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選項的居多。表現出他們對法律知識的渴求。
在面對“您覺得通過法律途徑您的權利有多大可能得到維護?”一問題時,不同專業、性別、民族、區域的學生就有較大的差別,對選擇“90%,法律越來越公正了”這一選項者,法學專業及其它專業的學生的百分率分別是55%及33.6%;男性和女性分別是52%和40%;漢族和少數民族分別是37%、25%。說明學與不學、普及與不普及有明顯區別,弱勢群體及少數民族對其期望值較低,這對我校的法制教育和法律意識的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另外當問及“您認為我國的法律執行情況如何?”,有80%的學生認為“一般”,只有10%的學生認為“很有效”,還有10%的學生認為“只是空紙一文或不清楚”,表明我國的立法及其程序還有很多不健全之處。有50%的漢族學生認為“影響法律執行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因素使人對法律不夠尊重”,而少數民族只有30%選擇該項,認為影響因素還包括“立法問題,立法的權威性不夠”(16%)、“執法不嚴”(24%)以及“一些領導干部不守法”(20%)。這表明我國法制環境存在“人治大于法治”的現象。
(三)對大學日常生活法律權利意識的調查與分析
綜合問卷調查及其他途徑了解,當大學生在遇到評優評獎、入黨、就業、競聘干部、選擇實習點等切身問題時,或在晚上熄燈后大聲喧嘩,影響他人休息,不經允許隨意拿別人東西,考試作弊等情況時,多數學生較少顧及他人感受,私心較重,有的甚至知法違法犯罪或根本不知道已經觸犯了校紀校規。還有的學生以為違反了規定,可以通過遞交檢查書或痛哭流涕或讓父母找領導下跪等就可以解決問題,企望能法外開恩、法里容情,缺乏承擔法律責任的意識和勇氣。另有的同學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還會采用非法的報復手段來討回“公道”。由此,我們更加要注重學生法律權利意識的培養,只有當自己的權利確實被保護、維護時,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尊重他人權利的必然和必要性。沒有對他人權利的尊重,就沒有現代意義的權利觀念。
三、對我校法制教育的幾點建議
以上情況表明,大理大學的學生在法律知識、法制觀念、法律素養等方面均存在一些問題,由此,我們要采取多種途徑的方式進行法制教育。
一是加強宣傳氛圍。開展“普法月”、“普法周”等活動;充分利用廣播、櫥窗、展覽等形式向學生宣傳我國法制建設取得的成就,使學生受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法治氛圍的熏陶,引導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
二是強化課程設置。應體現出法制教育應有的地位,除了選修法學專業的學生,其他專業的學生也應當給予適量的課時來學習法律,使學生能夠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另外在內容上既要注重法律理論知識的傳授,又要傾向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
三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增加該領域教師隊伍的編制,加強專職的法律專業教師和外聘的兼職專業教師隊伍的培養。
綜上所述,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是我校目前十分迫切的任務,尤其在更名為大理大學,面臨著云南省政府提出要將大理大學建設成云南省一流大學的遠大目標的情況下,面對著多民族、多貧困地區生源等特殊群體的情況下,依法治學、依法治校就成為我們至關重要的艱巨任務。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我校大學生的法律素質能夠上升到一定的水平,為我校為社會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鄭薇薇.民族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調查及分析———以北方民族大學為例.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
[2]唐治祥、扈力、曠凌齡.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分析.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4,30(149).
[3]高曉婧、孫超、蘆娟.論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情感讀本.2015(2).
[4]李瑩瑩、閆佳倫、馬波.現階段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及對策研究.智富時代.2015(10).
[5]趙德友.論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缺失現狀及培養途徑.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