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潔
【內容摘要】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依據,是學生學習、閱讀的根本,也是高考答題的依據。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要注重對學生閱讀政治課本能力的培養,教給學生閱讀、理解政治課本的一些方法。
【關鍵詞】易混詞 關鍵詞 縮句 有問而讀
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憑借,是教師進行教學,搞好教書育人工作的具體依據,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發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覺悟的重要工具。學生應該充分使用好政治課本這個“本本”,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要注重對學生閱讀政治課本的能力的培養,教給學生一些閱讀、理解政治課本的方法。
一、抓標題、區分不同字體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標題,就統領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單元有單元的標題,課有課題,框有框題、每一目有每一目的標題。抓住各種標題,就等于把握了課本內容最主要的東西。把各種標題“串”起來,就能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政治課教材在編寫上采用不同的字體:黑體字、宋體字、小字。黑體字是重點,宋體字是黑體字的延伸,它與黑體字一起構成了課本的正文,小字是對重點和正文的補充說明,它與旁邊的名言警句、語錄、諺語等一起對重點知識起輔助作用。閱讀時,我們既要區別不同字體內容的作用,又要把它們聯系起來進行思考。這樣,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維,把知識點吃透。
二、找出易混詞
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往往就是考點,這些年高考的選擇題和辨析題,有些題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詞上做文章,用來檢查學生是否對知識能準確地掌握。這種題目的難度較大,只有對課本知識掌握得十分扎實,才不容易做錯。例如,在有關國家性質的問題中容易出現的“公民當家作主”的錯誤,如果學生在閱讀時不仔細的話,就會誤以為是“人民當家作主”,導致失分。再如,“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三種說法,分別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雖然都是“政治制度”,但也是容易混淆的。在學習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對類似容易混淆的知識進行歸納、辨別并進行練習。在新課學習時,要對前面的舊知識與剛學的新知識進行對比,找出其區別。這樣,不但能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思維的深刻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找準關鍵詞
所謂“關鍵詞”,就是指課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質屬性或特征的一些詞語。教材中的關鍵詞是很多的,例如“最、首要、前提、基礎、基本、關鍵、核心、主要、主導、實質、本質、根本、根源、標志、目標、目的、原則、源泉、決定、第一”等等都屬于“關鍵詞”。它們在課文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時間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物質決定意識”、“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等等,只要我們抓住了這些關鍵詞,就可以很容易地排除錯誤答案,選出正確答案。教師在教學中要要求學生在課本上對關鍵詞做出重要的標注,用不同顏色的筆加以注釋,這樣才能更好地突出重點。
四、學會“縮句”法
課本在闡述理論問題時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力求做到全面。在對其中的一個角度進行敘述時,又必須“擺事實,講道理”,力求做到深刻。在每一句話的表述上,還必須清楚明白,力求做到準確。這樣一來,對于一個問題,教材就可能出現較大的篇幅,看上去比較“繁雜”,但其實只要我們運用小學縮句的辦法,就能迅速地、準確地加以理解。例如,貨幣的含義:貨幣是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我們將句子壓縮一下就成了:貨幣是商品,這樣,我就可以很容易地把握貨幣與商品之間的關系了。再如,必修四中“聯系”的概念,運用縮句法找出句子主干:“聯系是關系”。修辭語“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是為了說明并不是所有的關系都是聯系,聯系是有條件的,并不是任何“關系”都是“聯系”,只有那些“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才是“聯系”。修飾詞:“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這表明兩層意思:聯系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人們強加的,因而“聯系”具有“客現性”;聯系不僅存在于事物內部,也存在于事物外部,因而聯系具有“普遍性”。
五、有問而讀
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可以使閱讀變成一個有準備的過程。這樣,既可以提高閱讀的效果,又可以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閱讀政治課本時要圍繞確立的中心,不斷地對自己提出相應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等問題,有目的地閱讀教材。例如,在學習“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知識時,可以事先把問題呈現給學生,如,什么是科學發展觀?為什么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怎樣貫徹落實?等,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閱讀課文,形成初步的認識,然后經過課堂教學加深理解,再讓學生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個方面進行總結,就可以輕松地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