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洪宜
本研究選擇X中學的全體教師為問卷調查對象,以了解中學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實際參與情況和參與效果,然后從調查對象中選擇部分教師做進一步深入的訪談。然后,從中選擇部分教師作為訪談對象,進一步了解現象背后的成因,特別是教師們的真實態度和想法,如了解他們到底有多大積極性去參與校本教研,如何認識校本教研對教育教學的促進作用和對個人專業發展的作用等問題。研究者也希望通過對學校領導和中層干部的訪談,了解他們對中學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理解和認識。通過對學校相關文件的查閱,把握近年來X中學在這方面的具體做法和努力。
研究者從2014年4月進行問卷設計,設計的問題所要了解的維度包括:學校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人員面積、個人實際參與的程度、參與的積極性、參與的實際效果(尤其是對個人專業發展的效果)等。然后征詢部分教師和學校領導的意見加以修改,最后面向全體教師以匿名方式進行問卷填答。在初步整理分析答案的基礎上,并根據研究者平時對部分教師的了解和認識,做進一步的訪談。在較為全面把握中學教師參與校本教研這一“對象活動”的基礎上,研究者對學校校長、分管副校長、教導主任、科研主任等做了進一步的訪談,從學校管理層面上了解當前學校對校本教研的實際態度和管理過程。
通過集中發放問卷的方式,研究者共發出1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36份。其中,男老師有效作答57份,女老師有效作答79份。大專畢業的老師有效作答6份,本科畢業的老師有效作答118份,研究生畢業(含在讀,且都是教育碩士系列)的老師有效作答12份。教齡在5年以下的新老師有效作答6份,6至10年的青年教師有效作答74份,10至20年的中青年教師有效作答35份,教齡在20年以上的資深教師有效作答21份。
在初步歸納整理問卷信息后,研究者做了20人次的訪談調查。選擇的依據是根據平時被選擇對象有關校本教研的言論和研究者對其個人的了解狀況。然后,研究者還對校長、分管副校長、教導主任和科研主任做了進一步的訪談,獲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研究者發現,隨著近年來校本教研的觀念和活動日益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學校工作要上去,個人要發展,校本教研就必須開展下去,而且要講求實效,扎扎實實地做好這項工作。但是,總體上的情況不容樂觀。研究者將主要問題方面歸納為如下四個方面,并加以說明。
在136份有效問卷中,大部分教師認為自己沒在做校本教研或沒做過校本教研,而是認為自己和這項活動關系不大。其中,男教師的情況要比女教師嚴重,約有14.7%的男教師認為自己和這項活動絕緣。
進一步分析發現,總體上,參與面與教師的學歷水平存在正相關,即學歷越高的教師越認為自己有機會、有條件參與學校里組織的校本教研,也更容易自發進行教育研究活動,而與教師的年齡層次存在倒U字形的關系,即剛工作的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情況不多,而工作兩三年之后的年輕教師這方面的機會越來越多,自發開展的情況也比較普遍。而教齡超過10年的教師,參與的情況就逐漸不那么樂觀。對于教齡在20年以上的教師來說,參與校本教研的情況僅僅局限于學校領導和中層干部,普通教師參與的情況極少。
從以上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1)學校為數不多的幾位擁有教育碩士學歷(含在讀)的老師往往有更多機會做課題研究。(2)總體上,“課題研究”是年輕教師干的活,但也有一位滿五十歲、1982年就參加工作的老師對參與課題研究很有主動性。(3)男教師做課題研究的比例高于女教師。不管怎么說,有一部分中學教師的確在做“校本教研”,但其參與面還是比較窄的。
動機是人參與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只有教師本身認識到參與校本教研的重要性,并愿意去鉆研,才能真正意義上達到校本教研的目的。在136份有效問卷中,60.29%的教師認為是為了對自己的教學實踐有幫助。較少的教師認為是為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得到提高,還有一部分教師認為是為了完成學校規定的任務或為了職稱晉升的需要,所以參與的欲望和熱情不足。雖然在校本教研中有一半的教師會在平時進行教學反思,問卷回答反映出很多教師會與學生交流,傾聽他們的所思所想,41.47%的教師與同事交流探討教學中的得與失,或者撰寫教學札記。但進一步訪談中獲知,就算是同事間的交流討論,也只是限于口頭較多,主題往往也是圍繞與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關,如果不能達到此效果,肯定作罷,由此可見,參與的深度非常淺。
即便61.76%的教師會撰寫教育教學札記,也是在學校的強制要求下寫的。訪談中參閱了一些札記,其實就是一些粗淺的“回憶錄”,即有關教學過程的陳述,有時候也會記錄教學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但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具體情況見下表:
三、參與積極性不高
在136份有效問卷中,相當一部分的教師反映出對校本教研知之不多,參與不積極,甚至認為所謂“校本教研”只不過是學校擴大宣揚影響和爭取生源的一種噱頭。
也有教師認為,校本教研屬于學校里那些活躍分子,而與絕大多數教師“絕緣”。所以對于組織的評課、聽課、教學問題的研究能不參與就不參與,實在沒法避過就聽個音、點個卯,說些哼哼哈哈、模棱兩可的話,或者就說好話,捧場話;真心話、有價值和建設性的建議都留在肚子里。學校對于校本教研的資金不能保證,調動不了積極性,就沒有活動效果。課題研究方面缺少方法,時間不能保證,精力有限,資金短缺都存在問題;教師的課題論文就是一些經驗交流,不能成為論文。在訪談中,筆者深深感到教師們對目前學校存在的校本教研總體認為不夠滿意,覺得往往是雨點大,雷聲小;耗時多,效果差;對自己的專業發展沒有多大的幫助。學校領導認為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評價機制不健全,激勵機制不夠等,制約了校本教研的發展,影響了校本教研的效果。當然,也有領導私底下認為,校本教研主要是形式主義,是做給上級領導和學生家長看,“表示我們學校非常注重教學改革,老師也負責任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