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鳳大慶油田南區醫院東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健康促進模式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
李雙鳳
大慶油田南區醫院東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健康促進模式(health promotion model)由美國護理理論家Nola Pender于1982年創建,該模式整合護理及行為科學關于健康行為影響因素的相關觀點,著重探討激發個體采取行為增強健康的生物-心理-社會機制,主張個體的健康促進行為取決于認知-感知因素及修正因素。健康促進模式被廣泛用于預測和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特定行為,對于促進人們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健康促進;模式;護理;應用
健康促進模式為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以促進健康及功能提供了概念框架。促進健康行為是為了預防疾病、獲得更高水平的健康狀態或自我實現。Pender依據期望價值理論及社會認知理論構建了健康促進模式。Pender提出,人們會采取其認為具有個人價值的行為。此外,當個體在特定行為中具有高自我效能和能力時,則可增強行動承諾并付諸實踐。健康促進模式包括3組共10個類別的影響因素,其中認知是健康促進行為的決定因素,它是獲得、保持和促進健康行為的主要動力機制。除既往相關行為和個體特征對健康促進行為具有間接影響外,其余8個因素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健康促進行為。
1.健康相關情感,健康相關情感指由于行為本身的刺激所導致的主觀積極或消極感受,可出現于行為前、中、后。
2.行動計劃承諾,行動計劃承諾指對實施健康促進行為的既定策略的認可和意向。行動計劃應有具體的時間、地點、執行者(獨立完成或合作)。
3.健康促進行為,健康促進行為指人們為了促進自身健康而采取的行為或活動,例如進食健康食品、定期鍛煉、獲得充足休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等。
4.喜即刻的競爭性需求與偏好,即刻的競爭性需求指由于環境因素(工作或家庭照護責任)的影響使個體難以控制的選擇性行為。即刻的競爭性偏好指個體相對予以較高控制的選擇性行為,例如選擇冰激凌還是蘋果作為零食,必須在二者中做出選擇。
5.人際影響,人際影響指他人對健康促進行為的觀點、行為或態度,包括社會準則、社會支持及榜樣學習。人際影響主要來自家庭、同伴及健康照護人員。
6.所感知到的行動益處,也稱對行為益處的認知,指對健康促進行為的有利結局的信念。
7.所感知到的行動障礙,也稱對行為障礙的認知,指對健康促進行為不利因素的認識,例如耗費時間、昂貴、不便、無法獲得等。
8.所感知到的自我效能,也稱對自我效能的認知,指個人對自身實施健康促進行為的能力進行判斷。
9.既往相關行為,既往相關行為指健康促進行為的相關經驗,對是否采取健康促進行為具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10.情境影響,情境影響指個體對促進或阻礙行為的特定情境或環境的認知,例如對需求、可獲選擇及美學方面的認知等。
(一)評估健康促進行為的影響因素
Pender的健康促進模式概念定義清晰,內容簡明易懂,能夠指導護理人員對復雜的健康行為現象做出較好的分析和理解,協助護理人員和患者在制定健康計劃時充分了解患者堅持健康促進行為的決定因素。該理論認為,復雜的生物-心理-社會機制會影響個體采取增強健康的行為,強調評估在健康促進中的重要性。護理人員可根據健康促進模式評估患者對健康的認識及執行健康行為的意愿,分析影響健康促進行為的各項因素,以提高健康教育方案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評估方法包括定量和定性兩種,定性方法主要運用訪談或專家咨詢,定量方法主要通過:
(一)實施個性化的健康教育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預防疾病、自我保健的意識及需求更加迫切。健康教育作為整體護理實施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其在護理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優質護理明確提出護理人員應全面落實病情觀察、基礎護理、治療、康復指導及健康教育等工作職責,要求把健康教育貫穿在整個醫療護理活動中,滿足患者的健康需求。針對健康促進行為的影響因素開展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對于促進患者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1.個人特征及經驗從患者個人層面而言,個人特征及經驗在整個健康促進模式中處于相對的確定位置,護理行為難以改變此類影響因素,不宜作為護理行為的方向。
2.特定行為的認知和情感這是模式中最主要的激勵部分,由行動益處、行動障礙、行動相關情感、人際影響及情境影響共同構成核心,包含個人、社區和社會在健康促進中的地位和影響方式。在健康促進過程中應注意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采用書面資料、健康講座、影視資料、宣傳展板等方法增強患者對行動益處的感知,降低其對行動障礙的感知,從而實現健康促進行為。也可運用行為塑造、替代經驗、行為契約、心理疏導等方法改變個體對健康行為活動的相關情感,促進、患者提升自我效能,排除活動的障礙。此外,人際影響及情境影響對特定行為的認知和情感具有重要作用。通過病友會、健康勸誡、支持系統等途徑充分發揮人際因素及情境因素對患者健康促進行為的積極影響。
3.行為結局,行為結局包括行動計劃的承諾、即刻的競爭性需求與偏好、健康促進行為。整個健康促進模式的最終目標是使個體形成健康促進行為,并整合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健康促進行為包括:規律運動、休閑生活、休息、適當營養、壓力管理、擔負健康責任、發展適當的社會支持系統以及達到自我實現等。護理人員可通過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幫助患者調整即刻的競爭性需求與偏好,增強其對行動計劃的承諾,從而改變不良生活方式,主動追求健康行為。
[1]張洪君,楊美玲,蘇春燕,李葆華.對“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實施意義與落實方案的思考[J].中國護理管理.2010(04)
[2]張會芝,盧杰,駱金凱,楊美玲,張進,張洪君.開展優質護理服務轉變護理工作模式[J].中國護理管理.2010(04)
[3]張莉,彭剛藝,王躍建,陳書人,蘇敏誼,李綺慈,袁衛紅.實施優質護理服務改善護士社會形象[J].中國護理管理.2010(06)