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巍,馬 蓉,徐 蕾吉林市中醫院
中藥足浴在臨床中的應用
郭明巍,馬蓉,徐蕾
吉林市中醫院
足浴是中醫外治法的一種,其原理在于通過經絡運行加強臟腑肢節的溝通,而足部是人體的一個縮影,既是三陰經的起點,又是三陽經的終點。中藥足浴通過藥液溫度刺激足部的使人體血液循環速度加快,即可促進藥物吸收,有可將已吸收的藥物運行至全身臟腑,從而調理臟腑、治療全身。
史楊[1]認為分娩過程耗傷氣血,精神緊張,導致產婦有多虛多瘀,故不耐藥力,不宜口服中藥治療。他將杜仲、續斷、獨活等藥物濃縮成汁,兌入熱水進行足浴,可促進產婦機體恢復,緩解分娩疲勞,改善睡眠、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增強抵抗力,調節經絡氣血,對產婦子宮復舊不良、產后缺乳及產后體弱有顯著療效。
中醫有“天人相應”、“氣血流注”的理論,根據這些理論,吳銀萍[2]認為一切皆應順乎自然,根據經絡氣血流注的盛衰時間規律,辰時(即7點到9點)是胃經消化的時辰;亥時(即21點到23點)三焦經通百脈的時辰,此二時辰根據產婦“多虛多瘀”的特點選用艾葉、益母草、小茴香等藥物進行足浴更符合藥代動力學的特點,充分的發揮藥力,達到加速胃腸蠕動及下肢靜脈回流,促進激素分泌的作用,可有效改善產婦的飲食、睡眠及乳汁分泌,減少剖宮產的并發癥(如腹脹、缺乳、產后大出血、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同時可避免藥物內服引起的胃腸道不適及其毒副反應,且避免針灸、按摩等專業技術強,不利于患者掌握的缺陷,方法簡單、費用低,減輕患者的負擔。
朱松妹等通過40例腎虛肝郁型圍絕經期綜合征以失眠為主要癥狀的患者進行臨床觀察,發現通過中藥足浴聯合背景音樂治療的方法比單純服用艾司唑侖在改善“失眠”癥狀的效果顯著,且未發現口干、白天困倦、頭昏、乏力等不良反應,他們認為中藥足浴的原理在于通過溫熱效應,利用皮膚的吸收左右,將藥物帶進血液循環,達到補腎益精、寧心安神、疏肝解郁的功效,起到治療圍絕經期失眠作用的同時,避免西醫長期使用鎮靜藥物易產生依賴性、成癮性,且不良反應多的弊端。
原發性痛經多見于青春期女性,其發病機理在于心脾腎俱虛,復感寒邪,加之行經前后氣血急劇變化,血流不暢,不通則痛。張海萍認為“足之三陰經起于足部,經膝、股部入腹中”,熱可活血通絡,緩解痙攣;藥能對癥治療,療病除疾。溫熱藥液通過擴張的毛孔循經上行入腹中,加速子宮血液及淋巴液循環,清除代謝產物,配合中藥活血通絡,解除血癖的功效,達到溫經通絡止痛的目的。現在藥理學認為,中藥足浴可使藥液直接吸收,縮短療程,且具有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復發的保健作用。通過觀察,足浴方法在治療重度痛經方面明顯由于口服中成藥。說明此法尤適用于重度痛經患者。
陳卓認為足浴治療原理在于借助水蒸汽的溫熱作用刺激足部穴位加快患兒血液循環速度,刺激患兒發汗,利用中藥藥液足浴,既可達到物理降溫的目的,又可促進藥物吸收,并將藥物運行至全身臟腑,縮短病程。其在給予常規抗炎、抗病毒及對癥支持治療基礎上用艾葉、防風、荊芥、薄荷、金銀花等十幾種散寒解表的中藥進行足浴,通過觀察他發現,中藥足浴浴與溫水足一樣可以起到物理降溫的作用,并且在治療2小時內降溫幅度沒有統計學意義,但溫水足浴治標不治本,下降的體溫容易復升,相反中藥足浴在治療2小時以后整體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溫水。可見中藥足浴既可降低西藥的毒副作用,還能減少患兒口服湯劑的痛苦,避免了喂藥麻煩,受到家長的接受。
《儒門事親》有“凡是灸、蒸、熏……,凡解表法皆屬于汗法。”故足浴(即足部熏蒸)屬汗法。風寒感冒為風寒束表,郁于腠理,肺失宣降,治以疏散風寒解表。足浴是通過藥物及溫熱之力開腠理,祛風寒。付杰娜等通過觀察發現艾葉足浴治療小兒風寒感冒療效優于口服利巴韋林,他認為足浴方法有效規避小兒用藥依從性差,損害小兒稚嫩肝腎等風險,用藥簡單,療效迅速,患兒配合,家長接受。值得注意的是小兒為純陽之體,外感易從熱化,故此方法適用于感冒初期,癥狀消失后即停止足浴。
慢性腎衰相當于中醫“癃閉、關格”,病機為腎氣虛衰、氣化不利,濕濁瘀毒泛溢機體,中醫學有“上病取下,百病治足”觀點,足部與腎關系密切,王立媛等認為慢性腎衰的病性屬本虛標實,中醫有“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之說,中藥足浴屬于中醫八法中的“汗法”,其原理在于一方面利用藥液溫度將中藥的有效成分運送于四肢百骸、臟腑官竅,另外使體液循環速度增加,血液中廢物(即毒素)透過皮膚排泄體外。他們采用當歸、川芎、雞血藤等中藥足浴聯合黃苓解毒泄濁顆粒保留灌腸治療慢性腎衰竭,經過觀察,在改善慢性腎衰患者的營養狀態及臨床癥狀方面療效優異,而且有操作簡便、成本低廉,患者易接受等特點。
牛社輝等采用合歡皮、遠志等足浴配合口服中藥湯劑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根據臨床觀察,他們發現一部分伴情緒異常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單純口服中藥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該方法的療效優于單純口服中藥湯劑,且有效避免了促胃腸動力藥及抑酸藥停藥后易復發,易出現不良反應的弊端。為中醫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新的思路。
多發性跖疣是感染人乳頭瘤病毒而引起的慢性良性增生性疾病。常發生于足底部受壓部位。屬中醫“疣目”、“枯筋箭”。唐海燕等用板藍根、馬齒莧、大青葉等藥物各30g進行足浴,配合雀啄灸治療跖疣,避免了激光、冷凍、電灼等療法損傷面積大,創面不易愈合,易復發、易留瘢痕的缺點,療效顯著,操作簡單,且安全、無創傷,無明顯禁忌癥,還可有效防止復發。
周衛國等采用已故全國著名中醫祝諶予教授治療周圍神經病變的經驗方“四藤一仙湯”足浴,聯合甲鈷胺片、辛伐他汀片,在控制飲食,適量運動,強化降糖降壓等基礎治療上,治療0級糖尿病足,通過觀察配合中藥足浴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單純服用西藥,且配合足浴治療后癥狀積分下降顯著。
“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中藥足浴根據中醫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原則,利用溫熱效應及經絡循行發揮中藥藥液作用,使足部反射區得到良性刺激,機體各組織器官、部位的氣血運行通暢,功能相應增強。
郭明巍(1962-),女,漢族,吉林人,主任,大專,吉林市中醫院;
馬蓉(1987-),女,回族,吉林人,碩士,吉林市中醫院,中醫婦科學;
徐蕾(1980-),女,滿族,吉林人,本科,吉林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