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英
【內容摘要】生活化教學將多方面的元素融合在一起,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技能和素養,是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在初中語文中開展生活化教學,不僅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還拓寬學生本身的語文認知面,強化了學生的語文實踐,促使了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
【關鍵詞】初中語文 生活化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重點在于培養學生語文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語文實踐活動是主要培養方式。”這樣一來,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緊密關系教學與生活。即:基于學生的角度去開展生活化的教學,進而促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中不斷增強自我技能,拓寬自我發展途徑,進而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從根本上凸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粗略的談一下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
一、聯系生活,引導學生感知閱讀文本內容
新課改強調初中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語文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即通過實踐促使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傳統教學中,語文教學相對是封閉式的,學生單一的學習閱讀理解,認識漢字等,感受不到語文學習的作用和生活性。生活化教學則是以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為基準,以生活教育的理論指導開展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運用生活經驗來更好的了解閱讀文本,同時,通過感知閱讀文本內容來反思生活,從中獲取啟發等等。筆者在教學中,結合閱讀文本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系生活,引導學生感知閱讀文本內容。
如:在學習《羚羊木雕》時,對文章中的故事,學生都有著自己的看法,諸如:應該聽父母的話、不應該聽父母的,要有自己的主見、好朋友之間不應該將送出去的東西再要回來等等。面對這個問題,筆者讓學生拋開閱讀文本中的故事,而是思索、回憶在生活中自己是否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呢?學生紛紛開始說自己在家中類似的表現以及父母的態度等等,進而很好的了解了閱讀文本中的內容,正確掌握了作者寫作的意圖,對閱讀文本有了正確的認知和了解。這樣,聯系生活,促使學生的生活經驗與閱讀文本產生共同點,進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強化學生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學生更好的面對生活。
二、運用生活,升華學生的閱讀體驗
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實踐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同時實踐也是生活化教學的核心內容。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同樣離不開實踐,沒有實踐學生不能夠真正的感受閱讀。想要學生深入的了解閱讀則必須讓學生有著一定的閱讀體驗。初中語文新課改指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個性需求,將課堂與生活融入一起,聯系生活開展教學活動,鼓勵教師善于開發生活教學資源,進而將語文知識與生活結合在一起,升華學生的閱讀體驗。筆者在教學中,結合閱讀文本內容,運用生活來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進而感受生活,再聯系閱讀文本,升華自我的閱讀體驗,實現自我與閱讀的對話。這樣一來,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感受語文與生活的關聯性,增強自我學習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學生通過閱讀體驗,更容易形成生活感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如:在學習《大自然的語言》時,筆者帶領學生走進自然,觀察自然植物,并運用網絡、報紙、書籍等途徑收集相關的信息,以文字來闡釋植物。學生通過生活經驗,很快收集到多種自然植物,配以其生活性的語言闡釋,諸如:萬年青,代表著青春不凋謝;玫瑰的語言是愛;康乃馨的語言是母愛;百合的語言是百年好合等等。從生活經驗出發,吸引學生,加之生活實踐,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會得到很好的提升,也就會更深入地去了解閱讀文本的內容,從而實現自我知識的擴充,自我技能和素養的提升。
三、嘗試生活,深化學生的閱讀學習
新背景下的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講究多元化的形式,即以多元化來滿足學生的需求,以多元化來促使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持續發展。初中語文學習內容較多,不僅僅是單一的閱讀教學,更多的是透過閱讀的學習來實習教學的縱深發展,強化學生的閱讀技能和寫作技能鍛煉。閱讀本身是對生活的一種感嘆或者感悟,是作者對生活經驗的一種自我總結,其形式和內容是無限制的。對此,筆者在教學中,運用閱讀的這個特點,引導學生嘗試生活,進而升華學生的閱讀學習,讓學生書寫自我的閱讀體驗、生活感悟等等,以生活為基準,實現讀寫融合教學,深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在學習《羚羊木雕》時,筆者在聯系生活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去嘗試生活,即:將閱讀文本轉化成為自我的生活,讓學生真正的感受其對自我的啟示,對自我生活的影響等等。同時,讓學生去嘗試成為文章中的“我”,身臨其境,運用生活經驗去解決問題。這樣,將文章轉化為生活,讓學生去嘗試,促使學生產生生活的啟示,鼓勵學生將這種啟示用語言來表達出來,真正地去感悟父母的愛、朋友的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